<p class="ql-block">今天是腊月初九,也是阳历2022年的最后一天,25年前的腊月初九(1997年)是姥爷去世的日子,当时由于和老公分配到安阳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交通很不方便,于是母亲没有告诉我姥爷去世的消息,直到放寒假回到村里,才知道这一消息,心中愧疚万分,没有送姥爷最后一程,成了我心中挥不去的痛……。时值今日,在他老人家过世25周年,回忆姥爷的点点滴滴,虽觉得已经过去很远,但又似乎觉得如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姥爷名讳李安元,弟兄三个,在家排行老大,(年轻时)早年由于村里生活困难,后来逃荒到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冀氏镇白村,在那里认识姥姥(老家林县合涧镇豆村),姥姥家的兄弟姐妹几个也是早年到山西生活,后来成家,生下母亲和小姨两个闺女,读过几年书的姥爷任当地公社拖拉机站长,也算是领导吧,母亲曾经回忆说,当时生活还是不错的,至少要比林县贫瘠的土地讨生活好些。</p> <p class="ql-block">母亲长到九岁时,就被姥爷送到林县老家村里,姥爷的母亲是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就她一个人独自生活,姥姥讲每月都会寄钱回来,说以为闺女到林县是来继续上学的,后来才知道母亲只上了两年学,就辍学在家和瞎奶奶在一块生活,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照顾奶奶的责任,而父母又远在他乡,当时生活是何等的困难,母亲当时说她每天上山搂树叶和拾柴火,就是为了烧火做饭。大概母亲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计较长短得失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就是那时候养成的。</p> <p class="ql-block">姥爷是个瘸子,还是比较厉害的那种,我问过母亲,母亲说记忆中就是那样的,也没打听过,后来问小姨,她说姥姥给她讲,姥爷24岁那年深秋,村边清河已经很冰凉了,村里要交公粮,于是他趟河拉着板车过去,回来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所以落下了腿瘸的残疾。但是我的记忆深处,他就是从事一个正常人所干的活,从来没有自己身体残疾就搞特殊。姥爷是个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母亲说从山西步行回来的路上,小学数学题目都是姥爷一路上教她的,后来,我上小学时,晚上母亲带我去姥爷家闲坐时,姥爷就教会我打算盘。谈论最多的就是地怎么种,该种什么等等,我只知道去姥爷家,他都会拿出来白糖和一些晒干的馍片让我吃。过中秋节的时候,月饼都会吃撑,所以我吃伤月饼还是那时候的事,多年后我是一丁点都不吃月饼的。但姥爷家的月饼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姥爷就两个闺女,在当时,女孩最终都是要嫁人的,这也是姥爷一心想回来村里定居的原因吧,老人们在一块儿商量后,于是决定让三姥爷家16岁的大儿子过继给姥爷,也就是我现在的舅舅,舅舅和姥爷姥姥在一块生活后,担任起了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无怨无悔支撑起这个家。姥爷姥姥百年后,舅舅风风光光的打发了两位老人,母亲和小姨有舅舅这样的娘家人在,也很底气十足,对我们后辈人来说,舅舅一家人永远都是姥爷一家的传承人。看来姥爷当时决策还是很英明的。后来两个表弟晓东和晓文出生后,也是常常跟在姥爷后面,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姥爷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当时记得村里种烟草作物,需要把烟叶烤黄后再卖到乡里的收购站里,这项技术就被姥爷攻克下来了。我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厂房就在麦场的边上,厂房是土坯房,简易得很,烤炉在窄长的地窖下,边上就是姥爷临时搭起的床铺,除了烤烟叶的厂房是密封的,姥爷住的地方三面是土坯,正面连窗户和门都没有,大敞着,当时正值深秋,山里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姥爷每次看到我一蹦一跳的放学回来,都要喊我一声早点回家。每次烟叶出仓,姥爷都会掩饰不住心里的激动,就像一个完成答卷后出成绩的学生一样,听到乡亲们的赞叹也会谦虚一番。</p> <p class="ql-block">姥爷肯钻研技术难题,记得我还没上小学,村里的翻砂炉(现在都盖成房子了)废弃的工厂,大队说要养蘑菇,姥爷就担任起了技术员的工作,其实就他一个人,我是小孩子,懵懵懂懂的,带着极大好奇心看这些蘑菇,记得厂房角落里有个大缸,里面是煮好的蘑菇,其实别说我见过蘑菇了,更不要说尝都没尝过。姥爷用筷子从缸里夹了一个蘑菇出来,让我尝尝,我觉得这是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东西了,有心想再吃一块,姥爷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不是咱家的。我似懂非懂,觉得姥爷说的对,只要不是自己家的都不能动。后来工作以后,专门跑到菜市场找这种小白蘑菇,回家用盐水煮熟后泡着,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味道了。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味道只怕只有回味,而今生再难遇到了。</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姥爷家的院子不大,三间石头打基,土坯磊砌的堂屋(坐北朝南)房子,院子里种了两棵苹果树,东西各一棵,西边朝阳,树干茂盛,接的果子大也好吃些,东边还有厨房挡着,树干矮了许多,果子也就小些,但就是这棵树却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我当时六七岁的时候,由于同村,母亲带着我时不时的去姥爷家,那棵矮的苹果树就成了我爬高望远的梯子,小时候,我最喜欢爬树,两腿一交叉,蹭蹭蹭的就上去了,外号野小子,没有一丝女孩子家的矜持,现在想起来,豪爽豁达的性格也是打小养成的吧。</p> <p class="ql-block">每当秋天苹果快成熟的时候,我就会提醒母亲去姥爷家看看,其实心里知道有苹果吃了,到姥爷家,姥爷总会摘最大的果子下来给吃,每次都没碰上全部摘苹果🍎,只是感觉每去一次,姥爷都会摘苹果给我,后来一冬天每去姥爷家,姥爷就让姥姥给我拿苹果吃🍎,春天也会拿出放了很久的已经缺了水分的果子让我吃,比我大15岁的小姨就会提姥爷的意见,说姥爷和姥姥偏向我,我就会喜滋滋的感受被人嫉妒和被人宠爱的快乐。放久了苹果的香味至今还会萦绕在我遥远的记忆中,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舅舅16岁要来姥姥家住,三间房子住不下了,当时小姨还未出嫁,盖房子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姥爷的操持下,蓝砖面的三间西屋盖成了,之后舅舅在这房子里🏠结婚生子。在盖房子期间,用的木工,地上都是木工师傅刨出的刨花,厚厚实实的很是宣软,记得碰上母亲刚好领着我去姥爷家,碰到隔壁人家照相,姥爷就说给我也照张相吧,我当时只有五岁,胖乎乎的小圆脸,梳着两个粗短辫子,绑着红头绳,手端着一个白色带花的搪瓷茶缸,站在苹果树下,脚底下是刨花,甜甜的笑着,这张照片也是我最早记忆童年的照片,现在也遗失掉了吧。</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姥爷种的庄稼和蔬菜都可好,总会听见别人的夸赞。我最喜欢姥爷去我家,这样我就会吃到母亲为姥爷摊的白面煎饼,里面放上鸡蛋和新鲜的韭菜,有时候没有韭菜就用葱花代替,那种炉火舔着小锅,母亲舀上一勺面糊,快速在手上一转,再用小铲摊均匀,一会儿一张夹杂香味的饼就做好了,第一张饼都是给姥爷的,姥爷看到我馋猫一样,都会给我一块,母亲是断然不会让我吃的,说要尊敬老人的,由于炉火慢,母亲怕供不上姥爷吃,就会捡些柴火填到炉灶里,瞬间火苗就上来了,这样就能快些,后来我上初中去公社的所在地上学,和姥爷接触的就少了很多,直到逢年过节才去姥爷家坐会儿,姥爷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就会说好好学习,将来得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几年,当时罐头厂盛行红火的年代,山楂成了抢手货,价值不菲,村里林子承包,姥爷承包了鸟枪沟的林子,里面大部分是山楂树,还有核桃树、桃树和柿树,姥爷一刻也不闲着,果树下收拾得干干净净,种上花生、豆类和瓜果蔬菜之类的,由于沟在偏远的山上,步行需要大概四十分钟的路程,都是羊肠小道,甚是难走,我记得我已经上初中了,当时母亲让我给姥爷送饭,我才知道,每当山楂成熟的时候,姥爷就会长住山上,打个简易的庵子,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就行,这次我才第一次去沟里看看,看到姥爷的经营的田园生活和辛苦劳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姥爷你知道吗,我觉得你很会识人哦,您给两个女儿择婿,都把人品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了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的两个家庭,这就是您的智慧和定力。父亲家成份高,虽一表人才却也难觅人家,好多适龄女子家庭躲都来不及,更不要说嫁到这样的家庭了。姥爷了解爷爷奶奶的品行和为人,知道都是积善之家,是由于当时特殊环境造成的,他二话没说,亲自替母亲订下亲事,姥爷是党员,因此件事情,在村里收到排挤和打压,但姥爷从未妥协过,说过的话一言九鼎。父亲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要买点礼品去看望姥爷姥姥,用最朴实的行动来报答姥爷对他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小姨的婚事也是姥爷当家做主定下来的,姨夫是中越自卫还击战亲临前线的军人,由于家庭十分困难,哥哥有病,弟弟还在上学,父母身体又不太好,没有办法,姨夫脱去心爱的军装复员回家务农,为了给哥哥看病,四处奔波,负债累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姥爷相中姨夫的人品和担当,拍板给小姨把亲事订下,尽管小姨嫁给姨夫前几年吃了好多苦,姨夫为了还债,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小姨去姥爷家,姥爷就会鼓励小姨让她好好孝敬公婆好好生活之类的话,还说让她姨夫干活注意安全等等。后来,姨夫经过多年吃苦耐劳的打拼,生活越来越好,县城也早早的买上了房子,对姥爷和姥姥恭恭敬敬,都是念及当年的恩情啊。姥爷吸烟成瘾,导致后来肺气肿离世,姨夫和小姨一直觉得没有让姥爷去大医院看病,则成了遗憾。不管怎样,姥爷和姥姥相继离世后,一大家人和睦相处,不计个人得失,一大家人生活美满幸福,这是姥爷最大的福报啊!</p> <p class="ql-block">后记:舅舅和妗妗给晓东和晓文都在县城买了房子,舅舅在村里大队工作,妗妗做好贤内助,晓东河大经济系毕业,现在干着他喜欢的工作,晓文结婚生子,您的重孙子已经在县城上小学了。父母身体硬朗,和万里在新乡一块生活,万里结婚生子,媳妇郭凇是新乡本地人,心地和善,和父母相处融洽,闺女已经5岁,年前年后老程家又添人口,秀玲一家人和万里在同一个小区居住,玲和金魁多年经营着钢琴学校,事业有成,儿子上高中、女儿上六年级。我和永昌都在职业高中任教,工作稳定,今年我闺女也顺利通过招教考试入职,完成了我们的心愿。姨夫在外打拼工地,小姨在家操持家务,存良当兵16年光荣复员,安排到合涧土地管理所工作,银霞驻马店人大学毕业和存良喜结连理,女儿上五年级,儿子上一年级,其乐融融,梁妍在安阳工作,儿子上小学二年级。</p><p class="ql-block">姥爷姥姥,如果你们泉下有知,感知后人生活如意,定会心意满满,您的教诲会永远激励后人更好的去生活,您的品行将永远激励后人面对困难不放弃不妥协,勇敢面对。</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怀念去世25周年的姥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