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用收获告别202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用期待迎接2023</b></p> 前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2022年12月29日晚上7:00,武春兰工作室全体成员在云端相聚,共同耹听潘小明老师的讲座《如何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三年级〈周长与面积〉教学实践与思考》。</span></p> 专家讲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小明老师的两节课,以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结构化教学为导向,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重组,将原本分别处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几何教学内容《面积》和《认识周长》这两个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重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图片,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周长。对于周长,大多数学生的前概念是“图形一周的边线”,因此,都是用尺紧贴图形边沿画出一周的边线,并且认为,封闭图形都有周长,而这周长就是一周的边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师:孩子们,告诉你们,刚才你们这样画出来的,说是长方形的周长——错!你们画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线,说是三角形的周长——错!你们说这些图形的边线表示出来了,说是它们的周长——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师连续的三个“错”,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自己所画出的,是图形一周的边线,而周长应该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长度是需要进行测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学生用尺测量出长方形周长后,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报出数据说出周长,而是问学生“用什么测量的?”,为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度量单位是图形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图形的大小,首先要建立恰当的度量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用度量单位“厘米”去拼接长方形一周边线,并通过数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周长,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感悟长方形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个数,加深对图形周长本质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直接用长度单位直观测出周长的基础上,学生根据长、正方形的特征,列式计算出周长,并且经分析、推理,归纳得出周长的计算公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顾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引导学生回顾过程,不仅帮助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构建测量图形大小的核心概念——度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形成了度量的概念,将会自觉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去探索图形面积、体积大小等的测量,学生的量感、几何直观、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培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半场,潘老师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在学习了图形的周长及面积概念及长方形特征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密铺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发现其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推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数面积”向“算面积”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常,学生用 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进行拼摆测量,理解面积即图形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感悟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揭示其面积计算公式,并推得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上。</span></p> 评课交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课结束后,武春兰校长对两节课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大家继续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上更多的实践新课标理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他工作室成员积极发表见解,对接自己的课堂,共同探讨疑惑。</span></p> 认真学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室全体成员认真聆听潘老师的讲座。</span></p> 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学习,我们深有感触:课堂是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获得知识的生动场面;课堂应留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和逻辑性;课堂变成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就应该这样上!</span></p> 总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之有法,方能事半功倍。面对多变的教学环境,不变的是教师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教研态度,是对工作孜孜以求、从不懈怠的昂扬精神。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工作室成员们获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提升,聆听了潘小明老师的讲座,工作室全体成员对2022版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是“度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解析,对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今后,我们会继续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将新课标的新理念落实到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