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岁月,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广胜寺,本就有着别样的情怀:这方圣土,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霍泉之滨,古木参天,清泉汩汩,风光旖旎,历史的厚重,令人产生敬畏之心,仰慕之感,充溢胸臆之间。太多历史的辉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只能凭借史册中的描述想象当年的瑰丽壮美。而保存至今的广胜寺,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带着他独特的历史韵味,静静地坐落在霍山深处,有缘踏足已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 下寺边的净水霍泉,形成于距今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1500年前,北魏时期郦道元写的地理名著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发源于晋东南沁源诸山的霍泉,伏流80余里,从霍山南脚下喷涌而出,泉水共有108处之多,其中有较大20处。泉水出山后形成了南北长76.2米,东西宽35.6米潭池。池边古柏道劲,池内碧波荡漾,台阁倒映,真可谓“远听流泉音,绕柱疏瑶草,一弘明镜开,沙静天光咬。”</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包括上寺和下寺。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处霍山之麓,相距千米。上寺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以雕塑见长。下寺建筑则以元代重建为主,其色彩富丽的壁画独擅胜场。上寺是主寺,早于下寺。从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上寺是十方丛林,下寺则是子孙庙(所谓子孙庙是指类似世袭嫡传制,师傅收了徒弟,这间寺庙就传于徒弟)。上寺与下寺遥遥相望,由上寺俯瞰下寺,仿佛是烟波浩渺中,飘浮着的五彩锦缎;由下寺仰望上寺,像云霞中五色的佛国。</p> <p class="ql-block"> 过水质清冽的霍泉,便来到下寺。整个寺院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地势高差之因,要走过一段狭长的甬道和坡道,才能到达下寺山门。山门又称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因原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远看天天殿是重檐歇山顶,走近才发现在单檐下面加了一层腰檐,成前后檐面的“垂花雨搭”,似重阳楼阁,山面并无下檐,歇山顶的山花已经残破缺失,外墙斑驳陆离,尽显岁月的沧桑。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元代建筑,建筑学家梁思一成曾感慨:“古人只知广胜寺藏经之可贵,不知广胜寺建筑之大奇特”。</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天气多变,从上寺下来,晴好的天空变得阴沉。穿过山门进入寺院内,几乎看不到游人,探古寻幽氛围愈浓。</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的正对面是前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始建于元代,毁坏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重建,但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前佛殿原为弥陀殿,原有塑像十余尊,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被作为培养爱国人士的“太岳中学”教室时,塑像和壁画残毁,今残存二十八宿壁画中东方仓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两方壁画。殿里现供奉的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后补塑。</p> <p class="ql-block"> 前佛殿的东西两侧,建有相同风格的钟鼓楼(据说是清代增建)。如此近距离依大殿山墙而建,犹如佛殿生出两只耳朵般的的钟鼓楼,如此实属罕见。虽然略显袖珍的方式钟鼓楼整体规模不大,远观十字歇山顶、飞檐斗拱,体量甚大的悬山屋顶的前殿与山墙建钟鼓楼之间形一成大小、繁简的鲜明对比,令前殿院呈显出多姿多样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学角度看,前佛殿顶采用的是两根大斜梁挑起的人字架(图画红框处)大爬梁,用材经济,处理大胆,是杠杆原理的极好运用,为后人留下了罕见的实物范例。</p> <p class="ql-block"> 后佛殿即寺的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因元大德七年地需毁坏,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又予重修。门楣上悬挂清光绪年间题写的篆字匾额“宝筏金绳”。本人不精篆书,并未识別其字与意,请教寺里工作人员和查阔资料后方才得其字义。这几个字取自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的诗句。其寓意:金绳为界引导觉悟之路,佛法如筏渡过苦海迷川。</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供奉毗卢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及文殊及普贤菩萨。塑像线条优美,体态端庄,工法精细,极具东方艺术特点,为元代建殿时原作,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大殿四壁原有建殿时的大幅元代彩绘壁画,佛光满殿,现在却空空如也。不是因年代久远斑驳脱离,而是民国时期被卖掉了,只剩残存于东墙壁上部十六平方米的壁画,剥离成十二块装进画框,凄凉的存放在大殿的西墙一角,述说和提醒着我们壁画流失的惨痛历史。壁画名为“观音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虽只剩丹青一角,仍可以看出整个画的画面开阔,画工精细,人物塑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袭,战乱纷扰和自然灾害摧毁的广胜寺下寺,有着几度兴盛、几度衰落的艰难经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和珍贵的文物,还有萦绕心头的沉重与沉思。</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社会混乱,教势衰退,佛刹颓败,不少古董商与寺僧乡堂勾结,沆瀣一气,从晋南窃取了一大批寺庙宫观中的壁画和各类文物贩卖出境,广胜寺下寺佛殿里的元代壁画也没躲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1929年(民国十八年),年久失修,几近倾颓的广胜寺下寺突然得已重修,其代价是壁画在1928年的贱卖。在大雄宝殿前立的《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中如是记载:“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坍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目伤心。邑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愁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请士绅估价出售,会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之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因与顾客再三商榷,值得银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补助之。”</p><p class="ql-block"> 这笔贩卖由赵城县长、当地乡绅以及德行不端的僧人贞达共同参与。当时他们并不觉得此事耻辱,还糊涂的认为舍画保殿是义举,特此立碑记功,把出售壁画的原委全部记录下来。就这样,广胜寺下寺各殿的壁画与建筑就此揖别,颠沛流离,四散海外,直至今日都未能如《富春山居图》般重新聚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经变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后殿(大雄宝殿)西壁元代《药师佛经变图》又称《药师佛佛绘图》为美国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赛克勒于1954年从著名古董商人卢芹斋(1880∽1957年,浙江人,出身贫寒,靠倒卖中国艺术品发家。他的发家史更像是半部中国文物远赴异乡流离失所的伤心史)在纽约的助手卡罗手中购得,1964年以其父母的名义捐赠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经博物馆修复后,1965年与一批来自中国的造像一起,陈列于以其名赛克勒命名的“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大厅中。2017年6月,我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亲见目睹了这幅壁画的风采。壁画占据了赛克勒大厅中整整的一面墙,现场感受极其震感。虽经七百余年沧桑洗礼,仍飘逸而瑰丽,散发着来自东方的神韵,实属元代壁画中的顶尖精品。</p> <p class="ql-block"> (炽盛光佛佛绘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殿)东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被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一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购得,1933年博物馆开馆时,就被陈列于特设的“中国庙宇”厅内,直至今日。另外,同厅还展有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的明代楠木藻井和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塑像。前殿(弥陀殿)东西两壁内容与后殿相同的壁画,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展于“中国穹顶厅”。据考证,前后两殿相同内容的壁画,后殿绘于元代,而前殿的则绘于稍晚的名代。中国古代寺观中的雕塑与壁画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环境而创作的,有着明确的历史和地理属性,一旦离开原址,受损失的不仅是自身的艺术价值,很多文化信息也许会就此湮灭。故宫前任馆长单霁翔曾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般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p><p class="ql-block"> 故土难离,早木情深。广胜寺惊艳绝伦足以媲美敦煌壁画的珍品,展示在异国他乡,何时能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住于下寺西侧。为祭祀霍泉神而建的水神庙,始建唐贞观年间,因地震毁损,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现包括山门、仪门和明王殿等建筑。无论兴建之初还是当下,人们常常将水神庙作为广胜寺之一翼。其实不然,广胜上、下两寺为佛家寺宇,水神庙则是风俗神庙,区别明显。虽与下寺毗邻而居,却并非其所属,只是广胜寺成立景区后将水神庙囊扩了进来。</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的山门兼作戏台的两用建筑,始建于明代,重俢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整个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戏台设计巧妙,下方是砖券的门洞,作为山门通道,正面塑有两尊三米高的巡水神,背面上方为戏台,中间由一扇面墙隔开,供演出和演员化妆使用。隔墙正中镶嵌一块精美的圆形砖雕“寿星渡海”图,雕工精细,逼真传神。</p><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地方剧种有五十二种之多,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我国现存明代戏台大约有60余座,其中一半在山西。做为戏曲主要载体的古戏台,它承载着文化,散落在三晋古地多个角落。历经沧桑,繁华落尽的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它留给我们的是离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 拾坡道而上,是通往明应王殿的垂花门,门的两侧墙体各镶有砖雕云龙,元代雕刻石狮成对式卧于垂花门的柱角之下。不同与常见的石狮子形象,少了威风凛凛霸气,或憨笑,或伏臂而卧,古朴的呆萌可爱,令人在肃穆的庙里感觉到了些许难得的轻松气氛。</p> <p class="ql-block"> 穿过垂花门,踏上古老的月台,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便映入眼帘。明应王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地震毁损,于元延佑六年重建(公元1319年)。大殿东西宽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大殿四周建有围廊。斗拱古拙精美,阑额繁复华丽。</p><p class="ql-block"> 明应王殿前的庭院很是宽敞,供当时的公共集会和看戏之用。元朝的统治强大而残暴,宋朝的文人志士失去了地位和经济来源,转型创作戏曲与绘画,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元朝的反抗和对故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眀应王殿门两侧各有两幅壁画,是1982年大修时,从泥墙皮下剥离出来的。主像高3.85米,骨骼雄劲,披甲戴胄,分持箭矛。内侧后方各站立一位官吏,手持书簿、纸卷,表情专注。外侧后方各站立一名护卫。整个画面与廊下的官吏塑像,相互呼应,都是水神麾下的文武官员。由于室外长时间的裸露日晒,门外墙上的壁画颜色有些发灰白色,艳丽不再。壁画题记与殿内相同,即为元代绘制。廊下的官员塑像,也是典型的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除琉璃塔、《赵城金卷》之外的第三绝…元代壁画,就藏于明应王殿内。(广胜寺的壁画,实际上就是水神庙明应王殿里的壁画。上、下寺里的壁画残存只鳞片爪,唯明应王殿里的壁画保存完好,也就成了广胜寺壁画的总代称。)进入明应王殿需要单独预约解说员。据解说员介绍,珍贵的水神庙元代壁画之所以能完整保留至今,得益于大殿没有窗户,少了阳光直射对壁画伤害。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平时大门紧闭,也是为了避免阳光照射和人为影响。(殿内禁止一切拍照行为。)</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进入明应王殿,光线昏暗,稍微适应后,才看清楚殿内珍贵的元代壁画和雕塑。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高台上端坐水神明应王,左右两侧各立2尊童男童女,塑工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高台下塑造的水神的四名官员,表情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话动。分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由《祈雨图》、《行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对弈图》、《售鱼图》、《尚宝图》、《尚食图》、《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画面。这些700多年前的壁画,布局严谨,人物形象生动,画面虽有剥落,色彩自然浑厚,仍保持着建殿时的艳丽。整个壁画反映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这些不同于宗教气氛浓郁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场面宏大的芮城永乐宫壁画,而是以活泼的生活气息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杂剧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明应王殿内东南壁的《元杂剧图》,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是我国目前唯一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戏曲壁画。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历史》教科书等,不仅有其临摹品,且对其颇多论述,并称其为“研究元代北杂剧演出面貌的唯一形象资料”。壁画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上横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埸”,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真中一女演员正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民间散乐戏班正在登台或是谢幕的场景。画画中通过头戴冠饰、脸谱鬓须、服装道具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散乐是元代非常流行的杂剧,演绎的都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一应俱全。壁画的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布局集中而有变化。立于仿佛一出正在演出的元代戏曲的壁画前,感觉画匠们存留在线条上的分明就是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大家们的气韵,正穿越时空,回响在古老的大殿余音绕梁不绝。</p> <p class="ql-block">(祈雨图、行雨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北方普遍缺水,遇到干旱,民间合祈雨求得甘霖,西壁中心位置的《祈雨图》正是这一信仰的形象再现。画画中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头戴通天冠,身着绎纱袍,腰系玉带,双目圆睁,坐在龙椅之上,威武庄严,两旁站立文官武将和侍从,有三位驾祥云翩翩而至佛祖,似准备起度众生。一位身着青袍动官员,跪在石阶之下,手捧长长的奏折,正在向明应王禀报着民间严重的早情,请求水神速降雨露,救助百姓,群臣听了奏请,恭侯水神发出御旨。</p><p class="ql-block"> 东壁中心位置的《龙王降雨图》,与西壁中心位置的《祈雨图》相对应,画画宏大,人物形象众多,是大殿的主图。和西壁《祈雨图》一样呈品字形构图,画画中水神端坐于正中,表情肃穆,目不转睛地倾等着大雨自天而降,而着不同颜色服饰的大臣们,则心情激动,喜形于色的伫立在水神两旁,恭侯水神下令后的降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神态各异,大显神通,雷雨交加后,瓢泼大雨从似虎皮袋的器物中倾泻而出,如一道彩虹喷洒下来……自然界的松、竹等大雨中摇曳。水神为自己至高无上的神威倍感惬意,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喜悦。画画下方,两只孔雀站立广廷上,也为天降甘露而欢呼,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梳妆图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壁北侧偏上方绘制的是《梳妆图》,古柏翠竹的庭园中,花鸟、山石间杂其间,前面一派田园风光,后面则是回廊深深。五位美丽端庄,衣饰飘逸的侍应女子,有的抱着盒子,有的托着食物盘子,有的在传递物品,边上的侍女一手酒壸一手酒杯,似随时等着召唤伺候。前面着红衣的妇人应该是核心人物,她眉毛弯弯,脸形圆润,体态丰腴,双手微举发间,整理着她的发髻,充满了浓浓的世俗气息。</p> <p class="ql-block">(对弈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西壁北侧上方的《对弈图》,群峰叠嶂,山谷纵横,两个中年模样的官吏于山间盘石上摆开棋盘正,对坐下棋。红衣官左腿盘于石上,右腿垂在石下,人手夹一枚棋子,好像要下关健的一步。而对手右腿弯曲,靴底朝外,上身微微前倾,聚精会神地盯视着对方的手指,思考着对手的招数。他们身后各立着两个侍者,持宫扇的,抱行包的,端壶的,捧杯的,都目不转睛地观看棋局。这幅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写实作品,把棋手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充满了浓烈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周围山间曲曲清流,从山上悠然流经下棋者的脚前,翠木青石,景色幽幽。棋盘上有楚河汉界,棋子儿又似围棋,即象现代象棋,又似围棋,这幅《下棋图》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棋类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捶丸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捶丸图》绘在北端上方,这是被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经典之作。群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挖有圆洞,洞旁落有小球,两个头戴东坡巾身着红袍的中年男子,呈南北攻势。北边攻球已毕的那位正蹲下观察,而南边的也弯下腰去看个究竟。他们身后的侍者手持铜锤护卫,但也在关注着比赛。一个在回头观察着球的运势,另一个却在紧盯着北边的球洞,形象逼真至极。。周围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流蜿蜒,林木茂盛,美景宜人。这不就是是元版的“高尔夫”吗!众所周知,高尔夫球运动会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但此壁画13世纪就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 (捶丸,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就有出现,魏晋时期的石刻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售鱼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售鱼图》绘制在《梳妆图》的左下方。画面里一位头戴桂冠、脚蹬靴子的官员,右手提称,左手摆弄称铊,两眼紧瞅着称星,正在复称老渔夫卖的活鱼。称勾上三条鲜鱼似乎随着称杆的晃动而摆动。桌侧两位官人正在全袖贯注地盯着这边售鱼的买卖,桌子上面摆着酒壶、洒杯、盛盘、汤勺等器皿,桌下放一木箱,里面的鲜桃、石榴等水果下面放着冰块,显然这是元代版的“冰箱”,说明“冰箱”在当时是日常生活中很是常见。而他们身后一老一少,老者挥动着左手,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什么,少年侍者则捧杯伺候,根本无暇顾及卖鱼这边的热闹。老渔夫身后的渔篓已经空空荡荡,左手伸出指头,饱经风霜的脸上是巴结的笑容,正在试探着与买鱼的官员讨价还价。这世俗的人间烟火,被画家描绘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元代,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来自草原的蒙古人,粗犷奔放的游牧民族,在其统治下,社会有一定的包容性,但《卖鱼图》细腻的售鱼场景,把官员的肥硕和富足跃然画中,而百姓的贫穷和坚难一览无余。这幅生动描绘元代市井百态的经典之作,是当时社会民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尚宝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明应王身后的西北壁上绘制的《尚宝图》里,垂带丝洁,帷缦似锦,隔扇如屏,呈现出出水神王宫的富贵奢华。方形朱色木桌上摆放着宝瓶、灵芝、玉盏、铜鼎等室物。桌前绿衣小侍捧花准备往香案上摆放,灰袍男侍背身托着仙桃正与托着宝器汕红衣侍女在窃窃私语,背面惟缦的女子手持娇艳的荷花,正要往花瓶里插放,怀抱弦琴的侍女立在一旁观看,另一侧的红裙妇人双手拢袖目视前方似事不关已,而绿裙侍女则左手托着杯盏,在回眸顾盼。桌下放一浅赫色木斗,白色的冰块上镇着时令瓜果。可见元人已有储藏冬冰以备夏用的习俗,令现代人大开眼界。据说在我国众多的典籍里,很难找到类似这里的冰镇食物的图形。</p> <p class="ql-block">(尚食图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水袖明应王塑像后北壁东侧的《尚食图》,北壁西侧的《尚宝图》所对对应。图中身着华丽服饰的九名侍者,体态祥和,备行其责,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水神天宫进膳前的准备。观案台旁站立着举着羽扇的男侍,前后的六个侍女,应该是准备随着水神的侍从,将已得的美食送进宫中。两个小侍女负责烧水,一个侍女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扇子扇火,右手握着火筷子捅炉灰,炉里燃烧的黑色石块,显然是煤炭。炉上铜壸里的水已经烧开,对面站着的侍女抬起右臂衣袖遮住发髻,左手去扶提梁。画中进膳的器物一应俱全,在今天的山西依然能看到原型。民俗生活中极富情趣的细节,被画师观察的细致入微,妙笔生花地表现在壁画上,这在我国寺观壁画中是极其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煤炭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古代人在何时使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豫章出石,可然为薪”,虽是最早关于煤炭的记载,但没有人使用,甚至到唐宋时期都没有大规模开采和利用。直到元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许多描述了使用煤炭的场景。从《尚食图》中用煤炭生火的画面,就可以完全得出结论,煤炭在元朝时期就走入了千家万户,因此这幅壁画也被载入了煤炭史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千里行径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清《图书集成》记载:千里径,在州东三十里山下,即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桥,太宗至此,桥断不能渡,及拜祷之,桥遂涌出。这段故事虽为传说,但在霍山一带口口相传,无人不知。画师根据这个传说绘制的《唐太宗千里行径图》,位于明应王殿的西南下方,画中高山峻岭,茂林修竹,霍泉蜿蜒而下,拱桥上一位拄杖老者回首惊望,桥下夹戴展翅冠红衣文官,手持笏板,身披铠甲的武官,手握大斧,躬身作别,他们俩身后伫列两个鬼卒和一对烈犬。这幅图的意境与西南上方绘的《敕建兴唐寺图》相互呼应,意境相同。</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敕建兴唐寺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敕建兴唐寺图》在西南壁的上方,画面中山川秀丽,云雾缭绕,北方风情尽染。一队人马正在前行,中间着朱衣骑骠马的帝王,前有两名持兵器的武将前开道,后有伞盖遮挡,左上角隐隐闪现青龙,身旁两位高僧,护持着白马背上驮着的“奉神龛”,龛内道道祥光。祥云里一佛两菩萨在俯视人间。周围文武官员随行,手挚“大唐”旗帜的骑士在队伍的最前面,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好一幅帝王出行图。此画依据唐太宗敕建佛寺的传说而作。建立大唐之前,李世民曾在此征战取胜,为拜谢霍山神,在登基之后下令敷建寺院,赐名“兴唐寺”。根据《图书集成》神异志所记载:千里径此图表现的正是这一内容。可以将《千里行径图》看成是因,而《敕建兴唐图》为果,二者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古广胜寺上寺图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壁偏南上方绘制的《古广胜寺上寺图》,为我们展现出广胜寺上寺未元代重建以前的样貌。以寺院的西侧为视角,山门前高耸的旗杆上巨大的红幡迎风飘扬,山门后十三阶佛塔光芒四射,塔后侧的三层高阁被火焰般的赤色祥云围绕,后院长廊连接的两重歇山顶大殿,两侧配殿相对,外沿环廊组接,祥云层层,佛光普照,好一座殿阁重重,庭园相连的庄严古刹。</p> <p class="ql-block"> 壁画是最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之一,它比文字更加形象和直观,可以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问。水神庙朋应王殿内的壁画,从绘画风格与技巧上,画师们继承了唐工精细密和宋顿挫圆润的风格,创造出了疏密交错、粗细兼用、富有变化的风格。壁画的内容,生活气息浓厚,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瞬间的状态,与一般的释道壁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中人物,刻画逼真,细致入微,服饰装束几乎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整个壁画设色富贵浑厚,深沉古朴,内容形式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实属是难能可贵是。 </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水神庙的壁画,躲过了地震、躲过了战乱,也躲过了觊觎文物的古董贩子,给我们留下了教科书级别的瑰宝。而其它各殿的壁画就没有如此幸运,还有一些残留壁画,虽然依稀可以看见轮廓,但很难说它们还能存在多久。衷心希望能好好善待这些壁画,把它们永久的保存下去,成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我曾领略过静海倾波的恣意汪洋,也曾沉醉于秀川林涛的博然浩气,但我的家乡山西,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留存的众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却总是萦绕在心间。山河旧梦,古建宝库,值得我有生之年去识真探寻。一个广胜寺,就承载了众多甲天下的绝迹,只有用心放慢脚步,方能细细品味五千年没有中断古老文明的山西,她的表里山河,物华天宝。</p><p class="ql-block"> 走出广胜寺,身后传来阵阵诵经之声,漫过院墙,漫向寂静的霍山深处,漫山山角下的繁华都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