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在微信群收到一张“发小”发来的手工绘制图,询问谁能认出这个地方是儿时玩耍过的什么地方吗?</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张图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许多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画的正是当年小伙伴们玩耍的最开心、最热闹的地方——“庙台子”。</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实际是一块高出地面的土丘,上面很平坦,东西200米左右,南北80米左右,(数字不是那么确切)比居民的宅基地要高。上面建有一座庙,称“红山庙”,什么年代建的?什么时候起的这个名,不得而知。提起“庙台子”队上(那时行政管理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管理,生产队是最小的集体单元,“红山庙”所在地就是胡家海子一队,队上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称“社员”)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知道,提起“红山庙”方圆几十里地的老百姓都晓得。</p><p class="ql-block"> “红山庙”就坐落在“庙台子”的中央。距“庙台子”不远的东、西、北面都有居民居住,离“庙台子”只是远近不同而已。“庙台子”中央除了那座庙外,西北角是一栋“T”字的公房,进去过道右边有两间,一间是会计办公室,第二间住宿“五保户”(记得好像是老郭爷),右边第一间是青年活动室,是团支部开会的地方,“比、学、赶、帮、超”五个大字就贴在墙上。第二间是杂物间,顺过道直对的就是大库房了,就是“T”字向外伸开的那头,两边向东西延伸。库房很大,靠东边是盛粮食的,生产队全队社员的全年口粮都盛在这里,主要是小麦、稻子、玉米等,靠西边的那头就是留着给社员开会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社员们经历过全民参与的扫盲学文化运动,白天搞生产、晚上学文化,通过扫盲运动的开展,社员们学到了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夫妻识字》这首歌也在这里唱出了它的意义。在这里还进行过无数次的生产工作安排会议,也进行过生产队领导班子选举……</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这里进行过的文艺排练活动,演唱的歌曲就是《十送红军》和《天上布满星》还有白映友给社员教的那首《唱的幸福落满坡》,当时我们小,也不知道这些歌词的意义,觉得好听,就跟着学唱。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一切活动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那首《天上布满星》表述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当家做主感谢党、感谢政府,永不忘本的情景;《十送红军》表述了军民一家人,对红军离别时难舍难分同时对红军寄予打胜仗和再相见的情景;《唱的幸福落满坡》表述了人民当家做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都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东边是一栋“Z”子形的公房(Z子左右反过来,中间是直的),头南头北坐落,北边朝外伸出的拐角是卢金林家(后来吴玉萍家搬到此处住),靠南边的拐角就是当年的食堂了,全生产队的社员都在此处打饭,一斤的大馒头是当时主要的饭食种类。我们虽小,农忙时节也参加队上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拾麦子、薅稻子等,在这个食堂没少吃过饭。后来大食堂取消了,社员口粮按定量改为发放小麦、稻子、玉米等粮食作物了,只有农忙季节才开食堂,春耕、夏收、秋收期间,将饭食送到田间地头的劳动者手中。</p><p class="ql-block"> 中间那段就是库房,队上种的副产品农作物就放在这边的仓库里,如:扁豆、豌豆、胡麻、菜籽等,还有食堂用的面粉、大米、清油等。还记得当年江苏来的支边青年也在此住过。</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庙台子”中央的那座庙被拆了,先后又在北、西、南盖起了三栋公房。</p><p class="ql-block"> 北边的那栋西头是会议室,东边的两间为磨面房和碾米房,队上购进的磨面机和碾米机就安装在这里,磨面、碾米都可以用柴油机带动了,告别了用石磨、石碾靠牲畜磨面、碾米的时代,口粮从发放小麦、稻谷、玉米改为发放大米和面粉了。社员们背着大米和面粉脸上堆满了笑容,心里充满了喜悦。</p><p class="ql-block"> 西边的那栋为农机具库房,那些备好的农机具部件,都是生产队的匠人自制的,什么草绳、麻绳、夹板子、马臃子、拉格子、挡格子等,打场用的木叉、扫把、推板等,还有车上用的零部件,都放在这个库房里,以备春耕春播夏收和秋收时使用。</p><p class="ql-block"> 南边的那栋盖的晚些,是铁工房和木工房,只要是农机具使用的铁制小部件,能加工的都在铁工房加工。木匠活比较多,当时的运输工具牛车、马车都是队上的木工自制,还有那个犁地的二牛抬杠也是木匠精心制作的,还有好多的农机具加工都离不开木匠,所以木匠在生产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技能才行。</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庙台子”就形成了一个四合院,但不是封闭的,四角都有豁口,人可以从四个豁口自由出行,生产队大大小小的活动都集中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南边的下方,有一条水渠,水渠两边长着高高的白杨树,当夏天来临时,树荫覆盖,这地方就成了生产队举行会议和举办活动的临时场所。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批斗会、公判会,进行最多的就是夏收和秋收动员会和工作安排会。</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北边50米开外,是一个篮球场,每逢开会或搞活动,年轻人就会早早过来,分小组比试,切磋篮球技艺。大人和小孩则围观助威,哨声、掌声不断,场面十分热闹。茶余饭后社员们都会来这里活动,不论男女老少参与者甚多,篮球场自然成了社员们娱乐活动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也逐渐成了生产队的经济、政治、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变的越来越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最热闹的时候要属春天了,一到三月底,冰雪融化、春暖花开季节,“庙台子”就是社员们聚集最密集的场所,因为春耕春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这里进行,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几乎都集聚到了这里,根据工作需要,有条不紊的开展春耕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些工作按农耕种类全部在“庙台子”上摆开,三个一堆,两个一组,各干个的,或不干扰。剥麻皮的、剥玉米选种的(就是把玉米棒子中间的玉米剥下来,作为种源进行种植)、拧绳的、编磨的(平地的一中工具)、做木工的、打铁具的,人人有活干,大点的小孩也在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年岁小的孩子则聚在一起,在“庙台子”上追打玩耍。笑声连片,话语不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夏天社员忙于田管,秋天忙于秋收,这时“庙台子”上社员集中次数较少,显得清静一些,除了开什么会议或有什么活动,社员们才在这里集聚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热闹的时候,每当夏收和秋收农忙时节,劳力不够用,为保证粮食能及时收回,做到颗粒归仓,就会邀请一些外来人员来进行支援,或部队(当时公社周围有驻军)、或学生、或公职人员。他们吃、住都在“庙台子”上,这时“庙台子”就显得特别热闹。还有文艺宣传队和放映队来慰问演出时,全生产队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又聚在此,笑声不断,气氛甚欢,热闹再现。</p><p class="ql-block"> 当冬天农作物收完后,“庙台子”又热闹了,年终分红大会要在这里举行,公布生产队的收入支出情况和社员每家每户的收入分配情况,还要对全年度的生产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在集体生产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劳动模范”进行表彰奖励。此时,生产队的社员们倾巢而出,大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脸上洋溢着微笑,在“庙台子”上相互问候寒暄,孩子们则追逐打闹,嬉戏声不断,“庙台子”即成了大人们寒暄问候的场所,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世界了。</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有每年冬季的政治学习,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每个社员必须参加。除了学习中央文件外(那时中央文件可传达到生产队),还有县上、公社、大队下发的一系列文件和对农村工作的安排意见,会议不断。</p><p class="ql-block"> 学习由政治队长(相当于书记)主持,只要到学习日,政治队长早早就拿着一个大口喇叭(铁皮扎的),依次对着“庙台子”四周呼唤: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开会了,请大家按时到会。</p><p class="ql-block"> “庙台子”地处高地,社员都能听到呼唤声。为了让社员听的更清楚,后来,在会计办公室的窗户前竖起了一根粗壮的长杆,上面挂了一个高音喇叭,声音传的更远,只要有通知,通过高音喇叭传送,社员们听的更清晰了。那时开会也不说时间,都说“早饭后”、“午饭后”、“晚饭后”,因为社员家大部分都没表,表对社员来说就是奢侈品,吃饭就是时间,一般开会社员基本都能到场。 一年四季“庙台子”都是一个热闹场所,就这样的热闹场景持续了多年。</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和行政体制的转换,取消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体制,实行乡、村两级管理,当年的“胡家海子一队”改为“红山庙村”,当年的“社员”成为现在的“村民”或“农户”,而“庙台子”的称呼没有变,“庙台子”上的“红山庙”虽然拆了,而它的威名还在,而今的“红山庙村”村名不就是很好的见证吗?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公有制发生了变化,生产队的生产资料进行了重新分配,农民对农耕有了自主权,粮食实行自种自给,春种、秋收、夏管(田间管理)不需要领导或政府部门再来指导,这个“庙台子”不在进行集中性的集体活动了,慢慢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淡淡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热热闹闹的场面也就销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有事去了“红山庙村”,走亲访友后,专门去了“庙台子”,想再看看童年玩耍最开心、最热闹、最熟悉的地方,可是一切都变了,面貌全非。当年热闹的“庙台子”只是一片空地,熟悉的建筑物无踪可寻,干涸的地面上长着几株枯草。南边水渠边上的大白杨树也砍伐殆尽,露着几个树桩凸出地面,水渠痕迹也不复存在,只有几颗野草在那里摇头晃动。北边的篮球场被农户们开垦为菜地。我木讷地站在那里,眼睛湿润了,心里在想:这就是我们童年玩耍过的最开心、最热闹的地方吗?</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潮流,谁都挡不住的,只有发展,才能进步。</p><p class="ql-block"> 每当人们提起“红山庙”,我就想起那个“庙台子”;就想起童年那些热热闹闹的场面以及那些熟悉的长辈们的慈祥面孔和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的身影,长时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久久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