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城往事</p><p class="ql-block"> 杨维新</p> <p class="ql-block">平城曾经是古县城。</p><p class="ql-block">平城原名平水城。据广灵县志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平舒县,属幽州代郡,筑县城于今平城村一带,后被水淹,为避水患于城北高处建村,将水字去掉,改名平城了。</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平城村位于广灵县城西五公里处,西依石梯岭,东靠千福山,壶流河横贯村南,东西北三面高坡,南面一马平川,位居高处,靠山面水,整个村庄像是安放在一把面南背北的太师椅上。</p><p class="ql-block">平城至今有古堡。</p><p class="ql-block">平城村古堡属古长城保护系列,明代修筑,为省级保护文物。如今北边的堡墙保存较为完好,东西南三面的堡墙仅剩残存的几段,现存有四个马面,北墙两个,西墙两个。东北角有角台,西墙内折处有一个角台。堡子的东北角内套有一个方形小堡,其东墙北墙利用了大堡的东墙和北墙,堡子平面总体呈矩形,面积 77043 平方米,堡门开在村南偏西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从明代而来的村堡,浸润着古老和沧桑,带着岁月的尘土,穿透历史的烟云,承受着四季轮回的风吹雨打,风尘仆仆,仍默默地守护着一方乡民。</p> <p class="ql-block">堡内有古戏台,坐南朝北,为清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戏台基石条砌筑高 1.1 米,东西长9米,南北宽 8.7 米,占地面积 79 平方米。现存梁架为清代遗构,后墙有戏班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的墨迹。面宽三间,进深五檩,六檩后廊式,单檐卷棚顶,三面看台,青石柱础雕兽首和狮子滚绣球图案。台内设木制隔断将戏台分为前后台,前台深 5.3 米,后台深 3.4 米。</p><p class="ql-block">戏台曾经是村里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唱大戏放电影都在这里进行,每年正月唱大戏,每次村里放电影,对村里的人们来说,堪比过年。唱大戏时,搬闺女请女婿,通知亲朋好友,三乡五里的人们奔走相告,成群结队,相伴而来,红火热闹赛过赶集逛庙会。放电影时,人们就会早吃饭,早占位置,抱着小板凳,提着小马扎,家里人多的干脆扛着长条凳,争先恐后,穿戴整齐,全副武装,蜂拥而至,坐在那里翘首以盼放映员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平城由平城北堡和平城南堡两村组成。北堡村在堡墙内,南堡村在堡墙外,村里人们把北堡村叫堡里头,把南堡村叫堡外头。</p><p class="ql-block">堡里头有东西向的两条大街,南边的街叫前街,北边的街叫后街,堡内房屋错落而建,有四通八达的小巷相通。</p><p class="ql-block">前街的东头是供销社,平城曾经是人民公社和乡政府所在地,这供销社门前在当年可是相当于北京的王府大街了,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供销社的门市部里有副食日杂、日用百货、鞋帽布匹、文体用品、五金电料......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儿时的我们揣着五分钱和售货员买五块糖果,攥在手里,揣到兜里,小心翼翼,能开心甜蜜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平城曾经是水乡。</p><p class="ql-block">村内不缺水,家家户户有水井,水井很浅,一丈左右便可出水。南堡靠南,最南边人称小南堡,小南堡的南边就是壶流河,河水流经的南河滩水洼密布,水草茂盛,这里的人家打井只有二三尺深,弯腰就可用挑水的担子从井里打水,更为奇特的是,曾经在村里的小南堡打了一眼机井,井水自己就冒了出来,成了自流井,平水城之名名不虚传。丰富的水资源虽曾给平城带来过灾难,但也滋润滋养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民。</p><p class="ql-block">平城还是杏乡。</p><p class="ql-block">童年时村东的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杏树,杏树是生产队的,杏熟的时候有人看管,淘气的我们就去偷着摘杏吃,有时让看护杏树的人发现,便拼命地跑……</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爬上一棵大杏树,看见树顶枝头的杏熟透了,便继续往上爬,结果树枝突然断裂,从树上掉下来便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和我一起的小伙伴在耳边喊我的名字才苏醒过来后,回家后娘问我,怎么这么迟才回来,到哪去玩了,我当时竟然想不起自己去干啥了,从哪里回来的,过了好几天,才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后怕。</p> <p class="ql-block">平城的苇席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苇席是用芦苇编织的产品,也叫炕席。在平城村的西南部有一大片芦苇地,平城的芦苇质量好,杆高笔直,骨节小,皮薄色白,苇质柔韧,是编席子的上等原料。</p><p class="ql-block">村里把编苇席的人叫席匠,我家前院的老孙头就是一个席匠,席匠们根据所要编织苇席的规格、质量要求,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选好芦苇,然后破篾片,按产品质量要求,使用不同的苇穿子,将一整根芦苇劈开为2至5片,好的揭苇手,揭出的芦苇篾片粗细均匀,编织出的苇席,平整、不凹席心、不翘角。</p><p class="ql-block">把破开的芦苇篾片,洒上水浸泡,一般头一天晚上浸水,第二天早晨起来进行碾压。把经过充分浸泡的苇篾片,用石头碡来回地压,直到把苇篾压得像皮子一样。最后按苇篾地长短分“头苇”、“二苇”、“三苇”、“短苇”四等,分别成捆,织席时,各等苇篾有其不同的使用部位。</p><p class="ql-block">儿时,我最喜欢看老孙头编织苇席,只见他蹲在地上,手拿撬席刀,那细长洁白的苇篾在手里上下翻飞,一张漂亮整齐,席花紧密的炕席渐渐成形,感觉美极了,感觉这灵巧的双手既是在编织苇席,也是在编织生活,日子从指缝间悄悄溜走,生活在布满老茧的双手中编织而成。</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人们家家炕上都铺的是苇席,谁家娶媳妇那肯定是要铺上新席子的。小时候我们读书时,数学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就有“一进门就上炕,席子比炕长一丈,双折上,炕又比席子长一丈,问席子和炕各几丈?”这样的题目,因为炕和苇席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阻挡不了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奈何不了岁月变迁。</p><p class="ql-block">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床垫,苇席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苇地也已经没有了芦苇,在原来的苇地上建成了新村。</p><p class="ql-block">当年的供销社已繁华不再,原来的门市部已拆除,仅剩几间老屋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堡里头的老屋大部分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坍塌损坏,蒿草丛生,年轻人大都搬进了新村。</p><p class="ql-block">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无名蒿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门后空留教子棍,已无叮嘱暖胸怀。仿佛如烟的往事并不遥远,只有那风干的院门,在历经了千万次的叩问后,依然忠于职守......</p><p class="ql-block">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p><p class="ql-block">在我家老屋堂屋的房梁上有燕子筑巢,春天,燕子来了,夏末,燕子去了,每年燕子归来时,奶奶就会在堂屋门楣上的亮窗上留一个口,方便燕子出入,如今老屋坍塌,只闻麻雀在院子里的老树上多嘴,却再也听不到燕子地呢喃了。</p><p class="ql-block">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原来后堡墙根有真武庙,戏台院里一溜正殿,有千手千眼观音庙、送子观音庙、老爷庙、龙神庙、药王庙,后面有倒坐观音殿。前街有马神庙、三官庙。堡门楼上有财神庙、梓童庙、雷公庙,还有魁星楼。堡门外边有五道庙。现在这些建筑也早已踪迹难寻了。</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平城星沉溪水,月上东山,南河滩流水淙淙,蛙鸣阵阵,虽地处塞北,却水乡气质浓郁,眼下这都已成了往事,壶流河断流,那种依山傍水,山水相依的景象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现在村西村东干旱的山坡地修筑了高灌工程,引水上山,全部变成了水浇地。村北村东的山坡上种上了仁用杏树,清明前后,杏花初绽,朵朵似雪,一树一树的杏花盛开,放眼望去满坡杏林花海,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一个珍藏在心底的家乡,那里承载着我们最初的记忆和童年的模样。儿时,我们夏季去西坡拔兔草捉蚂蚱,到东坡爬树摘杏捉迷藏,在南河滩游泳抓鱼捞蝌蚪。秋后推着前边有一个小铁轮的担架车去地里拾庄稼茬子搂柴草,以备家里冬天做饭烧炕用。冬日南河滩的水面结了冰,背着心爱的滑冰车去滑冰,尽管手脸冻得通红,仍然乐此不疲。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至今想来回忆满满,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的千古名句道出了时光易逝,往事随风的无奈。这个曾经是汉代的县城,拥有明代古堡,清代戏台的古老村庄,见证过繁华,也经历过苦难,历经沧桑,古堡内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戏台上演绎过多少爱恨情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城人歌于斯,哭于斯,聚村族于斯,繁衍生息于斯,岁月湮没了多少往事,唯一不变的是故乡人对它的坚守和情感。</p><p class="ql-block">清明踏青,再回平城,平城的杏花开了,柳树绿了,穿过古堡村内狭长曲折的小巷,沉浸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单纯而又快乐的时光......</p> 平城往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i><u>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