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开章 </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教学为原点,论及其生成发展的思维规律。再将其定位在设计教学的概念之下,用以建立设计教学的逻辑规范。</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定位</p><p class="ql-block"> 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崔祖思《陈政事启》</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出现教学概念,是在汉. 礼记-学记篇中,言: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p><p class="ql-block"> 文中阐明,教学是出自“内因”而发的自省、自觉意识。肯定“学”知不足,“教”知困的“教学相长”规律。</p><p class="ql-block"> 使教学成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觉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学成于自觉,表现为“知”与“行”的自我觉醒。知行者,知先而后行也。</p><p class="ql-block"> 汉·董仲舒曰: “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 </p><p class="ql-block"> “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 宋·程颐</p><p class="ql-block"> 知: 即知道、明白、清楚之意,属事物不变原理——本质、理论、标准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行: 即物质、客观、实体之意,属事物变化原理——现象、形式、运动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觉悟,围绕知先行后的实践,成就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思维方式。</p> <p class="ql-block">(二)知行——理论与形式定位</p><p class="ql-block"> 知行的活动,是通过理论与形式的具体手法而成就结果。</p><p class="ql-block"> “知”的目的,获得对客观事物共性规律“理论”的认识掌握。</p><p class="ql-block"> “行”的目的,获得对客观事物个性价值“形式”的认识掌握。</p><p class="ql-block"> 知与行、理论与形式,其本质不变,同出而异名。</p><p class="ql-block">1、理论特性</p><p class="ql-block"> 是抽象的、不着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且纯净而永远不变的。属事物共性本质的表现。具有广义性、普遍性、共通共同性的表现特性。</p><p class="ql-block">2、形式特性</p><p class="ql-block"> 是具象的、着地的,看的见摸的着的,且复杂又无限变化的。属事物外在形式的表现。具有狭义性、局限性、独特个体性的表现特性。</p><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形式,其抽象与具象、本质与现象、不变与变化规律的存在。此存在,构成中国哲学“对立与统一”思维范式,如同一棍两头,一刀双刃的存在,区分且不可分离。</p><p class="ql-block">3、理论与形式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理论”的存在,定有与其相关的“形式”并存,自然形成广义概念向狭义概念——抽象性向具象性的认识延展。</p><p class="ql-block"> (1)“理论”定位(广义概念)</p><p class="ql-block"> 指自然事物共有的本质与规律(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2)“形式”定位(狭义概念)</p><p class="ql-block"> 指理论具体的落地方式: “艺术理论、结构理论、数学理论、机械理论、力学理论”等林林种种有关理论形式的呈现(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形式的确定,是由上而下、由不变向变化、由抽象的“无”向具象的“有”的延展。</p><p class="ql-block"> 如定位于“艺术理论”。就会有“绘画艺术理论、造型艺术理论、文学艺术理论、民间艺术理论、设计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评论”等形式并存。</p><p class="ql-block"> 如进一步定位于“绘画理论”。在其本质不变的理论基础上,就会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漆艺、年画”等形式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理论,源于不同形式共同遵循的规律,是化繁就简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首先,绘画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无论怎样的绘画材料选择,其赖依于材料的表现规律不变。</p><p class="ql-block"> 接着,绘画是形象的呈现,无论怎样的造型组织,其形态结构与比率规律不变。 </p><p class="ql-block"> 再者,绘画是形与色寄于情感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形色搭配,其遵循的形式法则规律不变。</p><p class="ql-block"> 理论——形之上的规律,形式——形之下的方式。理论决定形式,永远是至上而下的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理论与形式的源与流</p><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形式的概念确立,源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起源。</p><p class="ql-block"> “盘古开天地”,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别圣神的地位。因为这一天,中国人打破了动物——“直觉”的思维束缚,跨入到“抽象”思维境界。形成以理性认识为主导——先知而后行的创造方式。</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上古著作《易经》中,记录了中国人由动物变为人时明白记录。</p><p class="ql-block"> 混沌时期,正是动物时期。那时人的心智未开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对自然的认识没有概念,全靠直接的物质刺激来做出反应。</p><p class="ql-block"> 混沌生太极,是开天辟地的壮举,这一天“人”脱颖而出。盘古开天地,一划开天地。就在这一天,人开启了智慧的天眼,对自然事物有了“名”的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从无名中产生,有名就有了万物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持续演变,实现了物质价值无穷创造的人类活动结果。</p><p class="ql-block"> 从“六十四卦”,溯源上看时,可以感受到人的理性,是经过不断地提炼、取舍、归纳、求简、求同的方式中获取。是万物归元、归本——理论智慧产生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直至六十四卦的生辰中,又可感受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变,是源于价值求新、求变——形式创造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易经》所展示的上下交替的运动方式,构成中国哲学——理论与形式“合二为一”的思维模式。在知先行后的秩序控制下,经历数千年发展不败,已成为中国人思维活动的基本范式。</p> <p class="ql-block">二、设计理论与形式定位</p><p class="ql-block"> 思维定位于设计,对其理论向形式的延展,自然形成以设计为原点的活动逻辑。</p><p class="ql-block">(一)理论“求同”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从诸多的设计形式中,运用归纳、求同的方法,寻找共性应有的规律,实现设计“万法归一”的本质掌控。</p><p class="ql-block">(二)形式“求变”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价值中,求异求变成为形式创造的基本动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命秩序,造就了设计实现的客观可能。</p> <p class="ql-block">(一)设计理论(不落地)</p><p class="ql-block"> 设计,是以客观的物质存在,服务于人需求的生活价值。即设计——以人为本的规律。</p><p class="ql-block">(二)设计形式(落地的)</p><p class="ql-block"> 设计为人的服务,落实到具体实用的价值呈现,就自然形成围绕生活必须的创造方式。</p><p class="ql-block"> 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世界,寻求实用的物质创造。这样在设计为人的概念之下,必然形成围绕设计——视觉、触觉(产品)与空间活动(综合设计)为主体的三大价值支撑。</p> <p class="ql-block">1、视觉设计</p><p class="ql-block">(1)理论定位</p><p class="ql-block"> 以视觉需求为元点,运用图形特性来实现——识别、认知、传导、交流与审美价值合二为一的信息语言形式。</p><p class="ql-block">(2)形式定位</p><p class="ql-block"> 视觉设计,包含“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品设计、动画设计”等等以视觉满足为目的服务形式。</p><p class="ql-block"> 如将视觉设计,定位在“包装”概念之下,会形成以包装设计为元点的理论与形式规范。</p><p class="ql-block"> (1)包装理论: 以保护商品,安全运输、有利宣传、便于促销、开启便利、使用自由以及适合不同人群选择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包装设计。</p><p class="ql-block"> (2)包装形式: 食品包装、纺织品包装、电子产品包装、手工工具以及电动工具包装……等。 </p><p class="ql-block"> 如再定位于“食品”包装,其用材环保、无毒无害、保质保鲜、信息准确、有利促销、便于携带、自由开启、取用方便等,必然成为食品包装的不变原则。</p><p class="ql-block"> 由此延展, 又形成儿童食品包装、老人食品包装、成人食品包装,以及膏点类包装、果脯与坚果类包装、果汁奶饮类包装、色酒白酒类包装等等变化形式。</p><p class="ql-block"> 以不变的理论为原点,向着无限变化的形式发展,形成设计思维演变的逻辑规律。</p> <p class="ql-block">2、触觉设计(产品设计)</p><p class="ql-block">(1)理论定位</p><p class="ql-block"> 触觉是产品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运用创造物与人体交互的价值,来弥补人肌短板,提升劳动动力——便利、省力、方便、快捷,以及与造型审美合二为一的实用价值。 </p><p class="ql-block">(2)形式定位</p><p class="ql-block"> 手工工具设计、坐卧产品设计、家具家居设计、穿戴用品设计、共公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p><p class="ql-block"> 设计围绕人周身触觉的需求,实现 “抓、握、提、按、扭、搬、拉、推、登、坐、依、靠、躺、卧”等诸多功能形式。</p><p class="ql-block"> 如定位于手工工具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理论: 以手的持握方式的不同来实现劳动——抓、握、提、按、扭的功能价值实现,以达到实用、舒服、高效的劳动结果。</p><p class="ql-block"> 形式 : 有手工工具设计与手工电动工具设计等各不相同的使用方式,以及材料、结构、技术,以及功能价值、审美价值等等不同形式的产生。</p> <p class="ql-block">3、空间设计</p><p class="ql-block">(1)理论定位</p><p class="ql-block"> 打造各种适宜的,自由活动的生活空间为目的。</p><p class="ql-block"> 实现——有与无、动与静状态下,行动无阻,通畅无碍,便于空间中物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自由使用。</p><p class="ql-block">(2)形式定位</p><p class="ql-block"> 在空间概念下的形式需求,包括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私密空间设计、园林空间设计与庭院空间设计等等不尽相同的空间设计形式。</p><p class="ql-block"> 如再定位于“室内设计”概念,又会形成以“室内设计理论与形式的延展,形成室内设计理论——有与无的空间划定,以及能满足人安心工作、休闲放松的室内设计理论要求。以此又会延展出“办公室空间设计、居室空间设计、酒吧娱乐场所设计、候车大厅设计、食堂餐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各种室内空间的需求形式,以此来满足人对空间活动的不同要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与形式规律广义向狭义的层层推之,为设计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定位,使之进入无限运动的思维轨道。使设计教学,由体系、系统,直至到一门课、一件设计、一个局部色块、一根线条的处理都能纳入到理论与形式的思辨之中而得到无限伸展。</p><p class="ql-block">三、结语:</p><p class="ql-block"> 教学,是根植于知困的觉悟,以及自主独立意识——行为能力的自由掌控。使设计教学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得到教学相长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