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代人,应该是“人民公社”的第二代“社员”。我正式参加生产队劳动那年,才17岁。我们的父辈,算是第一代“社员”。1958年7月热火朝天成立“人民公社”时,父亲45岁,正是身强体壮的年纪。他们这代人,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人民公社”。辛辛苦苦一辈子,没吃上几顿饱饭,便满腹心酸地离开了这个令他们伤透了心的世界。在我们之后的第三代社员,至今也是七十多岁,苟延残喘来日无多的老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叫“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就是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所有,以小队为生产和核算单位。一个生产小队,虽然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种着几百亩山岭地,却承担着繁杂而沉重的社会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上级确定的“公粮”和“余粮”的征收任务。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很漂亮、很幸福,却是上级强加给农民“余粮”的字眼。“余粮”,绝非是吃不了而剩余的粮食,而是从每个人肚子里扣下的粮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全国农村在给成年人定口粮标准时,一律是“够不够,三百六”。剩下的粮食,便统统被称作“余粮”上缴给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而外,每年两户人家要合伙上缴一头“任务猪”,每家每户上缴一两只“任务鸡”,还有规定数量的“任务鸡蛋”等。那时,国家缺啥,都是伸手向农民要。在农民那里,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春秋两季,上级都会派工作组住进队里,监督农民春播和秋收两个最重要环节。春天,常常不到时令便让农民提早播种,种子粉在地里,往往要种第二茬,造成了种子和劳力的双重浪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作组秋季下队,主要是为了催征“公粮”和“余粮”。将成色好的苞米分到各家各户,在火炕上烘干,提前完成粮食征收和“任务猪”、“任务鸡”、“任务蛋”的收缴任务。分给农民的口粮则是刚从地里背回家的湿苞米。说是360斤,其实不到300斤。绝大多数家庭一年要缺二三个月的粮食,靠吃糠咽菜“瓜菜代”来弥补口粮的不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组下队,还有一项天大的政治任务,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时,农民偷着种几垅小片荒,便被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遭受批斗。待苞米抽穗时,工作组便组织学生带着镰刀,满山遍野寻找小片荒,一经发现,即刻毁坏。那时,工作组干部开会常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上级下派带着各种政治任务的工作组、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像走马灯一样,晚上常常组织社员学习“最高指示”,开批判会,弄得社员精疲力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生产队,其实就是一个最原始的自食其力的群体。孩子上学,是“民办教育”,农民看病靠“赤脚医生”。下放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实际上就是向农村释放失业压力。在农村,“知青”们见鸡抓鸡,见狗抓狗,抓得鸡飞狗跳,农民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原住在公社“敬老院”的伤残退伍老兵,也被下放到生产队成为“五保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里,一年到头有难以统计的义务工,维修国防公路,深挖洞备战备荒,常年抽调棒劳力参加江堤修筑工程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各种负担像大山一样压在农民身上,使他们民不聊生苦苦挣扎。这样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劳苦群体,却在一支歌中被赞颂为“公社是颗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被歌唱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群体,甚至连农民自已也坚信不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那段历史,恐怕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即使不被忘记,也没有人愿意再提及,而希望它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被永远地一笔抹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1983年10月,包括初级社、高级社在内共延续了27年的“人民公社”寿终正寝。农民真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二次解放”。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农民便不再受饥饿困扰了,脸上开始有了红润。我的一位农村朋友高兴地告诉我,土地承包后一户所打的粮食,比生产队一年打的粮食都多。我听了,真为他们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少年来,农民一直生活在海市蜃楼式虚幻的幸福之中。有人曾回顾文化大革命中,曾因领袖去世而深感幸福不再,似乎天塌下来一般。而改革开放,老百姓立马过上了好日子。国门一开,一切神话不攻自破。靠不真实的宣传营造岀一种虚假的幸福,终究会露馅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话说得实在,深受全国人民拥护。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是立国之本。中国40年的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开国门,解放思想,发展市场经济,激发社会活力,早已深入人心,也是国强民富之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原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