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阆中等你”,很多人都还记得电视里阆中文旅宣传的这句广告语。嘉陵江环绕的这座美丽古老小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沐风临水,</span>古色古香,安静祥和,风情万种,的确适合和心爱的人相约于此,徜徉其中。</p> <p class="ql-block">和一群朋友在川西行摄,返程来阆中休整停留,拍摄了这里清晨的每条街区,夜幕降临时分,游走于古街小巷,拍摄古城的人间烟火,我们还开车前往江岸的锦屏山,在山顶拍摄了古城全貌和灯火璀璨的夜景。在这次之前,和一老弟结伴携家眷到此一游,则纯粹为了游玩和美食而来,这里满街干净又便宜的小餐馆,地道的特色美食小吃,绝对满足吃货们的味蕾需求,至今想起喜欢的张飞牛肉,还感觉想流口水。</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依山傍水,嘉陵江以Ω字形环绕古城而过,江北是古城,江南是锦屏山,唐代诗人杜甫为锦屏山留下《阆山歌》,为嘉陵江写下《阆水歌》,其中的“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更是令阆中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其中一次到达古城已是傍晚时分,下榻的酒店就在古城的入口处。办完入住手续用过餐转身走进古街时,花灯初上,屋檐下盏盏红灯笼高悬,随风摇动,似低声诉说着2300年的古城历史。带着相机,扛着三脚架从热闹的主街,一直拍摄到江边,环顾河堤高台对面,正对着锦屏山,江风轻拂,此情此景正是宋代诗人喻汝砺笔下的《锦屏山暮景》:“暝色轻烟罩郡城,渔舟灯火倒观星”。</p> <p class="ql-block">千年逝去,江水仍汩汩前行,江上却已没有了渔舟唱晚,灯光令古城和山川变幻出全新的模样,街巷和楼宇上的灯光一串串、一层层,在夜色中勾勒出古城的形状,灯光投在江水上,印出了一道道粼粼的波纹,波纹轻轻晃动着,宛如倒映在江上的漫天星辰。由灯光编织成的山水画照在锦屏山山体上,亭台楼阁与水鸟花卉次第呈现,成为一面数字光影的“锦屏”。</p> <p class="ql-block">都说阆中古镇的美在一晨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逛古城,静谧的古城仿佛没有睡醒,转了很久还不见人影。四川相较于靠北方的河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秋天</span>总来得晚一些,不过早晨的秋风已有些凉意,转到白果树街,街旁的银杏树叶透出黄来,柔和的晨光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金黄的树影为古镇的青砖黛瓦添上了迷人的色彩。我们继续往南走,屋瓦渐密,离华光楼也越来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华光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楼身建于石砌台基上,底层为过街石拱门,上有三层木楼。拾级而上,古城的原貌如画轴般在眼前展开,原来古城的精华都在这登高的景致里。从二层楼上圆洞的窗口望出去,层层密密的瓦片屋顶铺陈在眼前,青灰的屋瓦一直延展到嘉陵江边,掩住了街巷里林立的店招和人头攒动,正如宋代诗人陆游笔下“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上走,随着高度的提升,景色又不同,顶楼上的景致更开阔,凭窗远眺,可望见嘉陵江环绕古城而过,地势正好在这里舒缓起来,江水也变得柔情平缓,水碧如染,像一匹轻轻拂动的丝绸,深绿欲滴,恰似杜甫《阆水歌》中“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所描绘的那样。几只水鸟轻掠过水面,江对岸是锦屏山,极目之处的远山、眼前的一带秋水与青砖黛瓦的古镇,组成了一幅独属于阆中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在阆中,你会感叹时光的神奇,华光楼上的风光还一如千年来杜甫、陆游、喻汝砺在江边咏叹过的那般模样,旧时光的美在这里沉淀下来,只有江上几艘游船、楼下街巷传来的人声,在告诉我们四季冷暖已在这里交替了千次。</p> <p class="ql-block">在阆中古街游走,遇到了在这里每天都会举办的张飞巡城的习俗。三国时刘备称王之后,让张飞镇守阆中7年,而在阆中的这7年里,张飞“一介武夫”,动员修筑汉城、兴修水利、轻徭役减赋税、支持奖励农桑产业发展……实施亲民、爱民、惠民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在巴蜀之地,张飞的地位相当高,古街上的张飞庙香火不断,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自发进行祭祀怀念。今天的阆中仍是张飞的天下,张飞大道、张飞树、张飞牛肉。但凡卖牛肉者,其店铺之名无不叫“张飞牛肉”。</p> <p class="ql-block">游在阆中,学道街广场处的贡院,值得看看,这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阆中县志》对其详情有记载。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坚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而久远。这一无可比拟的制度,被东亚邻邦所仿效,并被西方社会借鉴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选制,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至今,我们的高考,一样关联着每个家庭每个学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