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民风民俗 <p class="ql-block">康南得荣灿烂炫丽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也不乏包罗万象的民风民俗文化,如:婚俗文化、吃斋饭文化、“啜曲与司冉咖”文化、姆知多巴文化、卡拉夏文化、笑宴文化、伯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正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流中悄然流失,在多元文化的无声浸润里逐步淡化,在文化环境的更新演进下慢慢褪色,在这里刻意收集整理展现,不只以飨读者,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们对这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有所了解,进步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b>施斋饭习俗:</b>施斋饭在这里泛指邀请乡里乡外的亲朋好友前来享用布施之食的意思。通常有为父母布施的、当家的联合其他姊妹共同布施的,也有为已经去世的人布施的,一般要耽搁三天半的时间。头一天傍晚本寨所有人家户要来取“咧哆”,即有正式通知聚会施斋之意,远方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当晚到位;第二天正式开斋布施,又叫“吨聂”,施全天,当天晚上要跳布施“锅庄”;第三天早晨远客基本就会离去,本寨村民继续施一天,叫“哄谢”;第四天上午本寨每户派一人去背一背青杠叶送往布施人家做肥料(布扎)有祝福庄家丰收之意,下午主人家将全程帮忙的人员召集起来给答谢餐(沙给),施斋饭过程就此结束。整个用斋环节由腰间撇有一副牛尾巴的“噂呢”负责支客,象征这几天的一切权力由他替主人掌管。施斋又分“白斋”与“红斋”,寺庙僧尼的斋饭叫“伲托”,总之施斋有忏谢众生之意。</p><p class="ql-block"><b>卡拉夏习俗:</b>卡拉夏即“欢迎款待贵宾”,只要村中有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村里相关组织就会提前通知每一户派人前来某某家“卡拉夏”,具体时间一般要等到客人用过晚餐之后村民便聚集到客人借宿的那家将事先准备好的哈达、土鸡蛋、青稞酒、酥油、青稞花花、核桃等敬献到客人面前,道上一声:“辛苦啦!您莅临我村是我们的荣幸”,庚即进行歌舞表演,待彼此稍微熟悉之后真诚邀请贵宾共同跳舞唱歌直到客人略显困意之时才结束,贵宾也会适当给些赏金,表示感谢东道主的热情款待,当然献给他的东西自然归他所有,这个习俗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情体展得淋漓尽致,卡拉夏的机会也是全村年轻人交流互动的最佳平台,深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b>啜曲与司冉咖习俗:</b>该习俗更多的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仪式,每年7月中旬就会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伯庚”来主持祭祀仪式,龙绒寨子年年邀请“亚麦·仲衣”来具体操办,为期4天,前三天要在各小组的地盘(布扎共、崩牛通、拉措卡)敬供品,煨桑念经祈福(啜曲),每户1人自带干粮参加,一般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4点左右结束。第四天是较为隆重的一天,地点也在三个自然村山脉汇聚之地“曲归拥”设坛做祭(司冉咖),当天要宰一只公鸡或小公牛做祭品,要向“木然沙久”方向敬供(平常村民家杀猪宰牛都有将猪牛头有血的一面朝木然沙久敬供的习俗),结束时要把伯庚祭祀用过的水,煨桑灰等按户头分发将其洒至田边地角,据说有防作物受灾之效。</p><p class="ql-block"><b>煨桑求雨与姆知多巴习俗:</b>一般在遭遇干旱的年份或干旱天气,寨子就会向寺庙借用《甘珠尔》卷《丹珠尔》卷及释迦牟尼塑像,出动所有村民,人人自发背着一部经书排成长队跟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吹海螺的僧人缓慢前进,围着全村土地,房子转上一圈。另一种是邀请伯庚到拉措卡煨桑诵经祈福,并向附近尼归措投放宝瓶与谷物的求雨仪式,还有一种是夏日的傍晚全村中老年妇女去比扎格唱诵六字真言,熬一锅糌粑稀饭,诵完经后条形摆放9块石子,口念祷词依次在石条上舀下几次糌粑稀饭,并一人喝上一碗“姆知多巴”,这里也不乏有些那个年代特有的男尊女卑思想在里面,但这些源自民间的信仰文化均由民间自己创造。</p><p class="ql-block"><b>敦巴洞归习俗:</b>农历7月15日龙绒寨子的老老少少穿上盛装,打扮好马匹,带上锅碗盆瓢与邻村寨群众一道早早出发到丹麦村扎贡拉宫处转经野炊一天。看伯庚们跳藏戏,享用酥油奶渣佳肴,晒金银首饰着装打扮,比谁家姑娘小伙靓丽英俊等,关于这个习俗可见作者的另一篇文章《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中的一颗明珠——扎贡琍协桑珠岭拉宫简介》,这里不再详述。</p><p class="ql-block"><b>新年请做客习俗:</b>新年期间有请自家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有联姻关系的新亲戚及闺蜜挚友前来家中做客的习俗。一般为一个整天时间,主人家必须拿出上等佳肴予以款待。期间大人们还要商议一些家族内部的重大事项或家规家教事宜,达成共视后新的一年里一致遵守。小孩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前去亲朋好友家通知自家做客时间,如遇几家同时请客小朋友们还需要争客人。做客结束时必须给客人装上馒头,少部分猪胸肉,猪肝,血肠等赠品,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一致商议把互赠食物的环节给免了,再后来通信技术便捷了这个习俗直接被微信家族群替代,请做客的也少了。</p><p class="ql-block"><b>持关斋戒习俗:</b>一般为三天时间,想守持的村民都可以参加,默念经、多磕头、净心灵,其中第二天一个对时不能用食与言语,有净化内心、免除横祸,往生助缘之功德。</p><p class="ql-block"><b>婚丧嫁娶习俗:</b>关于得荣地区的婚丧嫁娶习俗大致相同,男女结亲主要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方式,过程依次为订婚、接亲、送亲、迎亲、婚礼等仪式活动,其中接亲、送亲、迎亲、婚礼过程繁杂而隆重,并赋予婚配行为淳朴浪漫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婚庆习俗向大家推荐一篇由龙绒女婿原得荣县政协副主席达瓦次仁所撰的《得荣婚俗简叙》;丧葬习俗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三种,人去世后要按死丧卜卦中显示的日子送葬,断气至超度间不能触碰动摇遗体,忌猫出入,不论什么葬法都需要超度后按“男左女右”的方位顺序用绳子将遗体捆绑成最初分娩时的模样,遗体身上只能有三处捆绑结,自始至终只由2名经验丰富的“杜登”参与完成(校得吉村、比贡降措2人对全村来言有再造之恩,不能负义),过后要进行“前行法”“后随法”“请求回向”,每逢7日做佛事,满四十九天时要广泛善根。</p><p class="ql-block"><b>各朵庙会习俗:</b>每年藏历28日-29日为龙绒寺的传统寺庙乐舞会,一般27日下午就有远客到来,同时来自乡内乡外的小商贩也云集这里,各朵期间僧人、信众、商贩最多时可达2000人之众,宁静的村庄也空前热闹,前来讨要马匹草料,借宿暂住的客人络绎不绝,每户最多时要接纳30-40名异乡客,还要热情地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晚餐和铺成,足见龙绒寨子与村民的热情好客之情是真真切切的。寺庙乐舞最后一个环节是龙绒与郎司通村全体人家户必须参与的,寺庙管事会提前来到南大门围墙外给早在这里盛装等候的户头代表们一人敬献一根哈达,送上酒水饮料以示犒劳和对下一步关键性仪轨“堆喿”全过程支持参与的感谢。这个过程叫“查瓦朱”,查瓦们被管事领到大殿前的坝子上表演“伯协”文化,一边是几百名身披黄色朗萨,头戴黄色法帽的众比丘对着“堆玛”急促而强烈的法号和锣鼓声,一边是围观群众对“伯协”人节奏感超强的助威声,置身其中让人心潮澎湃。全寺众比丘,查瓦和凑热闹的信众们排成长长的队伍在沉沉法号,悠悠唢呐,锣鼓喧天及鸣枪放炮声中目送“堆玛”从寺庙西大门被抬致堆让贡将“堆玛”弃向烈火“堆喿”后庙会正式结束,四方信众方会离开。</p><p class="ql-block"><b>集体聚餐过节的习俗:</b>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新年期间全村集中休整15天,这个时间段所有村民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只能呆在村里过新年。大年初十左右按传统习俗来自3个村民小组的3户轮流理事在村相关组织的授权下需要筹备集体聚餐过节适宜。一般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每家每户在各小组轮流理事的召集组织下上午9:30左右统一在村活动室集中,然后理事们会给大家进行任务分工,有的负责到乡上采购瓜果蔬菜,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摆放桌椅板凳,有的负责宰杀(牦牛或猪羊),有的负责借锅碗盆瓢,提水备柴事宜,有的负责入户通知邀请当年回乡过年的干部及其家属前来参加聚会。虽然这是一项集体活动,但是人人都会听从指挥,各尽其责,完美配合,毕竟轮流理事户户都会轮到当庄,当天所有筹备事项结束后由3个理事负责在村活动室值守。第二天全村所有村民会在10:00左右到达活动室,在活动室院坝里入座并等候回乡过年来的干部及其家属们的到来。活动室二楼是专门用来接待干部及其家属们的场地,由在外读书的学生和具备一定厨艺的人组成后勤团,有的负责炒菜,有的负责传菜,有的负责安排座位和敬献哈达,期间还要负责歌舞表演,整个过程十分热情热烈。中午时分,干部们会听取支书、村长的聚会开支情况说明,一般当天所有开支由前来聚会的干部们负责分摊,最后在支书、村长的陪同下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代表全体干部去院坝里向全体村民问候致谢,与此同时支书或村长向全体村民作年度述职。集体聚餐过节的习俗使淳朴憨厚的村民们也有意识的教育引导自家正在读书的孩子:“只要好好读书了!以后你也可以跟干部们同坐一个席位哦”。言者有意,听者更有心,一句简简单单的鞭策不知成就了多少龙绒孩子的干部梦。在乡民们搭建的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干群聚会台子上龙绒村老干部们确确实实把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尊师重教习俗:</b>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后又有相关驻军和工作队常驻,很多内地同志路过龙绒或在此工作生活,无形中外面世界的一些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随之传入,在潜移默化中变革影响着龙绒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观念。用知识技能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追求更好生活的思想由此形成。一方面:很多家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把子女送入民办、公办村小,乡中心小学乃至更远的异地求学;另一方面举全村之力关心支持在外读书的学生,每当寒暑假开学之际,有鸡蛋的送鸡蛋,有酥油的送酥油,有零钱的给零钱,学生在这里很受欢迎和尊重,同时对派往村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从生活上给予最大支持,自发给老师送果蔬,送柴火,提生活用水的村民比比皆是。送学生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接纳尊重,这种后天形成的良好尊师重教习俗成功为龙绒寨子培养了近60余名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这里值得浓墨重彩地抒上一笔。</p> 第十二章饮食起居 <p class="ql-block">实则饮食起居文化也是生产生活的侧面缩影。勤劳智慧的龙绒人不论在生活困难的岁月,还是如今不愁吃喝的年代,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紧紧围绕着实现更好的,更高质量的饮食起居这一理想憧憬而勤奋不怠。如果说50-60年代只能基本维持生计与生命,那么70-80年代已经达到了“衣蔽体,食果腹”的目标,再到21世纪头二十年包括饮食起居在内的方方面面实现了革命性突破。以前龙绒人的饮食较为单一传统,以粗粮为主(青稞馒头、荞麦饼饼、麦子稀饭、小米饭、糌粑坨坨等),无炒菜、烧菜、蒸菜的习惯。一日要用五餐,分别为秀加早晨7:00-8:00,嚓丁上午11:00左右,得森下午2:30-3:00,麻加5:00-6:00,尼贡晚上9:00左右,其中尼贡(晚餐)相对丰富,偶尔会做些炖菜和水煮菜。初春时节会采摘嫩叶火麻(司加),灰灰菜(尼绒)、半夏(朵瓦)、天南星(兰砂)叶将其加入腊肉汤中稍微煮一下便可食用,其味道令人难忘,秋收后会将圆根叶煮熟挤干水分捏成若干坨放置在通风阴凉处便于随时做汤之用,其中最让人回味无穷,可冠舌尖上美味之名的“巴干佳古”是老少皆爱的美食。牧场上的酥油茶味美至极,高山上的岩葱是葱中极品。松光是那个年代最主要的照明用火,80年代中期虽然有徐堆电站供电,但多数时间还需依赖松光照明,每户安有小喇叭,可接收一些广播,偶尔会插播乡上的重要通知和注意事项,也是那个年代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平台。家家有灶台,台下立有三角架,生火煮饭用火柴,打茶用油需计划,锅碗盆瓢较稀缺,住房均为土木房,采购物资很困难,带着干粮去上学,缺医少药看病难,信息通信全靠吼,出 行靠步子,运输需背驮,这些都是90年代以前饮食起居的真实写照。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添置了新的家具家电,农业生产实现半机械化,家家有电用,户户通自来水,人人有手机,顿顿要炒菜,院里有车,卡中有钱,曾经奢侈的“酥油炖鸡”“酥油炖乳猪”已成为村民桌上的家常菜。今夕作比,有限的思维无法想象那巨大的变化。从最初松光照明再到灯火通明,从最初一日五餐仅有粗茶淡饭再到今天食物琳琅满目,从最初人背马驮再到今天家家户户自驾出游,越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越有必要忆苦思甜,倍加珍视。</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罗绒扎西,藏族,四川得荣人,康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杂志》《藏人文化网》《迪庆日报》《甘孜日报》《贡嘎山》等刊物,有诗集《摇曳的酥油灯》,散记《夜宿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