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天边的云朵 忘不掉故乡的万物——记我的故乡龙绒村⑤

宇宙锅庄

第九章山水自然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论是平原丘陵,戈壁沙滩,还是高山峡谷地形,人类对大自然母亲有着特殊的生存依赖,当然大自然母亲也在最大限度地回馈满足着人类。龙绒寨子的幅员面积大概为20-23平方公里,在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过程中寨子境内山脉山脊均为森林,没有高高耸立,终年积雪的雪山,更没有冰川、草原、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加之得荣本身处于西南干旱中心,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相对于定曲河、许曲河、玛依河及金沙江流域峡谷沟壑里其他村落龙绒寨子所处的日雨镇还算得荣降雨量比较充沛的区域,所以龙绒寨子的五条沟中三条沟谷都有宗宗溪流(扎西共沟的水流量较小),其余两条沟只有雨水特别丰富的季节才有水流,且维持时间较短。我印象中“鲁鲁帕冲”沟里来过4次流水,其中2次流量特别大,水声很喧哗(大人都需要跨步跳跃才能确保鞋子不涉水),且续流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龙卜还有1处小溪流(吴中、比色、沙石共3家的生活水源),总之受地势由高到低影响更多的水资源渗漏透严重,最终在寨子下方的低洼处汇聚后流向其他村庄,龙绒寨子也是整个日雨沟沟的水源地。村域内还有洪日泉眼、尼归措泉眼、桐木卜泉眼、龙卜泉眼、杂妞卜泉眼、桐徐卜泉眼、东沙卜泉眼、龙木阿措泉眼、隆牙格泉眼、沙绒丁泉眼、巴登泉眼等,这些小水系为全村乃至全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另:有5处矿泉消水(咱依)即:东沙咱依、曲归咱依、莫尼咱依、巴中耶冲咱依、迥共咱依,这些咱依一定程度上具有治头痛、偏头痛、口臭、口腔溃烂、牙疼、促进消化等奇效功能,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是村民最喜爱的药水。在写山水篇幅时有一处不得不提的神奇“净水洞”又名龙绒祖赤扎普,位于桐贡丁上方的半山腰上,洞径差不多有50个平方,洞内全是钟乳石,石尖有甘露渗出,其水有天然净浴功能,神奇之处不必多述,十里八乡群众前来净浴取水的络绎不绝,足见对其万分崇拜,绝对青睐。</p><p class="ql-block">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有草坝分布,其中扎嘎崩和格勒崩面积最大,也是夏季远牧点扎嘎卡牧场的主要放牧地,此地还有一处面积相当的芫根地。植被阳山较为单一,主要以青杠、松林为主,阴山较为丰富,有桦高、冷杉、云杉、铁杉、柏林、杨树、大小杜鹃等90余种植物。</p><p class="ql-block">在此需要特别阐述的有一处“迎客松”,它在寨子下方静静矗立了几百年,无人读懂过她的心绪,只明白它在这里替村民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动物方面森林中栖息着獐、鹿、黄羊、猴、狼、熊、豹、麂子、浣雄、羚牛、豺、野猪、松鼠等20多种野生动物。鸟类昆虫有鹰、猫头鹰、乌鸦、百灵、斑鸠、鸽子、大山雀、家燕、画眉、麻雀、喜鹊、藏马鸡、布谷、杜鹃、隼、鹞、松鸡、雉鸡等30余种。昆虫就数不胜数了,其中有最让人深恶痛疾的老母虫,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彩蝶群,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森林蝮蛇。狼毒花、杜鹃花、刺巴花、山桃花、洋芋花、豌豆花以及草坝林间知名不知名的花还很多。</p><p class="ql-block">部分地名山名:南丁顶、罗布贡、龙绒扎嘎(神山,又叫贺龙山)、沙绒拉卡、达赤拉杂、布扎共、尼次嘎、岭岗扎火、洛鬼扎杂、比贵比贡、扎伽卜、沙仍格、扎古拉卡、扎古嘎达、宗贡、木然沙久(神山)、桐沙拉卡、桐徐卜、丁聂丁牛、拉措卡、格莫扎火、度胡格、洪日拉卡、达青桐木(神山)、布归嘎达、贡久扎兴、曲归达小、尼古通……除上述地名山名外,在这里还有两处与寺庙紧密相关的地名,“郎思通”现行政区划属日龙乡如贡村村民小组,解放前是龙绒村所辖自然村,归龙绒联合管理,历史上这里是龙绒寺僧众夏季耍坝子的地方,由此赋名“郎思通”,“郎思”在藏语里有喜悦或怡悦之意,“通”则是平地坝子的意思,合为一体即是“怡悦之地”。“须然拥”在龙绒村桐共丁组上方的水沟处,寺庙因修建土木工程或僧尼布施斋饭等需要宰杀牲口的必须牵往此处宰杀,此地距离寺庙三公里左右,中间由一座小</p><p class="ql-block">山将屠宰场与寺庙完全隔开。选择此地作为寺庙指定屠宰场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小乘佛教寺庙乃清净修行之地,最大忌讳流血杀生;二是红人红骑的大凡山神莫然沙久有个见血颜开的特殊嗜好,此地恰巧位于莫然沙久目之所及之处;三是沟内流水充足,便于屠夫们清洗牲畜内脏。山水自然可敬可畏,她教会我们要以苍天大地的胸怀去遵循人与自然和睦共生,和谐相处的理念;山水自然恩重如山,她馈赠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使龙绒寨子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欣欣向荣至今,我们必须感恩戴德,用心维护她的可持续性。</p> 第十章生产生活 <p class="ql-block">生产指使用工具和精力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基因延续的过程,生活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产生活既是付出创造的过程,也是享受成果,不断提升的过程。龙绒寨子属于半高山地带,自然生存环境较其他低海拔地区恶劣,这些因素决定了其生产生活的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常态,甚至在部分特殊时段“披心戴月,风雨兼程”的生产劳作也是司空见惯的。民以食为天,在这里不仅民以食为天,连牲畜养殖都需要大量消耗粮食,所以只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地努力,才能正常保障人和牲畜的“两大需求”。</p><p class="ql-block">680余亩耕地平均分到户头差不多每户有21亩,但收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之耕种方式较为传统,部分地块土质贫瘠,产量理想的年份并不多,亩产最高不到650斤,人均不足2000斤,且用于牲口养殖的粮食支出比重很高。备肥、出肥、播种、松土、除草、秋收、晒穗、打谷等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几乎消耗了全村全年50%的生产力。其次还要为备薪备柴、背生活用水等花去很大精力,每年春节前期全村主要劳力都要花上十多天的时间集中砍柴准备来年的生活用柴(自家劳力或请帮工先到山上砍柴、然后劈好在阳光下散晒、基本晒干后又人背马驮地运回房前屋后,再次垒成柴墙,垒得越长越高主人家就越有面子,柴在这里也算一种财富)。在没有通自来水的年代背生活用水也是件费力的苦活,每当晌午过后一家人必须抽出1-2人费半天功夫来回到沟中取十几背(桶)水回家保障人与牲畜的基本用水,有时甚至连小孩都需要去帮大人们背水,表现好了自然少不了父母或兄弟姊妹们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人口生育方面七八十年代每户一般育有3-7个小孩,后来实施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等政策,推行追求人口数量朝提高人口质量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趋于减少态势。每年春耕前期,大家三五成群约着到金沙江畔的草山上把自家放养了大半年的偏耕牛或黄耕牛寻找回来准备犁地事宜。选个吉辰良日便拉开了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春耕播种序幕,传统的“双牛抬杠”自然离不开小朋友们牵引牛鼻的趣活,当然被牛角顶一下或被牛蹄踩一下脚跟是家常便饭的事,几滴眼泪过后又在掌犁人响亮的吆喝声中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继续牵着身后的耕牛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古老土地。新年临近之时每家每户需要到日麦村思朵卡采挖白灰泥,用于靓白粉饰房屋,白塔;到江边取几桶“贡达咱依”,新年期间慢火烹煮,老少皆宜饮用(有预防消化不良之功效),也是款待客人的最佳饮品。</p><p class="ql-block">每年八、九月份是捡拾松茸的黄金季节,寨中白天只有老年人和婴幼儿留守,其余人员都会上山捡松茸,这时的人们是最有劲头的,就算起早贪黑,也会毫无怨言地拼命付出,因为这时的付出可以换回真金白银。一个季节下来人力多的家庭能挣一万多元,少的也不下四五千元,全年柴米油盐支出就有了保障。农闲时节,寨子里中老年妇女们又开始忙碌地编织起牛羊毛的盖被、垫毯、毛衣、围巾等设法为家人增添些新的御寒用品。这时寨中人员相对集中,在房前屋后墙角平坝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摆些家常龙门阵,跟着老人学唱老歌古谣,互相共享一下最好的鼻烟“洪得”,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有些中老年人专门抽空去寺庙外墙转大经,一来满足信仰,充实精神,二来活络经骨,强身健体。</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罗绒扎西,藏族,四川得荣人,康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杂志》《藏人文化网》《迪庆日报》《甘孜日报》《贡嘎山》等刊物,有诗集《摇曳的酥油灯》,散记《夜宿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