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日下午,市南区体育与健康学科以新课标为背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题研讨会在青岛南京路小学举行。市南区体育教研员张培欣老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贾振君老师参与此次活动,贾振君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市南区200余名体育教师通过线上进行观摩学习。市南区体育教研员张培欣老师、贾振君名师工作室组织策划了本次活动,青岛南京路小学孙宗友老师担任主持。</p> <p class="ql-block"> 课例展示</p> <p class="ql-block"> 青岛南京路小学刘鸿海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武术五步拳——马步冲拳》课例。刘老师运用逆向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发展”的课程理念,将清晰的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学科持久性价值观念的理解,通过“评价先行”自然地嵌入,促进目标、评价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在本节课当中,为了完成本节课目标,根据制定的学习评价,先是复习并步抱拳,左弓步搂手冲拳、弹踢冲拳,再学习马步架打,学练赛评后讲解马步架打等动作的攻防含义,并进行学习与演练。最后进行男生和女生分组展示,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整堂课当中刘老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武术元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武术精气神,在学练赛中始终让孩子兴趣满满。</p> <p class="ql-block"> 青岛福林小学辛友老师展示了四年级《限定区域跳远-向高处腾起》课例。辛老师的课是在主教材设计环节上借鉴了金泰尔封闭性——开放性技能连续体理论,将渐进性教学法应用于向高处腾起的技能教学。在动作教学技能中,由易到难,实施渐进性技能教学对掌握技能学习更加有效,值得借鉴和应用。通过本课可以看出,渐进型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教学具体过程中,一个个简单、辅助的动作练习有助于动作技术的顺利完成,改进学生自身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完成整个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和规范性。这个方法不是将技能动作简单分解、隔裂开来,而是运用分项技能学习的方法使技术动作的结构及难易程度简化,更易于掌握技术动作要令。</p> <p class="ql-block"> 经验交流</p><p class="ql-block"> 贾振君名师工作室成员、青岛基隆路小学董文艳老师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经验分享,从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实例与内涵解读、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体育教学的举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逆向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设计路向展开的。在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设计是逆向设计的逻辑起点,进而把学习评价设计提到学习内容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前面,最后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评价先行”是逆向教学设计的突出特征,逆向教学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其路向上是逆向的,但逻辑上是顺向的,更加体现了课程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使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直接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使目标、评价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不断促进的严密的结构体系。最后。董老师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以《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课时方案为例进行课例简析。通过董老师的分享,使广大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了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实际应用方式。</p> <p class="ql-block"> 青岛香港路小学的蔡老师就动作技能连续体理论指导下的渐进型教学法做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此类教学方式在开放型技能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尤其是球类教学中,教学效果尤为明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于逆向学评下的体育教评学一体化体系构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一节课既要有课时目标,课时评价标准;也要有环节目标,并有对应的环节评价标准。这种“即教即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有效运动技能学练,并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焦点论坛</p><p class="ql-block"> 青岛南京路小学孙宗友老师主持圆桌会议。本次圆桌会议的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首先刘鸿海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在武术单元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交流,然后董文艳老师结合平日的教学,运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效果,从学生、教师、课堂三方面进行了分享。最后由蔡新民老师介绍了金泰尔的封闭性-开放性技能连续体理论和渐近性教学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总结提升</p><p class="ql-block"> 市南区兼职教研员贾振君老师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充分展示了南京路小学和福林小学体育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干部牵头设计与策划,教师教学规范有序实施,通过课例展示、经验交流以及焦点论坛,对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我区的实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未来以来,基于市南区的经验与现状提出一下四点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适应:就是要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适应新时代第三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适应体质导向下的教学设计向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的转变;适应经验导向下的教学设计向科研成果导向下的教学设计的转变;适应我区对学校教研集备的新要求。刘鸿海和辛友老师的课例展示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改变:就是对现状的不满,在当下通过学习做出调整和变化,使在未来实现想要的结果。从陈旧的教学理念向素养导向改变;从个人的独立作战向集体的凝心聚力改变;从命令式、练习式教学风格向互惠式、开放式教学风格改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改变;从单一的运动技能教学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我想本次主题教研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五种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融合: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体育教师个体或群体由于自身生存环境或发展需求的不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活动。随着教师个体的发展,个体在社会中将不同程度的接触具有其他特点的个体,从而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观念产生碰撞。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之后,不同个体会形成心理认知上的理解、情感关系上的共情或态度倾向上的协调,从而达到融合的状态;总之,理解、包容、欣赏及良好的心理融合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群体的幸福感提升,我想这就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发展:就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年龄大小,都是新人,都存在发展问题。不断地适应、改变、融合是发展的前提。希望每位教师都要有责任与担当、有理想与信念,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