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已从教育战线退休一十六年。求学,上班,退休,几十年间的记忆中留下了多少回花开烂漫,叶落缤纷。一年,一岁,渐渐地远离。唯独临师生活为我们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春意盎然,暖意满满,来自临汾地区部分县市的有志青年怀着美好的憧憬走进临师校园。我们是“文革”进入第六个年头,用“推荐与选拔”的方式,被临汾师范录取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因时隔六年各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加之中小学学制改革,教育水平发展极不平衡。首批招回的学员有:“老三届”高中和初中生(小学6年+初中3年);有七年制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小学5年+初中2年),有1966年9月考入初中,尚未进入正规学习就被卷入运动的小学生。其中多数学员来自民办教师(有的教龄已满4年),也有“插队知青”,还有“退伍军人”,“赤脚医生”等。学员中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只有16岁。鉴于学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员身份复杂,社会阅历不同。校领导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分层次教学。按照学生知识结构及兴趣重新编班:设有语政班,数理班,普通(语数)班,英语班,音乐班,美术班,体育班。老师因材施教,自编教材,并在部分班级增设了大专教学内容。极大的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校舍寄居在临汾一中校园,以东边马路为界,仅有的教室,容纳了12个班级,500多个学员。教室与宿舍融为一体,白天做教室,晚上是寝舍。教室里除了讲台之外,三面用木板支起通铺,教室中间摆放着课桌,归男生使用;女生只能占用各自的床铺,膝盖顶着小木夹当课桌。满眼的床铺与杂物,学校里没有餐厅,就餐时三五人围拢在一起席地而坐;没有阅览室,图书馆也很窄小,藏书不多;没有独立的体育场地,体育课与临一中同一场地。出操跑步时把学生分成两路:一路出南门向东,踏着鼓楼狭窄且起伏不平的街道跑至东关十字折返;一路出北门沿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解放路向东跑至新华书店门前返回。这样的学习环境直到我们毕业离校也未能改变。</p><p class="ql-block"> 虽说办学条件简陋,学习环境艰苦,但我们遇到了好时机。1972年春至1974年秋季,正值文革所谓“回潮”时期,人们长期受压抑的情绪突然被释放,积蓄蕴藏已久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喷薄而出,极尽绽放。校领导有目标敢担当。党支部书记(兼职革委会主任)李蒲,博学多识,气质儒雅。他十几岁时随母亲奔赴延安,抗大毕业后一直从事政治理论宣传工作,有较深的马列主义理论造诣。他把抗大精神植入临师,规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优良传统;秉承“砥砺耕耘,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最终实现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合格师范生的教育目标。</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汇集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老师。例如我们七十八班的任课老师:</p><p class="ql-block">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兼政治课)李存英</p><p class="ql-block">第二任班主任老师(兼历史课)邰志威</p><p class="ql-block">语文阅读课第一任老师申德义</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老师王焕龙</p><p class="ql-block">古诗文选课老师刘邦腾</p><p class="ql-block">汉语语法课老师朱耀龙</p><p class="ql-block">写作课老师薛爱民</p><p class="ql-block">地理老师刘惠兰</p><p class="ql-block">农业课老师赵沈军</p><p class="ql-block">书法课老师程修文</p><p class="ql-block">美术课老师陶福尔</p><p class="ql-block">声乐课老师张淑兰</p><p class="ql-block">体育课老师侯荫棣</p><p class="ql-block">他们个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其满满的正能量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深受广大学员敬仰。</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正处于久旱逢甘露的状态,每个人都很珍惜这重新获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在课堂上专注听讲认真笔记,课下相互帮助,攻克每一个知识难点;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的翻阅各类学习资料,大家卯足劲头求学。埋头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汲取养分。两年间,我们不尽圆满学完了中师课程,还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向工农兵学习:走进临汾市车辆厂,钳工车工铸造工,生产流程一样不落都经过;深入襄汾县贾庄乡贾庄村,与老乡同吃同劳动,一块下地摘棉花,瓣玉米,掐谷穗;邀请解放军入驻校园,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列队走步伐,握枪练刺杀,三点一线(觇孔+准星+目标)靶十环,刻苦训练不懈怠。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类比赛与演讲活动:争夺卫生流动红旗,篮球比赛,歌咏比赛,学雷锋,读好书等。教室里,操场上,莲花池旁......加油呐喊声,笑声,歌声,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校园里充满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一张褪色发黄的黑白老照片,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73年3月5日正值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第十个年头,学校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我有幸代表78班同学站在学校演讲舞台上发言。雷锋日记,雷锋精神成为几代中国人印刻一生的记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在临师上学,免交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没有校服,也不用统一床单被罩。但同学们生活都很俭朴。多数同学像我一样对着装没有过高的要求。此照片,是在毕业前夕,校团委书记景德让老师从学校诸多活动照片中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边这两张照片,是我们班李石秀与周翠娥二位同学在校时拍下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我们班30位同学邀请申老师参加聚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聚会筹备组成员留影</p> <p class="ql-block">宋金莲 秦家梅 张传荣于浮山县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国芳 张传荣于临汾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兰英 张传荣于安泽合影</p> <p class="ql-block">杜香梅 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张党生与部分同学在吉县合影</p> <p class="ql-block">郝稳兴与部分同学在临汾合影</p> <p class="ql-block"> 啊!亲爱的母校,您虽历经百年风雨,几经迁址更名。但如今已是洒落在平阳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远离母校的莘莘学子,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求学经历,让我们结识了诸多良师益友;是您,在我们心灵里刻印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回忆名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8班部分同学留言</p> <p class="ql-block">李石秀同学是我们78班的音乐委员,能歌善舞。在校时经常组织编排文艺节目,带领学员参加学校活动。</p><p class="ql-block"> 下边是她浏览了“美篇”后,自编自录的小视频。供同学们砍赏。</p> 李石秀寄语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们要感谢传荣同学为我们班做了一部非常棒的记录片!学生时代的风采历历在目!在这夕阳时刻里,再一次燃起青春的激情,年轻啦!仿佛回到那年、那时、那学习的情境,啊!多么美好的学生时代啊!</p><p class="ql-block"> </p> 郝稳兴寄语 <p class="ql-block">传荣老同学,佳作文采斐然,把我们带入人生最美好的青葱岁月。忆当年青春正当时,再回首人生已暮年。功德无量,谢谢老同学笔墨留香!</p> 李吉英寄语 <p class="ql-block">刚翻阅微信,看了传荣同学制做的小程序,非常激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到50年前师范学校学习中。传荣是生活中有心人,与时俱进,无私奉献!为她点赞!</p> 胡喜云寄语 <p class="ql-block">传荣:辛苦了!这是一件费时间费精力的工程,为你的付出点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谢谢传荣!</p> 张国芳寄语 <p class="ql-block">同学们,现在是不是都在看传荣做的美篇?反正我一有空拿起手机就看,真是爱不释手,看一遍又一遍,真是又回到了临汾师范校园时代。虽然我们几十年没见,相距万水千山,分布在祖国各地,但我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学生时代的情景永远不会忘怀,尤其是传荣给我们又做了美篇,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真是同学情深似海,友谊地久天长。太精彩了!看了以后,在临师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仿佛又回到了学校,真是难已忘怀.传荣你真是大家的贴心人。你太有才华啦!我们都敬佩你!!!</p> 秦家梅寄语 <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传荣同学,又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临师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室不教室,宿舍不宿舍的学习环境没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求。苦吗?苦。但我们感到值,幸福。影响最深的是朱耀龙老师苦口婆心,谆谆教导。申德义老师讲课艺术,生动形象,引人入圣。还有临师的女老师个个精英。为传荣同学点赞!</p> 李吉英寄浯 <p class="ql-block">刚翻阅微信,看了传荣同学制做的小程序,非常激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到50年前师范学校学习中。传荣是生活中有心人,与时俱进,无私奉献!为她点赞</p> 成英寄语 <p class="ql-block"> ″和"张传荣美篇</p><p class="ql-block">心潮澎湃母校忆,贡献卓著恩师施,</p><p class="ql-block">看基础你高我低,论程度参差不齐,</p><p class="ql-block">编教材绞尽脑汁,针对性强足应急,</p><p class="ql-block">珍惜时光皆努力,艰苦环境莫迟疑,</p><p class="ql-block">爱校如家志不移,师生共筑爱国迷!</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同学们: 心声发自肺腑,</p><p class="ql-block">情怀异口同声, 你我同一母校,</p><p class="ql-block">倍感亲切!</p> 李保和寄语 <p class="ql-block">请珍爱临师七十八班</p><p class="ql-block"> 一一我们共同的"家"</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30日</p><p class="ql-block"> 鸟儿有窝,游子有家。临师七十八班是我们共同的"家"!</p><p class="ql-block"> 这个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枝奇葩。</p><p class="ql-block"> 这个家,虽然仅过不到三个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都终身拥有她。那时我们由陌生而同窗,由相遇而相知。和谐相处成为一“家”。那时住大通铺,吃大锅饭,条件虽差却理想远大。那时既有专业之分快慢之别,也有学工、学农、学军的摸爬滚打。总是忘不了老师们循循善诱,耐心辅导、从不责骂……总是忘不了同学间情同手足,团结互助、决不打架……总之,不管热热乎乎也好,磕磕碰碰也罢。正因为有过这段经历,才使我们面对困难都不怕。从而师生情谊,同学友爱在彼此心里深深把根扎。有人说,"忍与让"能安家,也有人说,"和与善"能旺家。的确,家是非物质的情和爱,家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是心灵,梦想的港湾。师生一场,缘分一生。让我们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升华,让我们的同学友爱继续发扬光大。大家一起:都想家,爱家,美化家;都顾家,护家,建设家。那么,我们临师七十八班这个"家"就一定会更舒心、更融洽、更温馨、更现代化!</p> 冯克杰寄浯 <p class="ql-block">@紫金山人 太精彩了!使母校这个"家"更温暖,使美篇更完美一举两得,真诚佩服!</p><p class="ql-block"><br></p> 卢香娥寄语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老同学,刚打开手机就看到一个个暖心的消息,字字句句都感动的我热泪盈眶,我爱七十八班这个家,感谢每个热心的老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