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遇而安”这个词,即便不加以解释,我想几乎每一个人也知道它的含义。抛开它的定义不谈,其实,它也是平衡、均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心境的安恒。</p><p class="ql-block">平衡,其实质是什么呢?无论是一个事物的内部,或者两个,甚至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得与失”或“益与损”等这类矛盾交织相搏时,当谁也无法战胜谁,谁无法改变谁时;当一方的力量不能制衡另一方的力量,也不被对方所制衡,处于拉锯状态,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就是平衡。如,战场上维持相对稳定的势均力敌的交战方。</p><p class="ql-block">如果用效率这个词来说明平衡,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事物内部矛盾达到平衡时,它的效率是最高的。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当他努力学习的劲头儿和他的智力水平相匹配时,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这名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最高的。否则,无论是智力或者学习态度的任一方面如果不相匹配,便不能使他得之以应该获得的最佳成绩。</p><p class="ql-block">或者,也可以这样阐释平衡这个词。当一个人的收入与他的欲望及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相匹配时,也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规律的客观性相适应时,他的心境即可平衡。</p><p class="ql-block">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愚公移山”等,之所以将它们称之为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口号,就是它恣意夸大了人们能力的极限,或者说随意拔高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低估了客观世界固有的规律及力量。当人们仅从主观意识出发来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时,无论是出自于良好的愿望,还是由于一己之私利,其此类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做法,是不会得到所想要得理想结果的,它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不可能使事物的运行达到平衡状态。</p><p class="ql-block">面对收益,当事者所要做的就是让利益相关方的获益最大化。只有当自己的付出及能力与收获相匹配时,只有在收益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这时,我们可以说它的收支是平衡的。</p><p class="ql-block">同样,面对不利或危害,怎样做到让损失最小化,也是源于对均衡的合理解释。</p><p class="ql-block">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平衡的天平可以是相对恒定的。但,如果往任一侧添加砝码,即便是轻微的,也将会破坏平衡,导致倾斜。</p><p class="ql-block">世界是在不断地主动平衡中前进(它区别于被动平衡),只有主动平衡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失衡就会造成自体的破坏,迟滞前进的步伐,甚至倒退,必将导致落后。在既定的环境下,实力强劲的事物对于面临的问题由于其处理问题能力相对多溢,会有更多的处理方式,达到平衡的手段相对更多。实力相对较弱的事物,由于能力所限,可以应用的求得平衡的手段亦会相对较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诸如“不惜一切代价……”等,即是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不能根据自身现有的能力应付自如的解决面临的问题,才不得不“集中力量”。由于“不惜代价”,行为过程就必然会导致破坏事物的平衡。从多处挪用,并集中于一处的力量过大,势必将会导致本来保持机体平衡的事物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必得使事物重新求得再平衡,这将会消耗事物既有的能量。这时,重新建立的平衡必然脆弱于之前的平衡,这就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能量的再积累,才能逐步重新达到以前的平衡状态,这是被动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平衡,应该是任何一个个体,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在其行为处事中,需要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因为,它的实现不但保证行事者利益最大化,而且是最稳定持久,最经得起时间考验,是既得利益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那些采用使事物失衡的手段,违背科学规律,违反客观规律来无脑的一意孤行,但为了粉饰太平,掩盖错误,而通过虚假宣传来任意夸大的“利益”。如此虚构的利益无法让事物保持平衡状态。</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12.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