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这样曾走过……

崔全顺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2022年,转瞬即逝,这一年,不平凡,亦平凡。</p> <p class="ql-block">春之篇 陪伴:一年之计在于春,由于今年疫情原因,事情实在是不太忙了。清明前夕,于是和大哥二哥商议:这么多年老家祖坟一直说好植树,就是没时间,这几天正是好时机,大家一起去植树吧!</p> <p class="ql-block">说干即干,不等不靠,哥仨齐动手,起苗,抬苗,运输,一样不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自己的事自己做。</p> <p class="ql-block">饭后,哥仨在老屋门前合影,这是时隔三十年后第二次照相,并不是不常见,而是没在一起合过照,许是其他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季节,天气甚好,陪岳母到外面转转,心情不错。陪伴没理由……</p> <p class="ql-block">母亲老了,我们长大了,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能和老人在一起,多多陪伴吧。</p> <p class="ql-block">母女在一起,多么幸福温馨的画面啊。</p> <p class="ql-block">五年前,儿子在外戍边,携妻带女,和姐夫、少东一起到西南长江口游玩,陪了儿子两天时间,在大家在一起开心聊天。</p> <p class="ql-block">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家和睦相处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夏之篇 亲情:如果说亲情是春天里的柔风,轻抚着稚嬾的心灵。那么亲情就是夏天里的艳阳,照耀着角落的黑暗。</p> <p class="ql-block">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是将要再次启动一次亲情的心路旅程。悦宝在这个不平凡的2022年五月份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股难掩的喜悦之情,在心里、在脸上都是掩盖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一子一女凑成一个好字,儿女以成人,孙女以成形,亲情难掩,担子依然不轻。</p> <p class="ql-block">爷爷与孙女</p> <p class="ql-block">奶奶与孙女</p> <p class="ql-block">爸爸与爱女</p> <p class="ql-block">妈妈与爱女</p> <p class="ql-block">小姑与侄女</p> <p class="ql-block">幼儿以长成,哥哥与妹妹</p> <p class="ql-block">父母与儿女</p> <p class="ql-block">这个夏天,一个大大的全家福,再热,也是值得,再累,也是拥有。</p> <p class="ql-block">秋之篇 收获:这个秋天,无风无雨,走在清冷的银杏树下,捋一捋金秋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帆帆终于被某航司录取通过,这就是收获。</p> <p class="ql-block">俩小儿收获一枚好字!</p> <p class="ql-block">感谢有你!</p> <p class="ql-block">哥哥与妹妹</p> <p class="ql-block">中秋佳节,携妻带女去老家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亲情无价,和睦相处,幸福一定会长久陪伴!</p> <p class="ql-block">冬之篇 平安:2022年这个冬天,防控解封,疫情还在散播,凡夫肉体,谁都难免,只能祈祷所有人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煤炉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转眼又到岁末。再过几天,就是母亲离开我们三十六周年祭日,命运多舛的母亲,一生要强,从不服软,养育七个孩子,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一口一米,都和母亲丝丝牵挂,直到去世前,还在为我做好第二天上学的早饭,随行的干粮,心中只有我们,唯独没有她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也真是能折磨人。 那是1984年,岁逢甲子,由于阴雨连绵,那年夏天的麦子,到成熟的时候,在地里来不及收割就都长了芽。母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还要为我们这一大家子,在雨里抢收麦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抢收稍早点的麦子,没淋湿,不敢往麦场上放,就放在自家大门的过道里。然后,母亲再用木头棒槌去捶麦子,最后把捶下来的小麦再扛到楼上去晾晒。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过道里捶,楼板上晒,我们家也总算保存了一些没长芽的麦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秋天,母亲因为常年累月的抱病干活,再加上夏天雨里抢收麦子,收回来再捶下来,晾干,直到入麦缸,才算忙完夏天,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给累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灾涝年的秋冬天是很冷的。村里人晚上都是坐在火盆边聊天,东长西短,嘘寒问暖,无所不聊,但都是跟自家亲戚周边的事儿,明星八卦没听说过,其实也不懂。我家里也有穿膛的煤火,但那是做饭用的,做完饭,父亲就用煤泥把火封住了,等稍微煤泥硬一点时候,中间再用铁火棍捅个窟窿,就算完事,只到明早开始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八十年代时候,村里在秋后要唱好几台戏的,因为年龄小,也不知道为啥要唱戏,所以也不去多问,只管玩就是了。母亲也爱看戏,周边邻村十里八村的村庄,只要唱戏,邻居们一搭伙,就跟着去了,因为村里唱戏估计是那个时候的最佳娱乐活动吧,还能走亲访友,联络一下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村要唱戏,母亲因为身体不好,怕晚上去看戏冷,聪明的二哥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把我经常挑水吃的一个水桶给改成了一个炉子。记得改炉子的时候,我是十分不愿意的,那个水桶是从太原舅舅家拿回来的,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太原看舅舅,我看上了那个小水桶,也非常想要,自然到最后也带回来了。带回来后,和自家一个稍大的配成一副勾担,一个大点,皮轻,带回来的小点,像是铸铁的,皮厚,也正好比例平衡,从此也成了我踏上挑水路上的第一幅勾担。如今,二哥却要把它改成炉子,我是自然不赞成的,二哥也没法子,好像听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中考,秋后开学,考上了外地初中,由于来回有十来里地,中午就不回来,随身带着母亲给烙的饼做干粮,到晚上才回来。如果不是星期天,我就不用去担水了,周一到周五,一连五天,早出晚归,学习好不好不说,起码不让担水,也慢慢的忘记了那要做炉子的水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二哥从外面回来(十七岁的二哥已经去工厂上班了),我晚上正在灯下写作业,二哥说:给我一个好东西看看,说是新买的,让我亲自打开。出于好奇,小孩儿们对于新事物都是迫不及待的,赶紧用镰刀割开了一个用稻草包裹的物品,打开后,我开始是惊喜,随后,就变成了怒骂。原来,二哥是把我的水桶,带到他的厂里给改成一个煤炉子,虽然用新漆包装了一下,我还是看出来了,煤炉子也太小了吧:才不到40公分高,直径也是20厘米左右,除了漏煤灰的高度,只能放两块半煤球,二哥说,又从上面傍了一圈铁皮,能放三块煤球,在放上一个铁架子,还能烤红薯、烤柿子,烤馍片,重要的还是能陪母亲一起去看戏烤火。二哥刚说完,我看了一下煤炉子,又急忙去水缸边看我的水桶,那还有啊,只剩一个大的了。怒骂一声,作业也不写,净顾自己去炕上哭了。桶已成炉,哭也没用,二哥还说,只要一唱戏,你就拎着炉子去看戏,绝对是没人看戏,都来看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拎着炉子,里面有三块煤球,火门稍小点,就能从开戏到结束。当时拎着炉子去通往看戏的路上和到戏院儿后的情景,就像《亮剑》里面孙德胜得到战利品后的表情一样,那份虚荣感,那份荣耀感,那份一种拿得出手的奢侈感,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十一二岁的年纪,是体会不到那个炉子是用来陪伴母亲的,而是我认为是拿来炫耀的。到戏院儿,炉子放在在母亲的座椅前面,我在母亲的左面,周围也有趁暖和的,甭说,那时候有多少的满足和自豪感了。每每炉火正旺,也是大戏唱的最好的时候,炉火纯青,看戏正酣,我也快睡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只要一进秋冬天,且村里看戏,看电影,那个炉子真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伴随着我,伴随着母亲,直到1986年腊月母亲去世,炉子也从此冷落一边,再也看不到炉火映红母亲的脸,再也没烤过红薯,柿子和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算好哄,桶也没了,水也不用担了。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随着年龄长大,水桶也变成标准大了,只是那个水桶改成的煤炉子则变成了永久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白菜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姿不出众,白绿相映。名不虚传,百财冠顶。斯是一品,唯吾独尊。沟壑不择地,汲水能生根。谈笑口中物,往来亦传情。</p><p class="ql-block">可以递情物,通人心。无众口之难调,无苦辣之腥浑。天上飞鸟走,水里莲藕蓬。众生云:两袖清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