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阅读,是我俩晚年生活的共同爱好。我爱书,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寻求自己的乐趣。她也爱读,有时爱不释手,深更半夜,读书成了她的催眠术,也成了她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的资本。我曾经给自己暗定任务,每天读书至少百页。还经常在读书时边读边查字词典,边上百度网,边翻地图册。我还常会在自己的书上圈圈划划,写下自己的点评,纯粹属于自己的有感而发。读书时也还有过去那种习惯,喜欢抄下一些段落,描写的语句,作点读书笔记。我俩一起,兴趣爱好具有相同点,平日里增添了许多话题。大凡有争执点时,常常我败下阵来,皆因她记忆力好,我不记得的,在发愣,在叨絮,她脱口而出,我常常给她点赞。</p> <p class="ql-block"> 我爱书,无论是借图书馆的书还是自己的书,都非常注重书的整洁。过去喜欢包着书皮看,现在不大包了,但凡发现坏了,卷了,都要把它修补好。我也喜欢逛书店,发现喜爱的书就买一本,动辄月以上百元买书,后来竟把戒烟省下的全投资在书本上了,自身感到是一种乐趣。有一次与她去城北书市,偌大的书市让我们如进书的海洋。捡喜欢的,她挑一大摞,我挑一大摞,最后租用三轮车拖回家。路上车主问我们买什么,我们说买的是书。车主说:“现在还买书?这不是傻吗?!”她的意思是说,现在在网上要看什么书都有,还去花瞎钱,就是傻子一样一样的。我俩听愣了,真的傻了。现在纸质书买和看的人似乎少了点,但读书仍当以纸质书为主 。我们坚信:纸质书决不会消亡!读纸质书具有一种实体感、存在感和亲近感。捧着一本书,体味到字里行间的芬芳,有着圈圈点点,边读边思边记的乐趣,而电子书只是一个虚边空间,让你有更多的随意性。由于平时买的多,家中藏的书也就相对多些。书厨靠着墙,今年暑期发现有些霉烂,晒了好几天,心疼得我好几天没平静。要不是几十家连着的楼房墙体,恨不得立即刨掉翻新。那些书,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有的还是我从天南海北背回来的,今天看看书价,一套《红楼梦》不过才3.5元,那是1979年我去上海出发时买的。《通俗哲学》是我旅游在海南候机时买的,还有那《国殇》,《狼图腾》,《亮剑》,《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等等,等等。一本本都记载着时间和地点,没事翻翻,仿佛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家中的存书大多是文史类的,中国古代小说,诗歌,文学史较多;现代的大多是散文,人物传纪,哲学等。我俩本来都是学文的,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这方面的消费也就没有矛盾了。</p> <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有的是时间,除了生活上照应孙女外,还和她们一起学习。有时我们俩同时在静静地看书,这给孙女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有时我们四个人都在捧着书认真地读,家里只听得翻页声,静悄悄的场面很温馨。</p> <p class="ql-block"> 我俩读书的来源很方便,靠着南京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我读书时喜欢刨根问底,围绕一根主线索去展开读。经常是四五本一起读(阅读专家们也推荐这种读法),尤其是以前读过的书,当需要重温某一知识或思想、观点时,常常将同类的几本书翻到相关地方摊于桌上一起看,比较而知各家观点异同,如此读法经常会收到特效。比如喜欢苏轼,除了读他的许多本传记外,还对苏东坡的同一件事,喜欢看看这本书怎么说,又去看看那本书怎么说。这件事出处在他的哪首诗中,哪篇文章中,就又去找他的原诗文读,去网上查阅他的诗词文赏析,还去读宋史,读宋朝的风俗史。在网上搜集《苏东坡》电视连续剧,纪录片等影像资料,搞得好像在专门研究似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对我们在阅读之后加思考的要求。我俩阅读,有时很感慨,非得讲一段给对方听,也顾不得对方是否有兴趣。不过,对丁玲,我俩都有同感,有时还在一起讨论,一致认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革命作家,是红色作家。为什么最初她要嫁了胡也频?为什么又和叛徒结婚生女?毛主席为何要写诗专门赞扬她?后来又点名批评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什么红火?她和周扬,和沈从文后来为什么不和?去追踪,去阅读,去学习,去感悟。伟人,名人的道德情操,忘我精神感化了我们,也修炼了我们。徐悲鸿是中国的美术大师。由徐悲鸿又去看蒋碧微传,孙多慈传,廖静文传,三个女人与大师的感情纠合。当看到徐悲鸿在新加坡卖画为抗战筹款,特别是为著名演员王莹演《放下你的鞭子》作油画,而又去追踪王莹,了解到她一个从童养媳到三十年代上海电影明星,著名演员,后投身革命的事迹。当看到孙多慈离开徐悲鸿后,经王映霞介绍给许绍棣,又去读《王映霞自传》。王映霞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烈士郁达夫的夫人,又去读《郁达夫传》,读《郁达夫与鲁迅》,再读《鲁迅传》。郁达夫,我是在学校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了解他的中国第一本白话小说《沉沦》的文学地位,了解他的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今又读来,更有进一步地理解。</p> <p class="ql-block"> 当年美国支援中国抗战中有一支航空“飞虎队”,他们在大西南开辟一条“舵峰”航线,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俩在参观南京航空纪念馆时看到的。在读徐悲鸿传记时看到竟然与这一历史相关连的,又引起了我的兴趣,继而又开始追踪。徐悲鸿当年举办个人画展,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也去参观,当他看到一幅“秃鸠”画时,十分喜爱,可徐悲鸿的这幅画偏偏标注“非卖品”。后来,临回国时蒋介石接见了陈纳德将军,颁奖以后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陈将军说看好了一幅画,蒋立即派人去徐悲鸿处购买,被徐坚拒。按道理徐悲鸿不应该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将军这点要求而拒绝,大家也都为徐悲鸿竟敢违抗蒋命捏了一把汗,后来蒋并未追究,一直是个谜。直到80年代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女士来华访问时,才揭开了谜底。徐悲鸿当时拒绝卖画后,就连夜为将军画了一幅《八骏图》画送给他,其真迹在将军去世后由陈香梅女士捐赠给了美国的图书馆。徐悲鸿画马是最有名,国内收藏的并能看到他画的单马,双马,六马等等骏马图,就是没有画八匹马的。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徐悲鸿《八骏图》的故事,认识了陈纳德陈香梅夫妇。</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我俩晚年的共同爱好,常常一起出入图书馆,借回的书相互交换着看。遇到感兴趣的人和事又在一起交流,畅谈。有时也争得乌鸡贼眼似的,急着捧书相互当面对直,往往又是会心一笑,各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 阅读对我们来说,不是在追求什么进步,也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多少,只是把别人用在唱歌跳舞打牌刷屏的时间用到了这个去处,同样消磨的是时间,也同样愉悦了身心,和其他老年朋友一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在当今时代,我们看到了手机已成为人们手中的尤物,捧起的主体。在平时,除了老师,学生,科研人员,又有多少人能回归书本,捧书阅读呢。当你在候车室,车箱内,一切空闲的地方,齐刷刷看到的都是一种情景——刷手机,你又有何感想呢?捧书阅读的几乎绝迹,偶见,那真的成为一道西洋景,真的会被骂为“傻子”了。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我们除了电子阅读外,对传统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又怎能抛弃呢?回归书本,捧书阅读,才能真正找回我们每个人阅读的体味,阅读的感悟,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语过添情修改于2022.12.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