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p>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弦</b></h1><p class="ql-block"> 和弦是指三个及以上的音叠合而成的一组声音,有复杂的,有简单的,有和谐的,也有刺耳的。我想,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和弦。</p><ul class="ql-block"><li> 和弦一 永恒的人性剧本——斯特里克兰德夫人</li></ul><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极复杂的,不大自然的和弦。存在与她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这也是人性的丑恶之处。她能够接受丈夫跟别人跑了却不能原谅斯特里克兰德离开的原因是理想。因为前者她有余力挽回残局,后者却无能为力,此时,身为人母都不能成为借口,爱得入骨都不是理由,她口口声声说着自己多么爱斯特里克兰德,得知丈夫出走是因为理想后却又下恶毒的诅咒“但愿他患上什么恶疮烂毒,我和他一刀两断了。”明明一刀两断却仍不同意离婚。这所有看似矛盾的举措都出自她人性中的同一个东西“虚荣”。她根本就不是一个真诚好客的女人,也不是真心想要融入文人的圈子,她只是想用这些看似高调的东西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凸显出自己的独特魅力。描写斯特里克兰德夫人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我”想要见斯特里克兰德,斯特里克兰德夫人不停地在说丈夫的缺点,说着自己的丈夫多么无聊,多么对文学一窍不通,还多次告诉“我”这将会是一个特别无聊的夜晚。她说“我碰巧做了他的妻子呀,我非常喜欢他。”可真的是这样的吗?一个常常混迹于文学圈子,如此爱慕虚荣的女人,真的会碰巧做一个普普通通,没有文化的证券经纪人的妻子吗?不然吧。斯特里克兰德说:“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看得出来,布兰奇一点一点的把我妻子所有的小伎俩都使出来了,她用无限的耐心,打算把我罩到罗网里,把我捆得严严实实。”其实斯特里克兰德早就看透了人性,可怕的控制欲。斯特里克兰德为什么成为了艾米的丈夫,因为他已经成为了妻子的猎物,只有把丈夫死死捆住,斯特里克兰德夫人才会感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她得知丈夫因为理想出走后如此恼怒的原因:自己的猎物挣脱了,而且已经破坏了牢笼。这种愤怒,与猎物驯养久了生出的感情又有何干系呢。</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很清楚,同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和弦二 羁绊——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p><p class="ql-block"> 与上一个不同,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和弦,听起来有一种激情涌动的感觉。我对这个近乎疯狂的画家的评价是纯粹。他热爱美,追求美,可是他画的画似乎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正因为此,他没有可悲的活在一个程序里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离开了妻子,看似是是违背了道德,可是他将孩子养大才默默离开,就像他自己说的,妻子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非把这个可怜的证券经纪人当作提款机。作者已经写了若斯特里克兰德不离开妻子,他们如小溪般的一生:“随着他们慢慢变老,他们会看见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到了年龄就结婚成家......最后,功成名就过上有尊严的退休生活......活得一个大寿数,安然进入坟墓。”活在这样的程序里,这应该是许多家庭的写照。我不认为一生追求六便士有什么问题,世俗的羁绊同样值得留恋。我们都应该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无论是追求月亮还是六便士,要为自己活一次,可这世上总是有太多的羁绊,阻碍着向前。</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佩服斯特里克兰德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绝对理性。他太理性了,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他追求的是美,而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能用画画这种载体去体现它。既然是载体,那么画画的技术是好或坏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便没有意义了,那些是给别人看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为自己画的,因此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无论这评价是好还是坏。这些评价就是羁绊。一旦他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画画的目的就变质了,画的角色就会由载体转化为目的。这时候,他就从一个追求美的人变成了一个追求正面评价的画家,二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斯特里克兰德拥有三段感情,我认为,前两段感情于他而言都是羁绊,都因为妻子控制欲太强不欢而散,后者还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些感情都带有目的性,我相信曾经的斯特里克兰德也憧憬过爱情的圣洁美好,可是现实给他当头一棒,人性总是令人失望。好在他的理性使他摆脱这些羁绊,在追求月亮的路上少了些阻碍。斯特里克兰德与阿塔都是很纯粹的人,他在阿塔身边,手握六便士,抬头望见了月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和弦三 美的信仰者——德克·斯特罗伊夫</p><p class="ql-block"> 本书中最可悲的人我想是德克。这个和弦感情色彩很浓重,却有一种凄凉之感。他是美的信仰者,可同时他是一个多余的人,德克最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他在追求月亮的路上迷失了自己,最后不得不低下头向人生认输。他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热爱美,追求美,可是结局却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德克的画作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缺乏诚意。可是为人处世却是善良,真诚,乐于助人。他对艺术的觉悟有多深,他画的画就有多庸俗。他是个会做菜的蹩脚的画家,在同行眼里就是个跳梁小丑。他是个好欺负的老好人,外边看起来有多不在意,内心就有多敏感。他受到的讥讽嘲笑,似乎都是善良的惩罚。他在追求美的路上磕磕绊绊,美就是他的上上帝。德克是一个特别感性以至于理性被感性淹没的人。他追求美,并把对美的热爱放在了布兰奇身上,布兰奇就是他的上帝。当上帝都抛弃他时,他又该怎样安放自己呢?</p><p class="ql-block"> 和弦是复杂的,人性更是复杂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和弦。愿我们的和弦,都能奏出自己想要的声音。忠于自己,活得还像自己。</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恒的剧本</b></h1><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主人公福贵是讲述他这一生的人,也是经历这一幕幕的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送完了儿子,送走了女婿。很难想象福贵怎样走出来的,最令我惊讶的是整本书中没有煽情,只是福贵在说,我在听,情节接得很紧,整个故事,也就是福贵讲述的整个人生,就像有庆,皮包骨头,没有一丝多余的肉。它没什么修饰,没什么煽情,但是它给人的感觉不是弱不禁风,而是像有庆: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平凡而精彩,不幸而悲剧。因为它真实。</p><p class="ql-block"> 书名是活着,可是书中的人物结局都是意外地死亡,除了福贵。只有他还活着。或许是因为从未经历过,看着书中人物的离去,我没有感到震撼,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每一个亲人的离去都那么突然,那么荒谬,父亲在粪缸上摔死,有庆抽血过多贫血而死,凤霞难产而死,二喜被水泥板压死,家珍软骨病死,苦根吃毛豆撑死。福贵的人生大起大落,就像一个剧本,好景总不会长,转机也常常会有,福贵走过这么多年,看遍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晚年唱道这样一首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少轻狂,想要游历四方,雄心勃勃,立志走遍天下;中年已无志趣打遍天下,又不肯接纳平庸的自己,野心常在,自以为看破红尘,勤勤恳恳过不上好日子,又不愿归于平庸,不劳而获,掘藏是个好选择,决心震惊天下;老年尝遍人生酸甜苦辣,看遍世态炎凉,无欲无求,出家做和尚,此时已接纳自己,不再做无谓挣扎,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选择了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p><p class="ql-block">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这样描述斯特里克兰夫妇,我认为用来描写上述的人生也极为合适:它让人联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蜿蜒流过青青的牧场,被浓荫遮蔽,最后汇入苍茫大海,但是大海如此平静,始终沉默不动声色。</p><p class="ql-block">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是不可控的,人生也是不可控的,人活着的意义也是不可控的,我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然后去实现价值。人这一生就像一个足球,它被一脚踢出去,这是球不可控的,它也注定要掉在地上,一生就结束了,但是,球在空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行动轨迹,让这条轨迹形成一条近乎完美的弧线,这是人生的意义。这个足球本身不变的运动轨迹就像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就是时代的大背景,环境,自己本身这些不可逆的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照着这个剧本演下去,但是不一样的演员可以诠释同一个剧本的不同风采,剧本是不可改变的,可作为演员的我们可以将剧本演得精彩,可以将悲剧演成喜剧。对待生活不一样的态度会给你不一样的人生,剧本看似是死的,但是它有无限种解读。</p><p class="ql-block">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福贵演好了他的剧本,晚年讲述这一切,就像在看一出悲剧,他是旁观者,又是局中人,福贵已然跳出了剧本,他选择了不卑不亢,接受这些不幸,给别人讲述这一切,只是在复述一个剧本,无修饰,无感情,清瘦而饱满,有血有肉,无比真实。</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怪物</b></h1><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封底有一句话“现代社会可能集体患有‘述情障碍’”,是的,读完了本书,我想,不仅是允载,是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生病了,也包括我们。但和允载不一样的是,他的病是生理上的,这个社会普遍的述情障碍,是心理上的。</p><p class="ql-block"> 允载天生扁桃体小,感受不到我们能感受到的害怕,喜悦,难过这些情绪,他以为血是红色的颜料,别人举起拳头向他冲来时不知道躲闪,更没有害怕。当母亲和外婆在自己的注视下倒在血泊里,他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在我们看来最正常不过的情绪已经超出了允载对世界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那个平安夜,举起刀乱挥的男子肆意伤人,却没有人上前阻拦。这个社会似乎已经接受了冷漠这个设定,在场的每个人都和允载一样,面无表情,冷眼旁观。“事情发生时没有任何人挺身而出,远处看起来就像一幕冻结的景象,就好像男人与母亲还有外婆正上演一出戏剧,而大家都静静的看着,每个人都是观众,我也是其中之一。”最可悲的是,这六死一伤的恶性杀人事件过后,人们的关注点是男人为什么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甚至还有对杀人犯的同情。到最后,这就像泡沫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前后不到十天。</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为了让允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会他生存技巧,还教他怎样说话使自己不要显得很独特。希望他像一个普通人,不要出格,和大家一样,做一个平凡的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连独特都成为了一种罪恶,出格都成为了被歧视的借口,有缺陷成为了被欺凌的理由。而人们居然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个设定,让和别人一样成了社会的潜规则。</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生来都不止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布满暗纹的白纸,而这些暗纹,就是天赋,一些瑕疵,就是生理缺陷。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纸上的暗纹就被上了颜色,变成一幅独一无二艺术品。可是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畸形审美,一些本就很美好的花纹被强行地勾上别的轮廓,毫无美感,就像文中刚开始的度萝,被父母要求成为本不该的模样。允载感受不到情绪,他没法自己为这张纸涂满色彩,即使是坤用蝴蝶刺激他,用恶语谩骂他也无果。直到他遇见度萝,为坤挡下致命的袭击,他感受到了世间美好,痛苦,难过还有爱,他战胜了生理缺陷,成为了最美好最独特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最后,作者写道:“我认为人会成为正常人或是成为怪物,都与爱有关。”我不认为坤肆意伤人,随意打人骂人是他的错,坤年幼时就与父母失散了,这么多年来从未接受过家庭教育,自然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尊重或是爱,他本身就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父母,生活应该回归正轨,可是连自己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坤的心中也渴望被爱,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坤已经很不幸了,可他仍想要去帮助允载,他的内心很脆弱,因此要把自己包裹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形象以弥补童年的缺憾,这让人以为他是一个很野蛮很强势的形象,可是当允载愿意以对待普通人的眼光看待他,便触及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只是想不被别人贴标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个“怪物”互相救赎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怪物,他们只是色彩鲜艳了点,或者是轮廓复杂了点,总之,只是因为独特,因为不同,所以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怪物。可是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如果要以不同作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正常与否的话,我们都是怪物。</p><p class="ql-block"> “没有不能被救赎的人类,只有放弃拯救的人类。”这句话在允载这个所谓“怪物”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墙的另一边</b></h1><p class="ql-block"> 死亡,对孩子们来说是那么近又那么远。死人是什么样的?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死究竟代表着什么?他们很疑惑,直到遇见了一位孤僻的老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木山、山下与河边开始了这场对死亡的探寻。</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木山,河边与山下都经历过发生在身边的死亡:木山的小狗,山下的奶奶、河边的爸爸,报纸上刊登的小孩中暑死亡......甚至山下曾经也因为游泳时脚抽筋差点淹死。这一切都开始让孩子们逐渐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它也是没有征兆的。文中有这样一段木山的心理描写:我终于意识到,所谓死,就是一切都将在我眼前消失,而且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再也见不到山下了吗?可现在是夏天,我还活得好好的,世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依旧照常运转。这让我觉得可怕。</p><p class="ql-block"> 是啊,人死了以后,世界还照常运转,来了又去了,连游丝样的痕迹都不曾留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事情的发生,他们也终于意识到,死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活着才更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好奇怪啊,既然谁都会死,为什么还要觉得可怕呢?大概是因为在死之前,都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吧。木山很疑惑。</p><p class="ql-block"> 我还不会做比目鱼生鱼片,我可不想就这么死了。要是还没学会就死了,那可怎么办?一想到这个,我就很害怕。可是。如果学会了做比目鱼生鱼片,就觉得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吗?山下还是想不明白。</p><p class="ql-block"> 究竟何时,我才能找到让自己死而无憾的东西?就算是最终也无法得到,我还是想找到它。否则,我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这是木山发出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都会恐惧死亡?就像山下说的,难道我们实现了自己愿望就没有遗憾,就会觉得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吗?答案是否的吧。这个世界上有爱我们的人,也有我们放不下的人,怎么能说走就走了呢?当山下会做比目鱼生鱼片,他或许还会不满于自己的磨刀的技术,或许还会想要把金枪鱼片成四片五片。人的贪欲是不会得到满足的,因此世上也不会有让人死而无憾的东西。之前的我认为人是有限的,现在我觉得,人是无限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接近死而无憾,可以满足自己无限的愿望以接近死而无憾这个完美的圆圈。死而无憾是不存在的,但人生来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无限地去追求,去接近这个完美的圆圈时,我们已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谈论死亡,为何要感到无比的恐惧?死亡就像木山曾经做过的一个梦:两个鬼追着他,这两个家伙根本不在乎他,也没打算了解他,而它也无从去了解鬼。不管木山怎么求饶,两个家伙就是不理会他。他们属于另一个世界,和木山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这大概就是死的世界。死就是这样残酷,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谁会先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无限地接近死而无憾。</p><p class="ql-block"> 死的世界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不过也就一墙之隔,它很近,因为它就在墙的另一边;它很远,因为这是一堵飞鸟插翅难过的高墙。</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那个世界也有熟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玫瑰花园</b></h1><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童话,他们似乎只用眼睛去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大人们热爱数字,他们能想象出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的漂亮却不能感受一座红砖房,屋里有许多鸽子,窗台上摆着天竺葵的美好;一位天文学家穿着土耳其服装展示的发现不被人相信,而穿上欧式服装再次阐述同一个成果时却被全盘接受。这个世界的逻辑是如此荒谬,换言之,大人的想法总是如此令人捉摸不透。</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去了好几个星球。第一个星球上住着的是国王,身穿貂皮的紫色长袍。这个星球上只有他一个人,不过在他眼里,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这个国王制定的规则随时都在更改,若是你触犯了“法律”,这不要紧,国王会为你更改法律。多么荒唐的皇帝,表面看起来有多么光鲜,内心就有多空虚,这样一个专制的国王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他只在乎子民的行为是否合乎自己的命令,而这个命令是可以根据子民的行为随意更改的,这样就避免了他最不喜欢的事情:自己制定的规则被打破。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下令让太阳落下,因为他知道太阳不会遵守自己的命令。而只要能够使所有的子民的行为都在他制定的框架之内,他的绝对权力就得到了体现。若是这个国王真的统治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法律会是一块橡皮泥,被人们随意蹂躏,一切行为都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是个权欲熏心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星球上住着一个得到赞美就会挥舞帽子的人,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他听不见除了赞美以外的任何话语。社会上总有太多这样的人,没有自知之明,自动屏蔽掉了来自外界的所有负面评价,以至于活在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只有赞美温室里。表面看似华丽,实则是空虚的,没有任何内涵的。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总会使人迷失自我,从追求内在到止于表面的光鲜,变得越来越肤浅,最终成为这个星球上的爱慕虚荣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星球上住着一个爱喝酒的人。他为了使自己忘记喝酒的羞愧而喝酒,听起来十分荒唐。这种完全颓废的人总爱欺骗自己,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使得黑白颠倒,喝酒都附上了“忘记羞愧”的浪漫理由。</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星球属于一个做生意的人。他就是文章开篇所说的热爱数字的代表。这个人拥有一串数字:五亿零一百六十二万二千七百三十一,他好像拥有了很多,实则什么也没有。他喜欢这串数字放在银行里的价值。钱本是为了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而生的一种以物易物的单位,可不知怎么就成了许多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些财迷心窍的大人拥有的钱,本应该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变高,可事实相反,正是因为对钱的疯狂追求,他们都成了这个星球上的那个除了数字一无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第五个星球上有一个点灯的人,他已经很久没有休息过了,一直都在按规定点灯,熄灯,点灯,熄灯。可笑又可悲地活在了一个程序里:天亮熄灯,天黑点灯。规则应是基于现实之上,隔一分钟点灯,熄灯毫无意义,却总是有人愚蠢地去盲目地被限制在规则的框架之内,正如这个电灯的人,愚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第六个星球上有一个的地理学家。他不离开自己的办公室,不知道什么是城镇、江河、山脉、海洋和沙漠,却写出了很多很厚的书。不用多说,书的内容一定和他一样空洞。这个完全脱离实际的人让我想到了某个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孤儿院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这位地理学家完全活在虚无缥缈之中。无比空洞。这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星球是地球,这是一个玫瑰花园。</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去的前六个星球上的那些权欲熏心,爱慕虚荣,自欺欺人,财迷心窍,愚不可及和不着边际的大人就是地球上大人们的一个个缩影,每一个大人都是玫瑰花园的一朵玫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用眼睛去看事物,因此所有事物都是浮于表面。他们把自己包裹的光鲜亮丽,犹如一朵朵玫瑰。可是内心却很空虚。这也是为什么小王子说玫瑰花园里的玫瑰“美丽又空虚”。他们太喜欢用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去看世界了,却从不用心去体会、感受。日落,对于小王子,这是令人感到放松,愉悦的,因此日落是好的;对于国王,这是他权力的体现,因为太阳听从自己的命令落下了,这也是好的;可是对于点灯的人,这意味着又要点灯了,自己又没有时间休息了,这是不令人高兴的。国王和点灯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权力”和“规定”这种体系去评价“日落”,而小王子却遵从内心的感受:日落令人放松、愉悦,这便是最纯真、最真实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不被自己对世界的评价体系束缚住,不要成为玫瑰花园中空虚的那朵,而是能够用心感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爬满藤蔓的树</b></h1><p class="ql-block">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祥子是体面的,是要强的,是好梦想的,是个人的,是利己的,是健壮的,是伟大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祥子拉车是为了挣些嚼谷,无牵无挂,跑起来是带风的,虽说一天挣不了多少,但那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祥子是很出色的人力车夫,他用尽全力奔跑,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后来,贷车已经不让祥子感到满足,他要多挣些钱来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是有了要买车的愿望后,祥子拉车总是心不在焉,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忘记了素日的谨慎。屡屡发生事故,皮轮子裹上碎片放了炮,碰了行人,甚至还把车轮盖碰丢了。心里搁下了事,中途还生了病,祥子整整干了三年,终于凑足了买车的钱。可是车刚到手没几天,就被抓车的兵抢走了。再后来,祥子遇见了虎妞,一个“凶恶的走兽”,祥子讨厌虎妞,虎妞又深爱着祥子。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只有虎妞在“掌控大局”,虎妞的粗俗与祥子的忍受,丝毫没有夫妻的样子。直到虎妞死后,祥子也没有原谅虎妞,仍记恨着她。在与虎妞相处的日子里,祥子拉车总不得安宁,虎妞还要求他晚几点前必须回家,这使得祥子很窝火,可是又毫无办法,这是招来的母老虎,是母夜叉,也只能自认倒霉了。</p><p class="ql-block"> 祥子本是一棵树,一棵生命力顽强的枣树,是任性的歪歪拧拧,不受调理的枣树。后来这棵树在天然的监狱里,一点一点凋零,一点一点枯萎。老舍在文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思想,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无数的藤蔓一点点爬上这棵树的枝头,终于,不堪重负的他坠入了深坑。</p><p class="ql-block"> 时代是这棵树上最粗最致命的藤蔓,那个连自己花钱买的车都要被抢走的时代。车是自己三年的心血啊,祥子的心里不知有多么绝望,可是他没有办法,他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混乱的,治安差,有战争的时代,他活在不民主,不公正的时代。他的努力,拼命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毫无反抗之力,时代像藤蔓,缠住祥子,把这棵树变得没有生机。他太渺小了,时代太宏大了,他只是一粒尘埃,只能任这藤蔓摆布。</p><p class="ql-block"> 祥子是伟大的,他不会只被时代打倒。可是,祥子身上还不止时代的藤蔓。</p><p class="ql-block"> 婚姻也是一点一点吞噬祥子的藤蔓。他与虎妞的婚姻更像是被虎妞算计,祥子无处可逃。虎妞怀孕后,祥子又有了些对生活的希望,随着虎妞的难产灰飞烟灭。再到后来小福子自杀,祥子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婚姻的藤蔓,让这棵树变得毫无希望。</p><p class="ql-block"> 祥子本身的性格缺陷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祥子为了买车,整日拉车焦躁不安,他静不下来,所以终不能成大事。后来他整整三年努力拉车想要一辆最上等的车,结果到买车时却“只按这一百块来说了”。目光短浅,性格浮躁,这是祥子性格很大的缺陷。他太容易被旁骛打扰,忘记了初心。这些藤蔓缠啊缠,夺取树本身应得的营养,直到这棵原本挺脱的树,枯萎了。那个伟大的祥子,死了。</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祥子啊,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魂已死,歪着肩膀懒散地走在街上的,是行尸走肉。这棵爬满藤蔓的树,终于还是倒下了。</p><p class="ql-block"> 祥子这棵树,是无边森林里的一棵,看那整片森林,处处是藤蔓缠绕,留下的痕迹。</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爱,死亡与责任</b></h1><p class="ql-block"> “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p><p class="ql-block"> “我存在,因为你需要我”</p><p class="ql-block"> 这是克莱尔的《摆渡人》封面上的一句话,或许这是托比想对父母说的,是爱丽莎想对托比说的,是桑想对大树与家人说的。</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写了托比的逃亡岁月,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凭借着托比的聪明机智,他完全可以摆脱危机,当托比误入草原,与光人生活在一起后也无需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可事实却是每当托比一次又一次面临安全与危险的选择时,他都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虎口,而这一切,是因为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爱。文中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愚蠢的人们视之为‘荣耀’,但托比有另外的想法。可能,这就是‘爱’吧,这个词有着无穷的力量,虽然他从来没对爸妈说过,也许永远也说不出口。”</p><p class="ql-block"> 这是托比对爸妈的爱。</p><p class="ql-block"> “拥抱妻子和儿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只是单纯的括弧性动作,这是爱,是万事万物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天然树浆是属于树的,是树的血液,是树的生命,我们没有权利去支配它,如果我们硬是去开发利用它的话,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得极其危险。”</p><p class="ql-block"> 这是桑对家人,对树木的爱,或者说,是对人类的爱。</p><p class="ql-block"> 爱丽莎帮助托比深入冬泊尔监狱,给托比找藏身之地,为他送食物,她也深爱着托比。</p><p class="ql-block"> 尼尔为了托比,不惜自己的生命,被拖行许久,血肉模糊却毫不后悔,这是尼尔对托比的爱,是他们之间最真挚最高尚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有那么多人爱着托比啊,托比又怎能被击垮。在托比的流亡岁月里,在托比被困在洞里时,那唯一能让他活下去的只有这些亲人朋友对他的爱,他的肩上有一份责任,他要救出父母,他不能让心爱的人失望,这是托比的信仰,这是超脱生死的力量。在爱面前,一切都不足一提,包括痛苦,悲伤,死亡......</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爱,它无须用言语表达,它使托比每天仅吃一个鸡蛋或一片腊肉,就这么过了120天,最终活了下来,它使爱丽莎假冒比勒深入冬泊尔监狱,还不惜踩穿了一个打蜡工的手,它使尼尔被拖行几公里,奄奄一息......</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看完了这本书,我想,我们心里应该都有了答案。是爱,这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使得我们不惧风雨,勇往直前。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都能心中有信仰,不言弃,不放弃,以爱为动力,闯出自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本几乎完美的故事集,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b></h1><p class="ql-block"> 这本故事集收录了许多奇异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悲哀或可笑或治愈。这是王尔德笔下的奇异故事,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许多思考。</p><p class="ql-block"> 关于责任的思考。阿瑟勋爵好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关于他必定会成为一个凶手,他必定会杀死一个人,他的行为很好笑:为了一个手相师的一个预言,千方百计为了杀死身边的一个人,动用了自己知识库里的所有杀人的办法,最后还用上了会爆炸的闹钟雨伞,让人唏嘘。不过,我认为这字里行间透出的或许是阿瑟勋爵对与现实的无奈吧,他似乎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用常人的思维想,一个人要是真的被预言将会变成一个杀人犯,他是不是应该竭力让自己不变成一个杀人犯呢?预言中提到他将会杀一个人,杀掉一个人而非被一个人杀,因此在预言中,阿瑟是主动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他是主动的,他可以避免自己杀死别人这个预言的实现,可是却为了让预言实现不择手段。文中写道:“他努力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命运却像一个叛徒似的,是跟他作对。好的意图是多么无用,向善的努力是多么徒劳。”非常讽刺。让我们做一个设想:手相师告诉阿瑟他将会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星期以后会娶心爱的女孩,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阿瑟就会竭尽全力去做到这些预言中所说的,从此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他也将不会背负着一条人命,这也可以是他的责任。同样是责任,可以是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是拥有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关于人们审美的思考。文中的女人把杰拉尔德迷得神魂颠倒。可是,她真的迷人吗?只是因为身上的神秘感才变得那么吸引人罢了,越神秘越迷人,一种畸形审美观。她并不神秘,她没有秘密,她享受着神秘给她带来的快感。那个女人只是一个没有秘密却故作玄虚的斯芬克斯。</p><p class="ql-block"> 关于灵性。万物皆有灵,坎特维尔的幽灵也是,多么浪漫,多么治愈。灵魂的救赎,宗教信仰让坎特维尔的灵魂被救赎,放眼望这个世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包括一个老幽灵。</p><p class="ql-block"> 关于善良。一个百万富翁装成乞丐,一个身无分文的穷鬼把仅剩的几个钱给了这个乞丐。穷鬼把钱给了“乞丐”,乞丐用一万英镑作为回报。这不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你应该愿意相信,你给予他人的善意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请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 关于信仰。W.H先生是谁?我无法理解西利尔的做法,因为在我看来,他为了这个理论而死不能证明什么,无非就是后人提及W.H先生是谁,想到W.H可能是威利休斯时,联想到这个理论背负着一条人命,他的死给这个理论增加了重量,但是没有给这个理论增加分量,他死了,这个理论仍然是空中楼阁,他仍然不能被所有人接纳。“我”被西利尔打动,心血来潮研究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久后就放下了,急于向厄斯金证明这个理论的“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了厄斯金,可是又发现了自己的漏洞,又急于向“无法自拔”的厄斯金说明这个理论的漏洞。结果收到信得知厄斯金已经自尽,后来才知道厄斯金不是自杀的,他是因疾病而去世的。这说明厄斯金全程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什么也不知道,却还是要附庸风雅,甚至还要为自己的死附上一个浪漫的名号:为信仰而自刎。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伦敦黄金时代的奇异故事集。</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故事集里,有被手相师预言可怕命运的年轻勋爵。</p><p class="ql-block"> 有始终洋溢着难以描述的神秘感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有在英国古堡里游荡了几百年的阴森鬼魂。</p><p class="ql-block"> 有乐于扮成可怜乞丐的百万富翁。</p><p class="ql-block"> 有为了证明对某种理论的绝对信仰献出生命的漂亮男人。</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本奇异故事集。惊奇又温暖,悲伤又治愈,荒唐又魔幻,异想天开又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它并不完美,但是王尔德还是深深地爱着它。</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性的种子</b></h1><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渴望在心中骚动,习惯的舒服令内心烦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从冬日的睡眠中,唤醒了原始野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犬牙与棍棒法则,是这片森林的法律,也是这个世界最残酷的生态体系——弱肉强食,不够能耐,就得去死。</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回归兽性的土地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野性的呼唤》说了一匹叫做巴克的狗,在棍棒与犬牙的法则中成长,也可以说是退化的故事。成长,是说巴克在一次又一次被欺负后,被鞭打后,懂得了在自然界活下去的条件——抛开良知,忘掉道德,为了一口肉,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这是巴克懂得的活着的唯一途径。可是,抛开良知,忘记道德,这对人类来说,这不是成长,这是退化,这是堕落。这是回归原始社会,这是不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因为我们处在文明社会,我们站在前人为我们垒起的城堡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着这个不同的世界,处在不同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巴克曾处在和我们一样的高度,在法官的院子里巴克养尊处优,无需担心生存问题,他活得自在而悠闲,身上看不到半点野兽的影子。后来。一只在森林深处的狼嚎叫起来,那是野性的呼唤。巴克被唤醒了,它走向了森林的深处,走向了自然。</p><p class="ql-block"> 在巴克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它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主宰着,设法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这种欲望是兽性,他所蕴含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自然界最残酷的生存法则,竞争规律。巴克一次又一次陷入生死攸关的险恶境地。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无不让我震撼,与其说是生命力与适应能力,不如说是野性。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巴克不顾一切地行动,不惜一切代价去行动,以适应环境,而敏捷,机智,忠诚也在它身上体现。最令我惊讶的是巴克极强的适应能力,它很快就战胜了自己,成为了这片荒野的强者。</p><p class="ql-block"> 不过,巴克对桑顿的爱也令人动容,在北极的寒冷之中,仍有爱的温暖光辉。</p><p class="ql-block">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桑顿有个经常性的动作,会猛然抱住巴克的头,将自己的脑袋靠到巴克的头上前后摇晃,同时还用脏话去骂巴克,这些在巴克听来都是深情的昵称。巴克觉得再也没有比这粗鲁的拥抱和叽里咕噜的骂声让它更快乐了。每一次来回摇晃,它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极乐之感,仿佛心都要从身体里跳出来一样。桑顿一松手,它就跳起来,嘴上带着笑,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充满深情,未发出的声音在喉咙里颤动…….</p><p class="ql-block"> 后来,桑顿死了。巴克对这个世界唯一的情感纽带,这个世界唯一能温暖它冰冷的心的人,去了,那个愿意为了桑顿赴汤蹈火的巴克,也去了。</p><p class="ql-block"> 野性的呼唤描写的巴克的变化,又何尝不是人类的缩影。年少时,我们心中都有一份念想,都有桀骜不驯的轻狂,好高骛远的我们幻想着明日的光环。直到生活的重负,一点一点像潮水一样包裹住我们,猝不及防,在一次又一次地崩溃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安慰着自己,明天会好的,会好的吧。为着这一份信念,仍要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人生的波涛中蜕变的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学会了保护自己,给自己披上厚厚的伪装。有时,面对残酷的社会,为了适应这个黑白交错的社会,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像巴克一样,在棍棒与犬牙的法则下一点一点地变得“听话”,那棍棒落在身上,是刻骨的痛啊,那犬牙的锋利,是钻心的疼啊。渐渐地,我们变得孤独,敏感。因为深知活着的不容易,才格外小心翼翼。每当走不下去了,被伤害得彻底了,或许会遇到桑顿,他是我们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前方最明亮的灯塔。那是生命中的温情,遇见了他,才会慢慢卸下伪装,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 人性啊,又何尝不是野性呢。埋在心底深处的啊,是野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渴望在心中骚动,习惯的舒服令内心烦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从冬日的睡眠中,唤醒了原始野性的种子。</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享受孤独,与自己和解</b></h1><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老人对自己说。</p><p class="ql-block"> 迫于生计,老人每天都要出海捕鱼,每次出海捕鱼也总是孤身一人。读《老人与海》我感到的是极度压抑,漫无边际的孤独如潮水一般包裹住老人,可是他没有被淹没。</p><p class="ql-block"> 老人很孤独,但老人并不消极。他不停地与自己对话,且享受这个过程。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他了解自己,他也接受这个平凡的自己。他告诉自己不能被打败,可是最终仍然坦然地接受了自认为的失败。从开始的自信、满怀期待到后来的承认自己被打败了。老人的心里会不服吧,老人会骂吧,自己那么努力地捕鱼啊,在这渔船上守了那么久啊,你一条鲨鱼上来就扯去我鱼儿的四十磅肉啊,那是我几顿的口粮啊......</p><p class="ql-block"> 但是老人没有说,他没有骂,因为他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已然与自己和解。</p><p class="ql-block"> 对于自己,我们或许都并不了解,总是将自己包裹得很好以面对他人,面对满怀期待的自己。我们总是会说服自己,因此很难直面真正的那个并不完美也并非如我所愿的自己。老人的孤独造就了他,在一次次与真正的自我对话的过程里,他了解了自己,也接受了自己。享受孤独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变得不再脆弱,在不确定中生活的老人,也不知明天和意外谁会先来,不过,坦然接受是对意外最有力的回击。</p><p class="ql-block"> 归来的老人伤痕累累,不过他的心灵已被海水洗涤,如海洋般清澈。</p><p class="ql-block"> 老人被打败了吗?不,他没有。明天的他,会拿起破烂的渔网,抄起鱼叉,驾着修好的小船,再次启航,无论归来时如何狼狈,启程时永远要昂首挺胸,一副胜利模样。</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透过“知更鸟”,看一个国家</b></h1><p class="ql-block"> 在幽暗的森林深处,坐落着一片小木屋,木屋里住着猎人。这些猎人的屋子不透光,以致于林子里本来就稀少的日光更是没法透进窗来,这些猎人便成天生活于黑暗之中,握着他们那杆破旧的猎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美国一个叫做梅科姆小镇的地方,有着许多各色的人。其中尤厄尔家族的人似乎对自己的邻居们一直抱有看法,便不与他人来往。紧闭自家的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知道多久,森林中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原来是知更鸟在歌唱。知更鸟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沐浴阳光。这些知更鸟有黑也有白,可是它们的歌声是一样悦耳动听的,这些歌声足以让每个人陶醉于此。可是,猎人却嫌它们太吵,其中一户木屋的门被打开了,猎人招呼着一只黑色知更鸟,知更鸟毫不犹豫地飞进去为猎人唱歌,尽管护林员不停阻止,一颗无情的子弹却还是穿过了胸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镇上有许多善良的人们,他们相处和睦,互帮互助,生活都很宁静,有一天,一桩案子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尤厄尔家的马耶拉小姐指控黑人汤姆殴打她,“占有”她,许多人对马耶拉小姐的供词深信不疑,因为马耶拉小姐是白人,汤姆是黑人,可是事实并非像马耶拉小姐说的那样,如此浅显的事实摆在大家眼前,却还是因为种族歧视颠倒了黑白.这让汤姆被抓,尽管镇上有名的律师阿迪克斯多次出庭辩护,却无济于事,汤姆逃跑时被打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猎人没有善罢甘休,他心中依然记恨这护林员和支持护林员的知更鸟,他不停地用子弹射击知更鸟让它们体无完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厄尔家的人还记恨着芬奇家族的人,尤厄尔在一个夜晚妄图杀死阿迪克斯的女儿和儿子,最后却惨死与自己的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暗林里,有着芬奇家族的这些人物,让正义变得不在遥不可及,斯库特和杰姆在阿迪克斯的指引下,在痛苦和矛盾中艰难地拨开生活的重重迷雾,见证了人性的污秽与光辉,理解了真相的残忍与无奈,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时的美国社会却并非如此,种族歧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而善良和纯良的有色人们却无法得到社会的善意.我不认为这冤案的错误判决是因为法律本身,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说:”法律的秩序必须高高举起,如果它坠落了,应该将它推到更高的高度,如果法律被破坏了,所有社会,所有文明人都会失去庇护.”可是尤厄尔家族的人没有法制观念,他们在法庭上为所欲为,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开始控告汤姆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赢了,抱着这样的观念,带着对法庭的不尊重和对法律的不屑,他们”赢”了这次控诉,堕落了整个人生,乃至整个家族,这是人性的扭曲,也是道德的沦丧.</p><p class="ql-block"> 种族歧视严重,让当时的美国人过着”黑白隔离”的生活,黑人白人分开来,黑人去黑人教堂,白人去白人教堂,后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发展到公交车上分白人区域和黑人区域,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再加上当时美国大萧条,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大多数孩子没法接受高等教育,尤厄尔家的人与芬奇家族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只是报道完就走,另一个坚持上学,阅读,导致两个家族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更有正义感,三观更正.这些不接受教育的人们只好秉持落后迂腐思想观念,握着他们那杆破旧的猎枪,住在黑暗的木屋,活成了社会的阴暗面,永远不能发现生活的美,社会的善.</p><p class="ql-block"> 我愿做那只知更鸟,坚守心中的善,守护世界的美.</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个上帝</b></h1><p class="ql-block"> “崇尚科学,拒绝迷信”这是如今大众所认可的世界观——唯物。可是曾经科学的不普及,普遍教育程度之低让“崇尚科学”变得困难。那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上帝的力量可以保护天使,惩罚魔鬼,善良的人去到美好的天堂,恶毒的歹徒去与魔鬼作伴。</p><p class="ql-block"> 在《童年》里,慈祥的外婆和残酷的外公都信服于上帝,可这两个上帝的形象是不同的。外婆的上帝是如外婆一样的,他愿意宽恕,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他惩恶扬善,他像一个普通人,可是他比普通人更富有正义感,他比普通人更心胸开阔,他比普通人更有权力——他可以公正地主宰生死……这个上帝是那么平易近人可又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他占据着外婆的内心,他让外婆变得温暖而愿意包容。</p><p class="ql-block"> 外公的上帝不一样,这位上帝是爱惩罚人的,是只能看到事物恶的一面的,他不愿轻饶罪孽,同时又渴望这世间公正,他会派审判官巡视人间。正如外公,这位上帝不像外公那么残暴自私,可是和外公一样冷酷无情。</p><p class="ql-block"> 外婆热爱生活,她相信善会战胜恶,因为她的上帝也这样认为。</p><p class="ql-block"> 外公憎恶这些人这些事,因为他的上帝总是把人间的恶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由此观之,外婆外公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于他们各自的上帝是分不开的。同是上帝,同样神通广大。外婆的上帝用他的超凡能力看到人世间所有善良的人、事,用他的超凡能力帮助善良者,因为外婆总能看到美好的事物。外公的上帝让审判官降临人世,所有的邪恶都暴露无遗,他便用自己的能力去惩罚,不肯轻易宽恕。正因为这两个上帝的不同导致了外婆外公的不同。外公像自己的上帝一样,去惩罚身边的人,毒打妻子孩子,心中却毫无波澜,因为在他眼中,这只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外婆受了自己的上帝的指引,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外婆的祈祷没有精心的打扮没有刻意地背下那些生硬的祷告词,可是她对上帝的每一次祈祷都发自真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这两个上帝的不同,不能说哪个上帝好,哪个坏。外公因为生活的艰辛,儿子的背叛,亲人的疏远被淤泥蒙住了双眼,心中造就了残酷的上帝的形象。外婆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处处发现美,她的上帝便善解人意而心胸宽广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们已不再相信这些,因为“科学才是真理”。可是,科学是无法解释一切的啊,如今我们的那么多谜题,科学都无法解释,或许会有可以解释的那一天。但是宗教信仰可以解释,因为上帝是万能的。科学也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切是冷酷的,上天不会因你的善良保护你也不会因你的残酷惩罚你。即使是这样,也希望我们面对上天的考验,做出正确的抉择。人类太渺小了,谁知道这茫茫宇宙的尽头会是些什么呢。</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着,不是生而为人的唯一目的</b></h1><p class="ql-block"> 生,与死,是这个世界所有生命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生死乍看和动物的生死不一样,可细一想,又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因为失去了活着的条件,没有了活着的权力而长眠吗?</p><p class="ql-block"> 老马走进了屠宰场,它尝试着反抗,最后却还是安静地睡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蝴蝶破茧而出,上下翻飞,被王婆一掌拍入水中,结束了短暂而华丽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那山羊,不知去处;那死在寺庙前的小孩,也不知埋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人们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p><p class="ql-block"> 小金枝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从父亲的手中滑落,她好像从未来过。</p><p class="ql-block"> 月英曾是这个村里最漂亮的女人,最后身体腐烂,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乱葬岗里,野狗嚼着人的骨头,它便不再猎取活人。在乡村,人们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p><p class="ql-block"> 为了活着,很多人抛弃了一切,包括亲人,活生生的生命是不值钱的,尤其是女人。</p><p class="ql-block"> 在那样的时代,女性的存在,不过是多一张嘴吃饭,多一张床睡觉,完完全全是一个累赘。</p><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尊严,没有应得到的尊重和权力。在人们眼里,女性是玩乐的工具,是牲畜,是累赘。可悲的是,男人的淫欲,又让他们不得不占有这样的累赘。使他们在亡国之时,还不忘享受这所谓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月英活得没有人样,腐烂的不仅仅是她的身体,更是人性。落后的思想就像那小小的蛆虫,看似虽小,却可以毁掉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哀其不幸时也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性的泯灭?</p><p class="ql-block"> 是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万恶的时代,腐朽的观念使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被拷上牢牢的枷锁。虽说三十年代已是新民主时期,可是中国这几百年的思想不是说改就改的,甚至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如今还是有不少重男轻女的家庭。在那个时代,金枝,王婆,麻面婆,月英......她们的命运就像那老马,尝试反抗却无可奈何,月英又像那蝴蝶,一生华丽又短暂......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那个时代都一文不值。她们一生辛苦地劳作,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家人的温情。她们就像是生育的工具,难产了就死了,往乱葬岗里一扔,变成了鬼,那里有太多鬼了,无名的鬼。</p><p class="ql-block"> 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些人们:蝼蚁般活着,普通且粗鲁。活着,看不到一点光明,死去,不带着一点痕迹。金枝的人生值得我们思考。金枝进城后,被男人强奸,她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可是也得到了不少钱,而钱,也是家里最需要的,可是她没有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赚钱,还是选择用双手一点点地让钱包更丰满。为什么她要这样选择?因为活着,不是生而为人的唯一目的。尊严,是一个人的最后底线。</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样,面对绝境,有的人选择尊严,有的人选择抛弃尊严,这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人,一个是如牲畜般的人。我们和动物区别在于:我们有自尊,我们需要尊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可是在那个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为了尊严而放弃一切呢?活下去真的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唯一目的吗?</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导致了人性的泯灭,可是人性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更而重新辉煌!如今的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不在少数。不过这个时代给予女性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条件,让人们知道:女性不是生殖的工具,我们也有人格尊严与创造价值的能力!</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没有长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b></h1><p class="ql-block"> 西尔弗,文中的反派头目。可谓是阴险狡诈,自私贪婪,在利益面前没有底线。</p><p class="ql-block"> 故事开始,西尔弗作为一名厨师登上了希士潘纽拉号,他在大家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像一条狗摇着尾巴刻意的讨好,拍马屁,哄小孩他最拿手。他的演技让大家认为:这个人选对了,太让人放心了。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吉姆躲在苹果桶里意外听到了西尔弗一伙的计划及时告诉了大夫和大老爷等人,否则吉姆等人就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原来,西尔弗登上这艘船时就心怀鬼胎。</p><p class="ql-block"> 他一心想得到弗林特的财宝,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大老爷等人;他又一心想独吞弗林特的财宝,所以他选择了背叛自己曾经为了得到财宝而召集的团伙;当发现自己或许不能得到财宝而且性命不保时,他选择了周旋在两股势力间,一边用自己的那套说辞企图让自己的团伙仍然信服于他,一边又开始像先前那样讨好大老爷等人,想让他们给自己作伪证以免除绞刑。多么卑鄙,多么自私!当利益摆在眼前,他选择了利益而非道义。再次反观开头西尔弗所谓的可靠,多么可笑,多么可悲!那些讨好和恭维里,没有情感,只有对利益的渴望!多么让人唏嘘,多么没有人性!他人的信任不屑一顾,只会暗自谋算未来的利益。西尔弗就是这样一个冷血的动物,没有人性,在利益面前没有道德底线。这是人性的扭曲,这是道德的沦丧。</p><p class="ql-block"> 在故事将要结束的时候,吉姆误入了敌营,西尔弗不顾自己伙伴的不满,执意保护吉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西尔弗保护着吉姆,如果没有西尔弗的保护,吉姆不会平安返回。虽说这个西尔弗两面三刀,十分贪婪,但是作为反派的他其实也有复杂的一面,面对宁死不屈的小吉姆,他选择了宽容并给予保护,他仍然还有心底的一点良知。这与他的伙伴们不同,西尔弗远比同伴更有远见,更有智慧,更有良知,可是他也是伙伴中最贪婪,最有野心,最虚伪的一个,这让人们很难看清他,他很好地用优点包裹了自己,尽管不久后那些丑恶会暴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像西尔弗这样为了自身利益放弃底线,没有道德操守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秦桧。</p><p class="ql-block"> 宋代时,重文轻武,秦桧等人在朝廷里备受皇帝的喜爱。可是岳飞得到的关心不比秦桧得到的少,秦桧看不下去,先是让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又在皇帝面前尽献谗言,导致岳飞被杀。</p><p class="ql-block"> 西尔弗、秦桧等等就是这样为了利益不顾一切,在这些人面前,哪有什么情谊之分,一切都以利益衡量,在这些人心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那亘古不变的利益。复杂的西尔弗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谁不想拥有最多的财宝,谁不想得到更多人的拥戴呢?人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西尔弗,面对利益时失去理性的判断,被金钱和私利冲昏头脑。我希望未来的我们面对利益需要做出选择时,可以时刻保持理性,明辨是非,问问自己: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人心复杂,哪有什么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啊。</p> <p class="ql-block"> <b>读书不为炫耀自身多有高度。实在需要高度,那咱们就摞起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