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2号晚上10点多,忽然接到秦君女儿的电话。没说两句,她就说,她父亲上个月21号去世了。闻言不禁吃了一惊!去世了?怎么回事?她说前段时间她父亲老是说头疼,让他去医院检查,他不肯去。21号凌晨,她父亲突然离去。秦君正在准备不久后跟随女儿去加拿大生活,突遇如此变故,实在是令人痛心。</p><p class="ql-block">这个消息真是太突然了!今年春节,用微信给秦君发贺年辞,他没回。9月10号是中秋节,给他发微信致意,也没回。想着他可能近年情绪不佳,没心思跟朋友们交流,也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他居然去世了!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随后把这一噩耗发到同学群里。次日同学们纷纷来电,直接询问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每每中夜起坐,四顾萧然,怅然若失,彷徨不已。在那生命最后的几分钟,抑或几十分钟里,秦君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痛苦时刻?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希望与绝望,孤独,煎熬,恐惧,难以想象,不可想象。</p><p class="ql-block">父辈的呼吸渐趋平静,以至于无,他们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也已发落齿稀,几成无齿之徒。年近古稀,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尖嘴猴腮不成形。我辈生于乱世,大饥荒,大动乱,各种运动呼啸而来,席卷而去,吃不饱穿不暖,衣食不周是常态。父辈大都于80岁左右离去,可谓寿终正寝,尽享天年。反观自己各个时期各个学校的同学,陆陆续续离去的竟有十几位之多,其中好几位同学三、四十岁就去世,早逝的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大约是1982年还是1983年的夏天,工余参加江苏省科协举办的英语口语学习班,地点是北京东路小学。那天晚上,看见一位高个小伙子穿过操场走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喝自来水。随后他径直朝我走来,我们俩打了个招呼,聊了起来,然后一起走进教室上课。这就是与秦君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印象深刻。40年过去了,居然至今没忘。</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大地刚刚从颠狂氛围中恢复一点正常状态。失去了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我辈,已经老大不小了。除了每周6天的繁重工作,都想抓紧业余时间学习。与秦君,与很多同学的友谊,就是在这种紧迫环境下结成的。此后,与秦君的友情,贯穿了已有的几乎全部生命旅程。从他最早租住的玄武湖北岸的临时居所,到中山东路的宿舍,盐仓桥附近北祖师庵的家,玄武门斜对面高云岭的家,一直到太平门的定居之所,始终与秦君相伴随行。</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刚刚高中毕业的秦君就离开了学校,被迫到广阔天地去炼一颗红心了。也许是因为他的高中学历,使他在经历了一年多艰苦的插队生活之后,得以告别繁重的田头劳动,到大队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4年后,他考上了苏州铁路司机学校,结束了在农村插队的生活。毕业后,分配在南京东机务段当火车司机。1979年,全国第一届电视大学开始招生,秦君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复习,考上了电大,单位批准他脱产去学习电子专业,三年后他顺利毕业。</p><p class="ql-block">“我与比尔·盖茨是同时代人,当他创建微软帝国时,我却在放羊。劳作之余,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心中一片茫然”。这是多年后秦君写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话。了了几句,数十年家国与个人忧患尽在其中。风云流变,光阴已逝,今天回望这些文字,依然有着沉重的压迫感。</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我们,正值读书学习的青少年时光,没有正常的学业课程可读,只学了些叫作工基、农基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工基就是所谓的工业基础知识,农基就是农业基础知识,还有很多至今阴魂不散的歪理邪说。其间许多人被驱赶流放至偏远荒蛮之乡,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消耗最珍贵的年华与健康。哪家没有被插队的?哪家没有被下岗的兄弟姐妹?秦君的那段话,说出了众多一心向学的学子心声。想读书时没书读,有书读时没空读,最后干脆不读书,这个顺口溜是我对我们这一代人读书经历的总结。</p><p class="ql-block">秦君的学习,一以贯之数十年。从爱好文学开始,继之以英语学习。1983年,秦君开始参加英语自学考试,他是江苏省的第一批自考生。参加过自学考试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教育方式的自学者都知道,比起全日制在校学生,自考生付出的努力要多很多,通过率却低很多,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坚持到底。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从27岁考到35岁。1992年,秦君通过了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终于获得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秦君参加中国的一个媒体采访团赴美国采访,采访团一共有17名记者,只配了一个翻译,于是秦君也兼任了采访团的翻译工作。当东道主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老总听说秦君是自学的英语时,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秦君给我看过他的十四行诗,也就是商籁体,这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对英语为母语的大多数人,创作十四行诗也绝非易事,更别说外国人了。我只知有这么一种诗体,其余根本不懂。秦君之努力,于此可见一斑。说他学养深厚,应当是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鉴于他的刻苦努力与优秀学业,导师建议他继续深造,脱产入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对我说,硕士阶段的英语专业就是英国文学,那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在英国也是小众专业,在当今国内社会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虽然他喜欢文学,但时不我待,不能沉溺于高深的学术小圈内,因而主动放弃了那次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犹记得在中山东路一个短暂存在的时尚新潮的咖啡馆里,他请我喝咖啡。人声鼎沸的店堂里,都是年轻的面庞。相对而坐,不善言辞的我,大多是听他说。文学,时政,社会思潮,人物和职业迷茫等等,不一而足。秦君长身玉立,一表人才。英俊如斯的他,眼神温润,对人温和,言语温暖。</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秦君夫妇到我家,带来了2罐扬州生产的台湾亲亲牌八宝粥,当时市面上还没出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罐装的八宝粥。自己制作八宝粥很麻烦,除了腊八节,平时很少有人做八宝粥,这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这种方便食品的确方便,口味非常好,这可能是我对合资产品的最初印象。此后我就经常买一些放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p><p class="ql-block">在北祖师庵他们两口子租居的家里,看到了他们夫妇新生十多天的女儿。奇妙的是,2年后,我的孩子跟他的女儿在同一个月同一天出生,这种巧合似乎只能用缘分来解释了。后来两家子经常聚会,在玄武湖草地上,两家人聚会野餐,我教两个孩子练习蛙跳。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某年在玄武门肯德基店,为两个孩子庆祝生日,店家为此提供了贴心的服务。</p><p class="ql-block">认识秦君没多久,江苏电视台公开对外招聘一批编辑记者。当时的电视台是高不可攀的,招聘引起社会很大的轰动,应者如云。秦君报考,以优异成绩从众多报名者中顺利通过几轮考试。但他的原工作单位不肯放人,他非常焦急。那个年代没有实行自主择业,流行的还是组织分配,组织调动。自己外出应聘,想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是违背组织纪律的,走不掉还可能面临歧视甚至处分。幸好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事先考虑到了阻力,以宣传部的名义下调令。拖了一段时间后,秦君终于得以进入江苏电视台。他后来告诉我,很多那一批录取的人都是拖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年多才调动成功,而且居然还有级别较高的原单位坚决不放,最终没有入职的。</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那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秦君也有所克制地表达了一些看法,也可以说是部分参与其中。在随后的风声鹤唳中,他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一夕数惊,焦虑不安与恐惧日日相伴。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期因各种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或隐或显而已,但秦君面临的却是明显且看得见的东西。幸好台里的领导在关键时刻保下了他,仅仅走了个过场,没有过分为难他,使他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安然过关。后来秦君跟我谈及此事,说起那个混乱时期的种种经过,对台里的领导自然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在江苏电视台期间,秦君工作努力,勤奋敬业,很快脱颖而出。1995年初,为了提升江苏的国际形象,郑斯林省长提出办一个用英语每天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任务交给了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当时新闻中心共有120多名员工,但只有秦君是英语自考本科毕业,英语功底扎实,其他人没有一个是学英语的。新闻中心的领导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他,由此秦君从一线记者转到了幕后,成为英语新闻节目的负责人。筹备几个月之后,一档以English News为名的英语新闻节目正式播出。节目面向在江苏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以及英语爱好者,内容以江苏的地方信息为主,是当时江苏对国际宣传的重要窗口。节目播出后,非常受观众欢迎,在当年江苏电视台栏目收视率评比中,这个节目榜上有名,成为全台的十大优秀栏目之一。秦君也因此被电视台提拔为新闻中心副主任,兼任英语新闻节目组组长。</p><p class="ql-block">秦君一贯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视野开阔。当网络技术兴起之初,他就敏锐地看到了其发展前景,并身体力行,率先进入这一领域。1996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二年,新浪和网易都还没诞生,张朝阳还在努力争取他的第一笔风险投资,秦君就花了16000元的高价买了台IBM电脑,成为南京市第一批网民,并成功登录互联网。通过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看见了不一样的外部世界。那时,秦君每个月的上网费都要七、八百元,他对我说这是值得的。4年后,我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实际上是才开始学习基本的电脑操作。</p><p class="ql-block">现代信息技术天然地属于年轻人,甚至属于男女少年。计算机和网络是与年轻人一同成长起来的,它们和他们都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是新升的太阳的象征。互联网大潮在中国真正兴起的时候,我辈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早已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秦君以顽强的毅力,迅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与应用。学无止境,他又学习自己装机,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终于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富于进取精神的秦君,以其多年的学养与眼力,把握住网络发展的历史脉络,率先进入中国浩浩荡荡的上网大潮流。国内千千万万的网民中,秦君当是早期开山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在网络大世界中,秦君如鱼得水,可谓春风得意。记得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跟我和另一位海外回来的朋友谈了很多互联网的好处,其时我对互联网一无所知,像听神话一样听他讲互联网的趣事,和蔼儒雅的秦君真应该算是我的网络知识启蒙者。</p><p class="ql-block">2001年,江苏省创办最大的新闻网站中国江苏网,秦君放弃了电视台的优厚待遇,参与到江苏网网站的建设中去,担任新闻总监。某日我去华侨路与管家桥路口的华荣大厦他的办公室看望,听他聊网络,网络新闻,种种新思潮,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在江苏网工作2年后,秦君被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相中,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破格聘用为副教授,任硕士生导师,教授网络传播方面的课程。当时学院内没有熟悉网络技术与交流方式的老师,秦君原来的网络实践立刻成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但大学有很多严谨的专业要求,进入学术圈内的秦君随即刻苦学习理论,辛勤劳动很快获得许多成果,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他也赠送了其中的几部给我。</p><p class="ql-block">论资排辈是几乎每一个工作场所的常态,秦君获得副教授职称后,一直没有申请教授职称。问其缘故,告知是学院里有好几位资历比他老的副教授还没有申报教授职称,他只好等。但等到他可以申报时,北京某部要求申报者必需先申请部里发布的研究课题。那些课题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但都是空洞且有违常识的东西,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秦君不愿为申报教授职称而迎合那些不合常理的要求,一直没有申报,最终以副教授职称退休。</p><p class="ql-block">中国加入WTO后,允许个人购买私家汽车。很多专家谈到私家汽车,都认为不会普及。但实际情况是,私家汽车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秦君就是这个私家汽车普及浪潮中的一员。记得他买了大众Polo波罗小汽车后,请我体验。从鼓楼沿北京东路,他驾车一路向东稳稳前行,路旁的雪松依次闪过,很快就到了太平门。到他家,一同欣赏他的家庭影音系统播放的美妙音乐。我买车后,几次约他自驾远行。但由于他的身体和工作繁忙等原因,始终未能成行,留下永久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为一,待续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