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的读书清单

瞿瑛

<p class="ql-block">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人发帖,“你走的路越多,就知道世界有多大;你看的书越多,就知道自己有多浅。” 旅行和读书,曾是我生活中的浓墨重彩,可疫情三年,旅行成了奢侈品,剩下的只有读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月读书第一本:《华丽人生》</b></p><p class="ql-block">伊坂幸太郎的这本书,跟以前读过的他的其他小说不太一样,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其中有一段描述让人觉得心理很不舒服,不过结尾还是很华丽很精彩的。</p><p class="ql-block">书后收录了25个中国读者对伊坂幸太郎的提问,其中一个问他:觉得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被称为“华丽人生”?他是这么回答的:做一份压力不算大的工作,有足够生活的积蓄,再有一个值得信赖的说话对象,这样就够了,不过好难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月读书第二本:《中国书法史》</b></p><p class="ql-block">书法老师在读的一本书,他并未推荐给我们,我好奇买来看。一读发现太深奥,不适合我这种书法小白。</p><p class="ql-block">读这书就像在大学课堂上课,严谨有余而趣味不足,读的那叫一个累!但作者的有些观点我是第一次看到,相当震惊,比如说:对王羲之书法的无限迷信,实际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彻底臣服;社会对书法风格的选择,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伦理规范的选择;历史上凡是字写得规整一路的大都位居显要,凡是字写得狂放一些的大都仕途颠踬……</p><p class="ql-block">读这书不单单在探寻书法史,更是通过描述书法演变过程,知往鉴来。</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一本:《我的名字叫红》</b></p><p class="ql-block">这书差不多十年前买的,一直没读,因为太厚,也因为奥尔罕·帕慕克是诺奖得主,想这书读起来会太闷太累。</p><p class="ql-block">现拿出来读,想把他当推理小说读,读完才知道,他更像是细密画史。也好,虽然在伊朗时买了三幅细密画,对细密画本身并不了解,现在算是补上这么一课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土耳其小说,这种写作手法比较怪异比较特别,一时习惯不了,不过总算是读完了,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二本:《红手指》</b></p><p class="ql-block">读完诺奖想换种风格,轻松一下。可读完之后让我心里很难受,不是因为犯罪,而是触碰了我一直回避,不想再想起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三本:《额尔古纳河右岸》</b></p><p class="ql-block">一部鄂温克人百年史,从一个年近百岁的酋长女人嘴中道来,那么的让人心痛和悲凉。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游猎民族,被文明裹挟着,遭遇着不该有的冲突,丧失了内心的丰饶和人性的温暖,这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寻求的和谐?</p><p class="ql-block">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四本:《尼罗河上的惨案》</b></p><p class="ql-block">因为要看新版电影,找出原著来读,也知道通常电影改编版是不可能超越原著的,但还是觉得78年上译电影版是心中永远的经典。电影删除了原著小说中几个人物,重新安排了年轻人的恋情,而小说一开始就抛出所有人物,让读者自己分析案情确认凶手,觉得电影更加精炼,更加紧凑,其实说来说去还是电影先入为主了。</p> <p class="ql-block"><b>三月读书第一、第二本:《浮世绘》、《浮世绘三杰》</b></p><p class="ql-block">一直喜欢去日本玩,也一直认为日本自己没有文化,他们的文化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派生。读完书才明白,日本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他们在维系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形成自己本民族独特的理念。而最早知道浮世绘,就是那幅举世闻名的《神奈川冲浪里》,在好多国家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都有卖他的文创产品。后来又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里看了一次浮世绘展览,至此以后算是被浮世绘种草了。</p><p class="ql-block">化两周时间读完两书,算是把浮世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我也明白了为啥我喜欢浮世绘。日本人所谓的“浮世”,就是生命短暂,活在当下,在有生之年,尽情享受人生的强烈愿望。这正符合我的人生理念,也是我追求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三月读书第三本:《春琴抄》</b></p><p class="ql-block">外面病毒肆虐,还是宅家晒晒太阳读读书来的好,一来补钙二来补脑子。</p><p class="ql-block">要说日本最悲催的作家,应该就是谷崎润一郎和村上春树吧,两人都是七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七次落选。</p><p class="ql-block">记得读谷崎润一郎晚年几本小说时,边读边骂“好变态”,读这本《春琴抄》时,又是边读边骂,但这小说却是日式美学的不朽巨作,看来要理解日本人的习性比较难。这部小说有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版,等会儿去网上找找看。其实我觉得,这小说集里的三个故事,最吸引我的是《厨房太平记》里形形色色的女用,十几个人物各有性格特色,而小说最后日本作家阿部昭的“解说”可谓点睛之笔,他一语中的,看穿了作者的色情和伪善。</p> <p class="ql-block"><b>三月读书第四本:《阴翳礼赞》</b></p><p class="ql-block">继续宅家读书!</p><p class="ql-block">谷崎润一郎的一部美学随笔,薄薄的才一百多页,一会儿就能读完。他说到了日本人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观点——阴翳,比如说古人的“黑齿法”,把牙齿染黑把眉毛踢了,借助黑暗力量使面孔显得白皙,以此为美,这种美让中国人西方人都很难理解,谷崎润一郎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热衷于暗中求美,跟日本人安于现状容易满足有关,他们认为昏暗环境没什么不好,潜伏在黑暗里能发现自身的美。</p><p class="ql-block">这书也就六篇随笔,除了谈阴翳,还有旅行、懒惰、情色,更有一篇谈厕所的,读完还是那句话:变态。</p> <p class="ql-block"><b>4·23 #世界读书日</b></p><p class="ql-block"><b>四月读书第一、二本:《细雪》(上、下)</b></p><p class="ql-block">纷纷扰扰的时候,终于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一向对谷崎润一郎这个渣男没好感,即便他曾写下过经典美学著作《阴翳之美》。以前读他的书,总会在读完之后骂上一句,变态。可读完这本700页的长篇小说,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如此的细腻唯美,让我错以为在读川端康成,难怪会被7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细雪》就是本现代版的《源氏物语》,浸透着“物哀”底色。</p> <p class="ql-block"><b>四月读书第三本:《痴人之爱》</b></p><p class="ql-block">日版洛丽塔,一个大叔沉迷小美眉的肉体,可以放弃自尊,放弃自我,卑微到极致,只为追求肉体之欲,毫无底线。</p><p class="ql-block">日本的虐恋、变态美学,谷崎润一郎最擅长的领域,回过头来说,小说里大段大段的心理刻画还是非常出色的。</p> <p class="ql-block"><b>四月读书第四本:《奇面馆事件》</b></p><p class="ql-block">绫辻行人“馆”系列小说的封箱之作,也是我读过的第7本“馆”小说,作为新本格推理小说掌门人,这本小说写得也太中规中矩了,不够紧凑,充满了诡异之气,我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一本:《鲁迅的饭局》</b></p><p class="ql-block">颇为有趣的一本书,通过鲁迅日记里的一个个饭局,串联起了鲁迅的朋友圈,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形象的多面性。</p><p class="ql-block">鲁迅不仅抽烟,还在“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爱吃零食,尤好甜食,还曾把壁虎当宠物养。而饭局辐射出的桩桩事情更是民国轶事,他与孙伏园的相知,与林语堂的交恶,对陶元庆的赏识,对周文的提携,以及兄弟交恶,二许相争,休士风波,邀一妓略来坐等等,描绘了一幅民国文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读着读着我怎么觉得像在读八卦,这不应该哦,低级趣味了。</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二本:《雅舍闲趣》</b></p><p class="ql-block">幽默大师的随笔集,有趣。他在《文艺与道德》一文里说,文艺作家观察人生,不可能遗世独立,把文艺与道德完全隔离。可他自己晚年的种种迹象,特别是谄媚权贵,总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三本:《11字谜案》</b></p><p class="ql-block">非常牵强的推理小说,知道男友是渣男,还为他连续杀人,不知道东野奎吾是怎么想的,明显在模仿阿婆的《无人生还》,可又不在一个等级上。</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四本:《没有女人的男人们》</b></p><p class="ql-block">村上春树是我喜欢的作家,以前一直读他的长篇小说,第一次读短篇小说集。7篇短篇就一个主题:“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孤独,现代人的孤独感。由不同的人翻译,参差不齐,最喜欢的不是林少华翻译的两篇,是陆求实的《木野》,一种深深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p><p class="ql-block">小说集里还读出了一些其他,有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天方夜谭》,影子之深让人一目了然,这是在向名人致敬吗?有这必要吗!</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五本:《我辈孤雏》</b></p><p class="ql-block">一个伦敦的大侦探,回到出生地上海,三十年代的上海,调查父母失踪之谜。这样的故事要让松本清张写来,肯定是本精彩的推理小说,然而放在石黑一雄手里,却成了一个狗血故事 :湖南军阀虐恋英国母亲,全都是拜暗恋母亲的叔叔所赐!这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曾写出过《莫失莫忘》《远山淡影》和《长日将尽》的石黑一雄?虽然小说的主题是寻找逝去的童年黄金时代,那也不能硬塞进一段滑稽的闸北巷战啊!这本小说是我读到现在最差的一本石黑一雄,如果这种水平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评委真是眼瞎了。</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六本:《斜屋犯罪》</b></p><p class="ql-block">精彩,非常精彩的一本推理小说,是我读到现在最满意的一本岛田庄司,比那本《占星术杀人魔法》更精彩。</p><p class="ql-block">推理小说家都喜欢写密室杀人,但最出色的肯定是阿婆的《无人生还》,无人企及。但这本《斜屋犯罪》还是让我拍案叫绝,因为直到最后我都猜不出犯罪手法,想来想去没想出来,即便回头看看,这小说有点扯。</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七本:《推拿》</b></p><p class="ql-block">我想毕飞宇能写出这么一本小说,应该是他曾做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老师,他对这一群体有深刻的了解,而中国小说界很少写残疾人,写盲人和他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正如毕飞宇所说,中国作家一直在核心价值下思考生活和写作,整个社会在刻意回避普世价值。残疾人在意他们的尊严,而健全人不那么在意。比如说,电视晚会里常有残疾少年被带到舞台中央讲述自己的苦难,在公众面前接受礼物,主持人还要他们说谢谢。健全人并未意识到残疾人的尊严,整个社会对其也是视而不见,《推拿》中就写到了这一情节。</p><p class="ql-block">《推拿》是本好小说,他展现了我们不了解的盲人世界和他们的生活,其实他们的世界跟我们没啥两样。</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一本:《不然你搬去火星啊》</b></p><p class="ql-block">读前100页时,我以为读到又一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书中所写的内容和我们现在的经历有共通之处,然而我忘了,伊坂幸太郎是推理小说家,畅销书作家,他怎么可能会写出思想内涵如此深刻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书就是把中世纪欧洲的女巫审判,搬到了现今的日本,荒诞不经,却又暴露了对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担忧和思考。虽然他想表现的深刻,毕竟功力不够。伊坂幸太郎还是老老实实地写推理小说吧,我还是读过几本他写的有趣小说的。</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二本:《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b></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上当受骗了!去年读丹尼尔·克莱恩的《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觉得受益匪浅,那书就是这位畅销书作家,在风光旖旎的希腊小岛上,思考应该如何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以为这本书也会跟那书一样有意思,但其实不是,这书看得我脑瓜子疼。一个又一个哲学名词,一个又一个哲学问题,层层叠叠,读起来那叫一个累。</p><p class="ql-block">这书是丹尼尔·克莱恩与别人合写的,他俩觉得找到了一个很妙的方式,“找到了一堆恰好能涵盖这些哲学派别领域的笑话”,还发明了一个词“哲谑”,但我还是被这些概念弄得晕头转向。</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三本:《敦煌》</b></p><p class="ql-block">井上靖的书读起来总觉得不尽兴,写敦煌的小说,直到最后四章才出现了敦煌,前面一堆全是铺垫。据说80年代,许多日本读者是读完他的这本书后,专门跑去敦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还有部根据这书改编的电影,印象中看过,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读这书纯粹是过过瘾,今年的旅行计划原打算去敦煌张掖,现在看来难了。就像去年,读完《西夏简史》,临摹了西夏文书法,就是想去黑水城看看,可终究没去成,一来路程太远,得坐车7、8小时,二来后来当地出现了疫情,只能作罢。</p><p class="ql-block">都说,身未动,心已远。现在是,心已远,动不了。</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四本:《鸠摩罗什传》</b></p><p class="ql-block">2020年,在疫情发生前三年,连着三年报团去印度玩,连着三次被取消,要么是内陆航空公司破产了,要么是一座桥断了路毁了,最后一次么发生疫情了,反正老天爷就是不想让我去。</p><p class="ql-block">去年,老同事送了一本他编的错版书给我,金克木说印度,他说这书我可以放书架上。我想可能这书对我来说太深奥了些。于是我就去买了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人物传记,我想这个读起来应该通俗点了吧,我又想错了,里面的佛学理念看不懂,但幸好穿插其间的传记,还是让我对这位高僧了解了一二。</p><p class="ql-block">6月10日看到消息,电影《鸠摩罗什》举行开机仪式,这位印度高僧身上是有许多可挖掘的题材。正史来说,他是同玄奘一样的佛经翻译家,比玄奘早了三百年。八卦来说,他两次破戒,一次是被逼娶皇女破处子之身,另一次是皇帝送了十个妓女给他,把他当成种猪让他留种。待明年电影上映时,我想我会去看看的。今年我还是想去甘肃,除了去敦煌张掖,还想去武威,那里有鸠摩罗什寺,他的舍舍利就安放在寺中塔下,当然不会对外示人,我只不过想去发思古之幽情而已。</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五本:《枪炮、病菌与钢铁》</b></p><p class="ql-block">西方人一向认为,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决定了西方统治世界的地位,而这本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出发,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严谨的书读起来肯定非常枯燥,很多时候读完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只有写到中国,为什么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完成了对世界的扩张时,才令我兴奋。</p><p class="ql-block">想知道答案,可以读一下这书,挑几个章节读,我就不说了,因为说起来太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欧洲的分裂和中国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不建议读这书,太絮絮叨叨了,会被烦死。</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一本:《无出路咖啡馆》</b></p><p class="ql-block">只记得这书是在上海书展上买的,哪一年忘了,应该很久了,腰封已经跟书粘在一起扯不下来了。</p><p class="ql-block">上次读严歌苓的《扶桑》好像是去年,一个北美移民潮中,中国底层妓女故事。虽然那书有很多人推荐,读完却不喜欢,压抑,所以也就许久没读她的书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本小说我还是挺喜欢的,是严歌苓一贯的风格,细腻,精致。觉得这是本自传,因为她同女主角一样,也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嫁给了一个外交官,在她的另一本随笔集《非洲手记》里,曾读到过她妙趣横生的尼日利亚外交官夫人生活。</p><p class="ql-block">小说写了两代女性,她19岁的母亲独闯上海滩,放弃了有家产能带她去美国的电影小开,选择了南下的有老婆的师长。而20岁的她,一个穷留学生,又一次在一个有大好前途的美国外交官和一个中国艺术瘪三的感情里摇摆。小说读完就想起一句老话,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好好先生拍的,他说我是一个没艺术感觉的人。</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二本:《文化苦旅》</b></p><p class="ql-block">想读点有关敦煌的书,就把这书翻出来读一下。如雷贯耳的一本书,不管读过没读过,都知道。这本是新版,作了一些删补,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后又增加了人生之旅。</p><p class="ql-block">对余秋雨这人,褒贬不一,他自己也在《天人对话》一文里予以了回复,“你遭到长期诽谤的最重要原因,是比较彻底地离开了一种体制。”而他在《为妈妈致悼词》里又说到,“那些“革命群众”不值得辩论,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只有沉默,才能为天道天理让出位置,才能为历史裁判留下空间。”</p><p class="ql-block">对这样一位文化大家的书,花点时间读读!</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三、四、五本:《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b></p><p class="ql-block">习惯每次出游前,先读点当地游记历史艺术方面的书。今年想去敦煌张掖武威,现在看来比较困难,只能读点这方面的书过过瘾。</p><p class="ql-block">这套常书鸿全集一共十本,6月刚出版了三本,算是热炒,而且又是他女儿常书娜编,又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觉得应该很权威,但读完有种遗憾,这书编的不好。常书娜已经是九十高龄的老妪,这书到底是她编的还是仅仅挂个名?本人表示质疑!</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艺术》收录了常书鸿写于各报刊、书籍序言,是他关于莫高窟艺术的概述性内容,文字带有强烈的时代感。而《敦煌壁画漫谈》和《敦煌彩塑纵论》则截取了部分代表性作品进行论述,非常详实,读来受益匪浅,唯一的欠缺是配图不多,无法对照着边读边看,而且这两书都收录了同样的常书鸿自传,编者可能认为读者既然买了“壁画”就不会再买“彩塑”,所以一定得让读者了解一下常书鸿吧。不管怎样,书读完后,还是很敬佩这位“敦煌守护神”的。</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六本:《斯泰尔斯庄园奇案》</b></p><p class="ql-block">读阿婆的小说总是件身心愉悦的事情,虽然不能像读东野奎吾那样,猜出凶手是谁,可每次一拿起就放不下。</p><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是她的处女作,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绝,最后那家出版社也仅仅支付了25英镑。阿婆说,她要知道自己写作生涯会这么久,她就不会把波洛设计成老头。</p><p class="ql-block">小说的主题就是一个钱字,万恶之源。有钱老太太被人下药毒死,凶手是她小丈夫?继子?还是其他人?情节安排很简单,写作手法、人物设计都挺老道的,没发觉这是阿婆的处女作,跟她其他的波洛小说如出一辙。读完在想,是不是再去买本《帷幕》,看看阿婆是怎样在小说里把波洛写死的。</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七本:《德拉库拉伯爵》</b></p><p class="ql-block">读这书序言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哥特式小说,说这本小说是代表作。一开始没明白,什么是哥特式小说,读到后来知道了,就是鬼怪小说,日本的妖怪小说到是读过一些,欧美的不多。</p><p class="ql-block">这书是2019年时买的,那时候看中一条旅游线路:保加利亚玫瑰节+罗马尼亚吸血鬼城堡,于是买了这书,后来有人提醒,那条线路是新开的,还不成熟,再等等,于是一等就等到现在,不知道还要等多久。</p><p class="ql-block">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熟悉,读起来没觉得有啥吓人的,他不像日本妖怪小说,经常被吓得半死,那种心理恐惧感是无法言说的。采用日记体叙述,是唯一让我觉得新颖的地方,不常见。不过这种小说还是少读为好,阴暗晦涩,对人的心理压力太大,即便他是惊险小说的启蒙。</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一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b></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相当晦涩,没想到这么有趣,两天就读完。</p><p class="ql-block">这书其实是本论文集,是葛兆光十年以来,发表于各学术期刊的文章和会议发言稿汇编。说这书有趣,是因为许多观点全是第一次看到,对我来说脑洞大开。</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书中说到,古时中国人都是从自己的眼里看外界,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是一个回字形,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诸夏,诸夏之外是蛮夷,越靠外就越荒芜,那里的民族文明等级也就越低,直到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才让那时的人们知道,世界有多大。此外书中还说到了中日韩三国原先的文化认同,清朝时日本不断强调他为中央之国的思想, 以及日本学者对中国四裔即满(洲)、蒙(古)、回(疆)、(西)藏、(朝)鲜的强烈兴趣……</p><p class="ql-block">面对今天的中国,崛起的中国,我们该怎样谈论“中国”,葛兆光从历史角度论述了“何为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二本:《茶叶与帝国》</b></p><p class="ql-block">因为要去历史博物馆看“茶叶之旅”展,买了这书来读。也是第一次尝试一目十行的读法,因为这本写食品历史的书,读起来实在是太枯燥。</p><p class="ql-block">写茶叶的书却只是寥寥几笔说中国,整本书围绕的是英国茶叶史,摒弃了东亚绿茶,只写南亚红茶,只因为写书的人是美国人。</p><p class="ql-block">书中带有不少对中国的诋毁,说中国人禁止茶树苗出境,垄断制茶技术,逼得英国人满世界找茶树,最后在阿萨姆找到了野茶树,却对英国人霸占阿萨姆轻描淡写,还说美国人喝咖啡可乐不喜欢喝茶是因为喝茶的人娘娘腔,是弱者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英国人的茶叶史就是一部殖民史,作者堆砌了许多材料,说英国人是怎么通过茶叶操控全球,从书中我才知道,鸦片战争其实是茶叶之战。读完书突然想到,上海最近在搞的咖啡周活动,上海有全世界最多的咖啡馆,这是不是也是殖民史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三、四、五本:《茶人三部曲》</b></p><p class="ql-block">最近迷上了茶,先是读了一本英国茶叶史,观了一个中国茶叶流通贸易展,这两周又读了一本160万字的茶人小说。</p><p class="ql-block">这是本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可名气不响,我也是两年前,在书展上搞签名售书时才知道的。那时候跟我一起去书展的女友说,阿婆的三本书就把你打倒了!她的意思是背着这三本像砖头一样的书,逛不动书展了。</p><p class="ql-block">小说写的是杭州一茶人五代人的家族史,从辛亥、民国到文革,一百多人,体量非常庞大,说的是时代变迁中的茶道,也就是人道,很耐读的小说,至少吸引了我。可惜的是,作者身为浙人亲睐家乡出版社本无可非议,只是堂堂省级出版社差错如此之多,让人觉得汗颜,读茅盾文学奖小说还是得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啊。</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一本:《鲁迅与木刻》</b></p><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在办鲁迅旧藏的各类拓片、笺谱、日本浮世绘、欧洲版画,以及鲁迅培养的中国新兴木刻家的版画作品展。跟好好先生说,想看。他丢给我一本书,说把书读完再去,不至于瞎看。这本书都泛黄发霉了,还是他读书时买的,1985年的书。</p><p class="ql-block">薄薄200页的书,一天就读完了。原来鲁迅之所以对木刻版画推崇备至,是因为木刻源于中国,而当时的中国民众大都处于文盲状态,民众喜欢看连环画,鲁迅就鼓励青年美术家进行木刻连环画的创作,而他致力于普及木刻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他接触苏联版画后发现,木刻对于革命能起很大影响,所以鲁迅请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给木刻青年上启蒙课,收藏德国苏联日本等各国的木刻版画,并自费出版。</p><p class="ql-block">读完书才知道,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像刘海粟一样的美术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二本:《长长的回廊》</b></p><p class="ql-block">只是因为国内根据这书,改编了一部电视剧,就想看看这小说怎样。觉得很一般,平平淡淡的情节,跟东野奎吾的代表作没法比,只能作为消遣,打发时间而已。</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三本:《风林火山》</b></p><p class="ql-block">我不太喜欢这书,读了几本井上靖的书,老觉得他的书太平淡,不够波澜壮阔。这本日本历史小说也如此,书名《风林火山》源自《孙子兵法》,写日本战国时代,又是写第一名将武田信玄(图三)的,以他的“独眼跛脚”军师山本堪助(图四)视觉来写,中间还贯穿了军师与武田信玄小妾由布姬的爱情,应该是很精彩的小说,怎么读来死气沉沉的,可能我体会不到这书的精彩吧。</p><p class="ql-block">原来就是为了买蜡笔小新手办(图五)而买书来读,现在至少这段历史知道了,手办买不买还没想好,觉得那个做的粗了点,不够精细。</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四本:《人偶馆事件》</b></p><p class="ql-block">读过的第八本绫辻行人“馆系列”小说,一本很奇特的“馆”小说。“馆”小说全都是密室杀人案,这本小说写作方式、人物设置还是与原来的风格一样,但在揭示案情时却是大大出乎意料,打破了绫辻行人的固有模式,让我赞叹不已,幸好不是早读此书,否则会让我对其他“馆”小说不屑一顾。</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五本:《药铺年代》</b></p><p class="ql-block">台湾人写的家族药铺故事,没有《大宅门》那样的气势,就是乡里乡亲的温情。台湾高雄一家80年历史的中药铺,祖孙三代,是社会变迁史,也是台湾风情史。从书中知道了以前高雄孕妇产后要喝生化汤,小孩发烧药铺要为他磨犀牛角水,还有病人离世后需准备的药忏……</p><p class="ql-block">作者父亲对中医药有个注解,“真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细细品味,还真是这么回事。书中还有作者分享的药膳配方和私房配方,像私房胡椒盐,七厘散配方……</p><p class="ql-block">一股中药味!</p> <p class="ql-block"><b>十月读书第一本:《威尼斯日记》</b></p><p class="ql-block">原以为是游记,其实是随笔集,淡淡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曾有同事说,喜欢看我发的微信,就跟看随笔一样。我可没往那上面想,只把他当日记来用,忘记时能查查那天做了什么。阿城的这本随笔集,写的真好,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值得好好学学,那天也能写出这个调调来。</p> <p class="ql-block"><b>十月读书第二本:《棋王 树王 孩子王》</b></p><p class="ql-block">三部短篇小说,既独立又连成一片。文革时期的知青故事,文字平实,但耐读。有棋王的不屑世事,有树王的矇昧愚蠢,有孩子王的纯真善良,大环境重压之下,都在无力的坚持自我。阿城的小说适合慢慢读,慢慢品🍵</p> <p class="ql-block"><b>十月读书第三本:《孔子》</b></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为啥井上靖在国内有那么高的声誉,《孔子》是继《敦煌》《楼兰》《风林火山》后读的第四本井上靖小说,还是一如既往的觉得枯燥乏味不喜欢。如果是写孔子一生的经历可行,写孔子的学说也罢,可这书都搭点又都不写深了去,让人觉得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我猜,井上靖之所以名声籍甚,在于他是日本人吧。</p> <p class="ql-block"><b>十月读书第四、五、六本:《俗世奇人》</b></p><p class="ql-block">冯骥才学他祖上冯梦龙的《三言两拍》,弄了部新的市井人物传奇小说,也只有他这个天津人才能写出那个味儿。每篇都带着世俗世界的热闹劲,又透着浓浓的情趣,寥寥数笔,百态人生。这样鲜活讨喜的小书,喜欢😘</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一本:《文饭小品》</b></p><p class="ql-block">呵呵,以文为饭,这书名起的,就是一个藏书家对自己收藏的民国杂志的絮叨。</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杂志大多短命,短的三期,通常只有十多期,像大名鼎鼎的《良友》这种能有九十年历史的绝无仅有,所以种类繁多,而作者主要收藏的是民国电影和民国漫画杂志,同时还收藏“十七年书”,也就是1949年至1966年这个时期国内所有出版的书。</p><p class="ql-block">书中作者除了絮叨收藏心得和艰辛外,更多的是民国时期的文人轶事,有些八卦读来挺有劲的,比如倜傥公子邵洵美回击鲁迅说他有钱时,“鲁迅先生似乎批评我的文章不好,但是始终没有说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假使我的文章不值得谈,那么,为什么总又谈着我的钱呢?鲁迅先生在文学刊物上不谈文章而谈人家的钱,是一种什么作用呢?”</p><p class="ql-block">这书也就随便看看,浦发银行那里抢来的,今天又可以抢,想起来时早抢光了,每次都忘,今年只抢了四本,还是平安银行好,积分换,而且浦发只有广西师范的书,太单一。</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二本:《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b></p><p class="ql-block">一本烂书,差点读不下去,读了十多天,才把这本不到300页的小说读完。推理小说读不下去,绝无仅有的事。我还曾排队三小时,就为了要一个岛田庄司的签名。</p><p class="ql-block">故事围绕一起分尸案展开,火车站里发现七块被分割的尸体,(插句话:发现岛田庄司特别喜欢写分尸案,他那本最著名的《占星术杀人魔法》,写的也是分尸案。)却迟迟找不到头,于是围绕着民俗神话和火车时刻表来破案。整本小说就为了表现一个主题:日本火车的准点率。</p><p class="ql-block">该小说写于1984年,岛田庄司出道的第三年,说起来他还是新本格推理的导师,才出道就开始灌水啦。</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三本:《床畔》</b></p><p class="ql-block">两天读完的小说,非常精彩,非常喜欢,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严歌苓女性小说。</p><p class="ql-block">故事很简单:19岁的女护士与军人英雄植物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没感情没意识的植物人时,只有她一直坚持英雄只不过被困于植物人躯壳内,他“活着”。她一直尽心护理,从少女直到白头。</p><p class="ql-block">初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更多的是在传递有关英雄价值观的问题。英雄床畔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从“敬神般的崇拜到视其为人体废墟”,以及对千百年来英雄价值观的遗忘……</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一本:《暂坐》</b></p><p class="ql-block">看宣推买了这书,以为贾平凹花四年时间写的会是一本巨作,却只让我看到了江郎才尽。这小说就是《废都》的翻本,写了一群没结婚和离婚的中年女人生活。也许他想表现深刻,可最终只是泛泛而谈社会表象。</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二本:《迷宫馆事件》</b></p><p class="ql-block">最近比较忙,没能好好读书,一本推理小说读了半个月,并非小说不精彩,事实上在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小说中,这本算得上佳作。</p><p class="ql-block">九本“馆”小说全读完了,这是读的最后一本。“馆”小说全是密室杀人案,作者从1987年第一本《十角馆事件》,到2012年出版第九本《奇面馆事件》,历时25年,不容易!其实小说有一个统一模式,同一个建筑师设计的“馆”里都有密道,而凶手基本都是“馆主”,即便如此,读来还是很吸引人。作为新本格推理小说的旗手,我更喜欢绫辻行人,而不是他老师岛田庄司。据说他想写满十本“馆”小说,第十本还在构思中,如果出版了,我想我肯定会买来读的。</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三本:《旅行中的文学课》</b></p><p class="ql-block">疫情之下,旅行已经变成奢侈品,前几天看新闻,新西兰旅游局长说,2024年中国游客会回归。可对喜欢旅行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不可阻挡他们的脚步,昨天还在朋友圈里看到,旅友又出去浪了,不知道这算是勇者无惧呢还是无知者无畏?对我来说,不能出游的日子里,看别人的游记,就是把自己带进了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一个任教南开大学文学院的80后,10年里游历了80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去探访那些与文学相关的景点,文学展馆、作家故居、文人墓地,都是他的必修内容,亚非拉欧,到处都是他的足迹,当然每次旅行前他都会做足功课,于是我们看到了雨果的中国客厅、王尔德墓碑上的口红印、写诗的斯大林、普希金走过的最后一级台阶、略萨和姨妈的初吻舞台……文学谋求的是心灵相通,而旅行亦是身体与精神的合一。始于风景,止于诗心,这种旅行方式是我喜欢的,不知道疫情之后,旅行会不会细分出文学旅行这个类别来。</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四本:《云中记》</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一本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小说,厚重、难过。一个苯教祭师在震后四年回到自己的家乡云中村,即便做乡长的侄子告诉他有地质灾害村子会毁灭,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去,因为他是祭师,村里死去的一百多个鬼魂,需要他这个祭师来照顾……</p><p class="ql-block">阿来写出了巨灾之下人对信仰的执着,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对藏民族历史文化消亡的叹息。相比他获茅盾奖的《尘埃落定》,这本现实题材小说更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五本:《ABC谋杀案》</b></p><p class="ql-block">也许这是我今年读的最后一本书,今年读了多少书还没统计,差不多一周一本吧。用阿婆的小说做全年终结,符合我喜欢推理小说的嗜好。</p><p class="ql-block">一开始觉得这书很平淡,就是一个字母连环杀人案,直到最后一章大反转,波洛揭示杀人凶手,才不得不佩服,阿婆真是写推理小说的高手,藏叶于林,手法高明。每次读她的小说,都猜不到凶手,这应该是我痴迷阿婆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2022全年读书57本,完成了年初订下的读书52本目标,但年初的另一目标:与爱我的人一起国内旅行5次,其中一次去敦煌张掖。现在看来是个笑话,全年宅家,哪儿都没去。</p><p class="ql-block">2022年,对上海人来说,五味杂陈,明年会怎样,只有老天爷知道,不管如何变化,宅家读书是最后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