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背后的茶马驿站——鲁史古镇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从凤庆鲁史古镇回来己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提笔,今天打开记忆记录一下我的古镇之行。</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云南的古城古镇很多,我也去过很多,比如丽江古城、大理、沙溪古镇、巍山古城、建水、独克宗古城等等。但说起鲁史古镇,却很少有人知道,甚至神秘到不清楚这个镇在什么地方。不过大家可以不知道鲁史古镇,但却不能不知道滇红茶吧,鲁史古镇和滇红茶都出自一个地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p> <p class="ql-block">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由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p> <p class="ql-block">鲁史镇坐落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东北部,夹在澜沧江、黑惠江中间,故有“夹江”之称。</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距离凤庆县县城84公里的深山里,其前拥黑惠江,背靠澜沧江,地势非常险要,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也是滇西第一要塞古镇。过去,马帮过谷越江来到鲁史歇脚,有三街七巷中的绿树、粉墙、黛瓦、蹄印、古道、小巷和人家为证。</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而今天要说的鲁史古镇,就是古时茶马古道中滇南通往蒙化(今巍山县)、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直达印度,南进顺宁(今凤庆)、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驿站,距今已近700年历史,可以算是云南西部茶马古道的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1693年徐霞客来到鲁史时,就感叹于鲁史的繁华。600多年过去了,历史长河似乎并没有带走鲁史古镇曾经显赫四方的辉煌,带走那些跌宕起伏、兴衰荣盛的故事,而今曾经的商人和马帮摩肩接踵的喧闹和繁华已然不在,但经过数百年岁月历练的古朴内涵,却留驻在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留驻在他们闲适淡定的神色里。</p> <p class="ql-block">从楼梯街入口进入鲁史古镇,可见几百年的人马踩踏使得坚硬的石阶被时空打磨得光可鉴人,还有骡马踏出的一个个深坑烙印。台阶中间的青石板被踏穿,历经几十次的更换,至今仍残留着碎块。当你驻足细听,仿佛当年响彻古道的马铃声和清脆的马蹄声就萦绕耳畔……</p> <p class="ql-block">而在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镇不算大,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有名的历史古镇,明朝有名的户部尚书龚彝就是鲁史人。</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这条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当时山道艰险,江河险恶,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将骡马和驮子分别渡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古镇坐南朝北,是典型的坡形古街,整体布局为三街七巷一广场:三街的寓意为“天、地、人”,所以有楼梯街、上平街、下平街。</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百货,带来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药材,带去山风野俗。也不知有多少商人、官员、墨客骚人与马帮结伴而行感受古道艰难,或驻足、留宿,给这里留下进步思想、优秀文化、经商意识,极大地促进了鲁史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最终使鲁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一度称茶马古道上的鲁史古镇为“小上海”。</p> <p class="ql-block">鲁史镇的房子多以石坂房为主,这里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都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游览鲁史古镇,最有意味的莫过于欣赏古道风光和古建筑群。茶马古道鲁史段以鲁史为中心,南路延至大寺乡正义村的金马青龙桥,北路经巍山县犀牛村渡口出县境,全长30公里,以10里一站的布局,在鲁史镇境内设有三个驿站,即金马站、鲁史站、犀牛站。</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没有惊艳的景色,甚至已是残破老旧,但凹陷马蹄窝中,光滑的碎块石上,在将要倒塌的民居里,或许深深藏着厚重的历史以及秘密。</p> <p class="ql-block">看着古镇房屋建筑,貌似有种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晚清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人感受颇深。</p> <p class="ql-block">残阳斜斜地洒进古镇,淡淡地遗落在那陈旧的木窗青瓦上,正是:“消遣韶华如梦短,夕阳帘影任勾留”。</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镇的楼梯街上,这条曾经的马帮踏过无数次的街道,有些斑驳,有些坑洼,却依旧能看到曾经的马蹄印记。</p> <p class="ql-block">街道不是很宽,仅能够容得下两队马帮相对而行。偶尔有马蹄的回响,却没了赶马人的吆喝,布满深深浅浅马蹄印的青石板,静静地回忆着往昔的热闹,空泛的足音敲出岁月的响声。</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心,有一条青石铺就的故道,三米多宽,中间铺着石板条为“引马石”,方便骡马行走。由于长年累月的人走马踏,路面石板已被磨的凸凹不平,有的石块被马蹄踏穿,部分石块缺损,看着这些记载历代商旅在古道上劳碌奔波的痕迹,耳边仿佛回响起了茶马古道上“叮铃铃,叮铃铃……”和着马帮脚步的马铃声。</p> <p class="ql-block">上坡处的铺路石头,被负重的马蹄踏出沉重的凹痕,圆窝里积着雨水,像一面圆镜子,蓝天白云尽在镜面,而镜子里面藏着深深的深深的历史,风味犹存。</p> <p class="ql-block">不管你随便走进哪户人家,“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庭院格局,浑然一体,清新雅致。饱经沧桑的墙垣,任你站在哪个角度端详,给人都是一种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古镇有入镇牌坊、阿鲁司官衙、古戏台、文魁阁等古迹标志建筑,有骆家大院、字家大院、宗家大院、李家大院、甘家大院等民居宅院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小上海”如今已繁华落尽,马帮的驼铃声已远去,而这里依旧保持着山水如黛,原始古朴。在这里的人们,依旧快乐地生活着,仿佛历史留给他们的,就只有沉淀以后的安静祥和,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做茶、做鞋子、刺绣、印马甲、熬酱油、做豆腐、手工榨油等古老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鲁史人富裕起来,但是他们依旧选择那样的方式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同时,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也兼具南诏风格的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古镇的街巷,走访民居宅院,似觉穿越历史,体验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生活风貌,令人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鲁史是一座时光雕刻的古镇,时间在这里凝滞停留了,鲁史保留了一个世界,一个用时光构筑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这远离都市的深山古镇里,老街、斑驳的戏台,还有那晃动着月影的古井,都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诉说着风情万种的古镇风韵。走过长长的楼梯街,如同走过长长的历史。如一个蓦然回首的老人,沟壑分明的脸上写满了平静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云大书院:为了保护古镇级文化以及开发滇西文化,2014年云南大学在鲁史建立了云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云大书院是云南大学与临沧市战略合作项目,集茶马古道研究、藏书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鲁史云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云大书院建筑群主要由书院台门、礼殿、先贤祠堂、学门、讲堂、藏书楼组成。</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利用古镇资源优势,使古镇、茶马古道、书院、民居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云大书院分为上下两院,左边是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右边是藏书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离开藏书阁,看到有着一些古老的难得一见的碾子、石磨、石臼</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冬不枯,夏不盈”的大水井。</p> <p class="ql-block">来到楼顶俯瞰鲁史古镇全貌,一览“三街七巷一广场”建筑格局,形成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的古镇风景,好美呀!</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除了玩,还有好吃的东西,除了茶叶,鲁史所产的火腿、吹肝、核桃、豆腐、酱油、香肠也都很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离开鲁史,车过一山丫口,传说当年马帮翻越此山,南下顺宁府凤庆,北上永昌府保山。坐在这大山丫口,两边风景同看,同行的老师豪情满怀,下了车便亮开高吭的嗓子唱起来,最后竟有人跟他对上了山歌,唱的是什么,我没怎么听进去,道是让我想象着山间铃响马帮过的情形。此时有风撩发,我想那些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前尘往事,已被大风吹散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