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临沂市小学数学线上复习课教学研讨会所思所获

蒙阴县汶溪小学 司文华

<p class="ql-block"> 理想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随梦落地</p><p class="ql-block"> 扎根</p><p class="ql-block"> 滋养</p><p class="ql-block"> 破土成芽</p><p class="ql-block"> 于阳光中微笑</p><p class="ql-block"> 于雨露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一节一节</p><p class="ql-block"> 向上</p><p class="ql-block"> 再向上</p><p class="ql-block"> 拔节生长</p><p class="ql-block"> 奏起最动听的乐章</p> 前言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的话,那么总复习就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就不容易了,要下功夫。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明显的差异,而期末复习则是缩小差距,共同提高的一次机会。那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质量?如何最大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让复习课扎实而有效,充满生长的力量,是我们在复习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为全面提高全市小学数学线上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总结小学数学复习经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12月26日,召开了临沂市小学数学线上复习课教学研讨会。蒙阴县汶溪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开启了本次学习之旅。本次活动分为优秀课例展示和名师点评总结两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在名师王永胜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围绕“你心目中的复习课是什么样的?”、“线上复习课怎么组织才会更有效?”、“这些优秀教师的复习课会给你什么启发?”三个关键问题开展了线上复习课专题教学研讨交流活动。</p> 复习有方 <p class="ql-block">  要想上好复习课,首先要对复习课进行“顶层设计”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将“理”、“练”、“题”、“能”四步有机融合,以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为统领,<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复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建构整体性复习体系,才</span>能实现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p> 一理 <p class="ql-block">  理,即为梳理,知识梳理应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而整体性的知识梳理不应将知识分离成各个“碎片”,而是将教学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思考,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不是随意的梳理,而是在问题导向下的梳理,可以先理再练,也可以先练再理,还可以边理边练,具体用哪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单元知识内容灵活选择。</p> <p class="ql-block">  例如兰山区的杨婷婷老师在执教《半圆的周长和面积对比》复习课时,布置前置作业,以问题驱动引领学生自主梳理,再比如沂水徐兴华老师执教《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伊始,让学生边画边思考:通过画圆你想到了哪些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一道题进行三次改编,强调比和比值的不同,直径,半径,周长条件的变化,进行举一反三。采用“箭靶”、“买皮萨”等常见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贴近学生的实际,步步为营,学以致用,理出思路,提高复习的实效。</p> 二练 <p class="ql-block">  练,是刷题、题海吗?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需要恰到火候,刚刚好!很多时候我们把复习课和练习课混淆,练习题总是哪个都想抓住不放,一节课时间有限,却还想着要面面俱到,此时的学生就成了被动地接受复习,缺失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观摩今天的10节复习课,每节课都有“练”,但是都练得“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以兰陵县的刘堂丽执教的《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为例,刘老师是借助题组来理出方法,然后分类考察,巩固变式,强化方法,提升认知。首先他出示了一组有关分数的问题,这里有的是求标准量,有的是求比较量,然后再把它们都转化成百分数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求标准量还是比较量,我们都可以用这个基本模型,就是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复习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就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可以是巧用题组、巧用变式、巧用错例、巧用闯关,削枝强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引领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以郯城的杨俊珍老师《用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复习课为例,杨老师借助题组来分析分数问题,百分数问题,还有比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分数这个基本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虽然在后面求单位1的问题,学生有的用的除法,有的用方程,其实用的方程就还是这个基本的模型,再到后面,杨老师梳理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百)分之几的问题,也是可以转化成这个模型,再到后面的练习,整个练习的层次非常清晰,从题目当中只有一个单位“1”到有多个单位“1”,还有从分数到分数、百分数、还有比的问题,其实不管题目有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转化成分数的这个基本模型来解决。最后杨老师通过梳理学生其实会有一种对实现了多题一解,由厚到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杨老师注重“小老师”主持课堂,分组进行,一题多解,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辩解。杨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句话:“1分钟准备,完成后拍照上传”。“完成后坐端正,好,开始吧!”老师就是一引导者,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可以说练得很“精炼”!</p> 三题 <p class="ql-block">  题,怎么选?怎么用?这里面就更有学问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选好题、用好题、讲好题。比如重点题、错例题、关联题、变式题,体现出“哪里不会点哪里”(易错点,易混点,易忘点),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把它用好,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举一反三,整个过程需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讲错因,讲提醒,讲方法。今天的10节课在“题”的选择和利用方面都很有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郯城的杨俊珍老师《用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复习课,完全是“小老师”主持课堂,分组进行,一题多解,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辩解。杨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句话:“1分钟准备,完成后拍照上传”。“完成后坐端正,好,开始吧!”老师就是一引导者,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程都是学生自主参与,讲题、交流、补充、总结,整节课自始至终,每道题都利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河东区宋鸿慧老师执教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先是让学生进行计算,给了学生计算的机会,然后复习算法来整理表格,整理完表格就是纵向观察,发现这里面的规律。接着,宋老师巧用这样的题组不计算,让学生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再到后面的9加几小于13,学生通过9这一列的观察,他其实有发现,然后老师又进一步追问,方框里最大来填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学生发现了规律,宋老师又是利用这样的题组模块,还是不计算。发现这里面的规律,从一个加数增加了1,另一个加数,减少了1,它是相等的,到提升了一个认知,一个加数增加了3,另一个加数减少3,它当然还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这样的一题多问,由表及里来提升学生的认知。</p> 四能 <p class="ql-block">  复习课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查漏补缺上,更主要表现为对所学知识、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新反思与架构,充满生长的力量,促使学生拔节生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复习的真实情况,寻找自己的认知错误,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像“打补丁”一样,像“串珠子”一样,像“开窗子”一样,明朗心安,总结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最终实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整体发展。</p> <p class="ql-block">  以四年级闫西彩老师执教的《大数的近似数》这节复习课为例,闫老师先是通过学生的错例来理出方法,省略万位后边的尾数,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闫老师,就理出这样的方法,包括后面这个稍难一点的。就是还是求近似数的时候,这个数最大的时候是多少,最小的时候是多少,这时候,闫老师借助这样的直观图来理出方法,怎么找最大数,怎么找最小数,接下来闫老师就一组题目,当然后面还有变式的题目,来强化前面梳理的这种方法,并且通过对比再一次梳理。这个方法包括求近似数的方法,找最大数,最小数的方法。其实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归根到底我们用的都是四舍五入,就是多题一解,实现由浅入深来提升学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兰山区杨婷婷老师执教的《半圆的周长和面积对比》复习课,设置前置作业,真正了解学生的盲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整节课所有的PPT都是学生自然生成的。在“半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这一环节中,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铅笔,蓝笔,红笔三种不同颜色的笔不同的作用,批注,修改,笔记。借助“对比”练习,助力深度学习。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借助图形帮助理解。错例选择典型性,看似相同,实则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设置的“积分挑战”栏目:根据已知信息画出示意图,在图中标出已知信息,只写算式不写答。限时2分钟。这样的课堂就像是“身临其境”坐在教室上课。做对的同学红笔打对勾;有错误的同学,铅笔修改,蓝笔打对勾,修改后上传家校作业本,同样可以获得三分积分。突出了“修改作业”即是“进步”,即是“学习”。所以可以同样加3分。杨老师在关注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观察对比两道题,先找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抓住关键,理清思路,再独立解答。圈出关键信息并备注易错点并及时进行批注,做好笔记”。“不会也没关系,听着听着答案就有了。”句句言语娓娓道来,折射教学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p> 名师点拨 <p class="ql-block">  胜哥的点评有高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像一张思维导图带领大家像放电影一样,串珠子似的连起来,视角新颖,独特,观点明确清晰,把10节课400分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散到联,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到薄,读懂了10节课的来龙去脉,明晰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结构清晰,言之有据,全面周密,解读点评出新高度,新厚度!</span></p> 锦囊妙计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我们不仅学习领悟了复习课教学策略,还对这10位老师线上学习的金点子、小妙招有所领会。</p> <p class="ql-block">1.免作业卡,充满了吸引力,闯关,积分……一节课兴趣不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作用不同。红笔是对于做对的学生打对号用的,铅笔是用来改错的,蓝笔是用于有错误的同学修改完打对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即使有错误,只要认真听,修改过来,再次上传到家校作业本,也会有同样的积分兑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线上小老师”主持课堂,轮流当小老师,班内同学分组进行课堂活动,同学们充分交流、辩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学习习惯在于点点滴滴的渗透,穿校服,系红领巾,坐姿端正,感觉和坐在教室上课一样,没有丝毫走神,乱走动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所有问题来自于学生,又回到学生那里,一节课,问题的产生,错例的讲解,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仅仅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语言少而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实时传送。每个问题都是限时、实时传送,1分钟、2分钟内拍照上传,开始讲解,衔接得严丝合缝,巧妙使用班级群,实时抓住孩子们现场生成的问题,就像坐在教室上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前置作业、当堂检测达标题使用灵活,限时完成,充分发挥每道题的作用。每一道题的存在都像是有一万种理由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削枝强干”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10位老师的线上复习课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别有用心”地感觉,课堂40分钟,展现的是学生,折射得是老师们对教材的活用解读,抓纲靠“本”,以“生”为本。错题让学生自己找出来,错因让学生自己讲出来,错题让学生自己改出来。</p> 学习掠影 <p class="ql-block"> 忙碌、充实、转变、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积淀、成长、突破、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学习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丰富经历,锻炼成长,缓缓而立,专业启航。</p> <p class="ql-block">  一群人,一件事,几多收获几多思考,都在字里行间中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寒冷的冬季,总孕育着希望和活力。蒙阴县汶溪小学所有的数学老师一定会以此为契机,以饱满的热情,深耕的执着,全力以“复”,进行高效期末复习课堂实践!我们是线上最亮的星辰,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的前方。相信汶溪的少年们也能在趣味盎然的复习课中感受生长的力量,收获着知识与快乐!</p>

复习

学生

老师

梳理

学习

课堂

问题

知识

分数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