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双主互动”,让“主”动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充高中嘉陵校区地理组 黄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年的教学,我产生了很多教学困惑,例如;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以教学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教代替了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学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生,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p><p class="ql-block"> 在现今强调的教师交往互动中,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统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对此,我们可以:</p><p class="ql-block"> <b>尊重、赞赏学生(我愿教——交往的前提)。</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p><p class="ql-block"><b> 帮助、引导学生(我会教——交往的本质)。</b>教是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 <b> 自我反思,与人合作(我能教——交往的外延)。</b>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和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学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