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德经》中有这么一段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治人事天,莫若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唯啬,是谓早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服谓之重积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积德,则无不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不克,则莫知其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莫知其极,可以有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国之母,可以长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世之道。</div><br>意思是说,治理人民效法天地,没有什么比爱惜更重要的了。只有爱惜,才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会重视积累德行。重视积累的德行,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无所不克,别人也就无法估量他的潜力了。具备了无法估量的能力,就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根深蒂固。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啬这个字的理解,我们所理解的啬是吝啬的意思,吝啬就是舍不得。分开来讲,吝,是悭吝,对人小气。啬,是对自己“小气”。啬字并非一个贬义字,在老子眼里,是收敛、蓄藏、不露锋芒的意思。对人小气,不好。对自己小气,特别好。<br><br>老子提倡贵“啬”,甚至说“啬”是“治人事天”的法宝,管理人、治理天下,都需要一个“啬”字,老子把节俭当做一个很重要的美德。他曾经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要“俭”才可以进一步扩大生活的范围,否则必死矣。 老子的“积德”与孔子的“积德”不同,老子的“德”是自然虚静之德,是追求“真我”“本我”“先天之我”的回归。孔子的“德”是仁义礼智之德,是人后天品德的修养。孔子也提倡修德,而孔子的修德用的是加法,是希望人们增加德性;老子修德用的是减法,是不断减少欲望,去逐渐地接近德性。这个不断回归“先天之我”的过程,就是“啬”的过程。<br><br>老子是教育统治者从“啬”开始,最后无为而治整个国家;而现代的我们,同样可以从“啬”开始,清静内心,藏而不露,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突兀,有棱角而不会刺伤人,笔直而不放纵,光亮而不耀眼。<br><br>中央电视台采访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马云,问马云读什么书,马云说,我从来不读书,主持人非常诧异的去问,你从来不读书,怎么去管理这么大的团队,开创这么大的事业呢,马云说,其实我也不是不读书,只是我的书都已经读完了,我只读三本书,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一本佛经,其实这三部经搞明白了,人生所有的智慧和学问都在里边了,别的书就不用读了。 江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当一个人把一部经典读到一百遍的时候,很多意思自然就能够感知到了;当一个人把一部经典读到一千遍的时候,好多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br><br>疫情期间,很多人都被迫宅在家,在此我们倡议大家在家诵读经典,增长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