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成语“不求甚解”的来历。<br><br>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里指的是浏览式的粗读,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每个人都要精心去细读的。这与古人所言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所以常常被人误解,是因为人们忘了它的下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终极目的,还是要“会意”,对书中的文意有所体会、感悟,能吸收、消化,他为己用。<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要广筛精读</div><br>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2019年中国新版书籍出版数量为204667种,假设每个人有80年的时间可以看书,只这一年内出版的新书,80年想要看完的话,平均到每天也需要看7本,这个阅读量有几人能够达到呢?若是再每句话翻译着去看,恐怕这一生也看不完几本书了。好的书籍、值得阅读的书籍有很多,大可不必将时间浪费在翻译书中意思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已经非常了不起。<br><br> 年轻人要精读的东西,定是要在广泛涉猎基础上的精读才有真正的意义。好读书,自然会不求甚解,也只能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确是年轻人一开始最值得采取的学习方式。<br><br>现今国内考试制度的问题,主要就是不允许和不给时间让学生去好读书,去不求甚解,而只是要求他们在选定的几门课上翻来覆去地做题。精益求精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连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机会都不给,岂不可恶!<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腹有诗书气自华</div><br>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自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 古人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衣食无忧三餐温饱的现代人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br><br>诵读传统文化经典,读经典就是和伟大的人生活在一个朋友圈,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不一样的人。<br><br>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心境和体验。无论何时,经典总能让你学到新东西,所以经典是读不尽的。 江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当一个人把一部经典读到一百遍的时候,很多意思自然就能够感知到了;当一个人把一部经典读到一千遍的时候,好多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