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族儿女谱写的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佳话绵延不绝、世代相传,汇为照亮历史、泽被后人的宝贵传统。习近平鲜明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必须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br><br>一部中华文明史,也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并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正是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在和统一的整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br><br>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深刻指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向和路径,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注入了思想能量。<br><br>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势,始终做到“三个牢记”和“三个坚持”,即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牢记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牢记我国的历史、疆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坚持把热爱本民族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其他兄弟民族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共同利益,坚持把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到实现各民族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br><br>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解决民族问题,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仅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归根到底,是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我们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要抓住文化认同这个“牛鼻子”,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br><br>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要大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基本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努力营造关心民族传统文化、支持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高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br><br>“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我们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div><br></div><div>(本文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