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百年,一路风雨兼程的跋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百年,一首催人奋进的凯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百年,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百年,一条继往开来的长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00年</span>艰苦奋斗,弦歌不断;</p><p class="ql-block">100年薪火相传,硕果盈香。</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里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瞩目辉煌!</p> <p class="ql-block">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p><p class="ql-block">岁月更迭,时光流转</p><p class="ql-block">来到1922年</p><p class="ql-block">这年我校成立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你100年校史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百年老校,文化寻踪。在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喜迎建校100周年之际,带大家一同走进女小,了解它的百年历程,聆听它的百年故事。</p> 1922年安树德创设回族女子小学 <p class="ql-block"> 为了壮大国民军青海省垣城防司会,回族师长安树德代替马麒任促进会会长,另将原“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正式更名为“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安树德深感回族妇女教育几近空白,在兴建促进会办公楼时,特意另建五间教室,设回族女子小学,此即今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之由来,有别于此前所设的女子经学,正规的回族妇女教育以此为开端。</p> 1932年昆仑中学第二女子学校初小 <p class="ql-block"> 1932年,昆仑中学除附设小学部(即分校)外,另设女子小学和幼稚园。由于回族深受封建观念影响和当时整个社会尚未实行男女同校,将东关地区三所女校合并到昆仑中学,命名为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公立昆仑中学,命名为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公立昆仑中学附属第一、二、三女子小学。其中昆仑中学第二女子学校初小即为今西宁东关回族女子小学。</p><p class="ql-block"> 第二女子初小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校舍面积150平方米,有5间教室,分5个班级,一年级四个班,二年级一个班,学生约140人,年龄在8—15岁。</p><p class="ql-block"> 为鼓励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安心求学,学校采取以学习成绩比赛,争取前五名优等生称号的办法,激励学生进去上进,努力完成学业。其后,有部分曾抱观望、怀疑态度的家长消除顾虑,纷纷送自家女孩上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除发给课本,笔墨纸张外,还给每个学生发给蓝色阴单士林布7尺,一律由学生家里做成统一式样的小旗袍为校服。</p><p class="ql-block"> 学校每日上六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两节。一年级上午授国语、算术、常识、阿文;下午授唱歌、游戏、讲故事。二年级以上加授珠算、图画、劳作、体育及课外活动。除正常的学业外,还教学生学习缝纫、纺织,学校由促进会配有两台缝纫机,聘请义源工厂技师培训学生掌握一些裁剪、缝纫技术。</p><p class="ql-block"> 至此(20世纪30—40年代)多类型的(有国立、省立、会立、私立等。唯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公立系统的学生因受马氏家族的眷顾,经费比较宽裕,如昆仑中学的学生入学后可享受全公费的待遇。)办学格局逐步形成。多层次(积极发展普通初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女子教育等),尽管受时势局限,发展步履维艰,毕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开创了青海地区教育的新格局,为青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1949年东关回族女子完全小学 <p class="ql-block"> 1949年,继任校长是马兆廉。1950—1976年期间,继任校长依次是,沈国玺(1950—1951)、杨生荣(1951—1953)、陈国栋(1953—1956)、王鸾(1956——1957)、都采彰(1957—1959)、陈秉林(1959—1961)、马良泰(1961—1968)、刘吉亮(1968—1970)、徐雪玲(1970—1976)。</p> 1951年西宁市回族女子完全小学 <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9日,改名为西宁市回族女子完全小学,市政府拨款增建了平房教室,设有六个教学班,初级小学已发展为完全小学。1958年,宗教改革后,学校开始按全日制小学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各年级均取消了阿文课。学生学业成绩逐年提高。回族群众自愿送女童入学的越来越多,至1959年,有十个教学班,400名在校生,是1949年的3倍。</p> 实行男女兼收制 <p class="ql-block"> 1967年12月5日,经西宁市革命委员会批准:首批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小学共8所,女子至1986年8月初,招收一年级新生,打破男女分校之界限,实行男女兼收制。到1974年秋季,学校与东关地区其它小学一样实行“毕业不离校”,开始增设初中班,校办工厂(生产黑白皮鞋油)。</p> 1976年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p class="ql-block"> 1976年学校更名为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并完全恢复了女子小学的面貌,教学工作走上正规,加之恢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p> 校园面貌发生改变 <p class="ql-block"> 1980年,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第一栋教学楼由城东区政府投资,1981年5月建成四层综合大楼一楼,建筑面积达1761.76平方米;2002年12月由城东区政府投资的第二栋教学楼也相继落成,建筑面积2484平方米。两栋教学楼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女小的办学条件,回族女童入学人数随之逐年递增。</p> 今天的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p class="ql-block"> 和而不同,弘毅博雅。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百年风雨兼程、筚路蓝缕,形成了其锐意进取、兼容并蓄的品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主、五育并近年来,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博雅”教师为己任,以教师的专业性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努力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开拓打开一扇窗,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道德建设,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年轮在一圈圈变大,</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在奔腾不息。</p><p class="ql-block">回眸百年,我们心怀坦荡;</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我们满怀希望!</p><p class="ql-block">世界当中,小小学校,</p><p class="ql-block">凝聚你我力量,</p><p class="ql-block">开拓一方天地!</p><p class="ql-block">书声琅琅在女小启航,</p><p class="ql-block">点亮我们的心地灵光,</p><p class="ql-block">并肩走向灿烂的远方。</p><p class="ql-block">一百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100年来,女小是一座丰碑,它记录着全市女童教育的历程。</p><p class="ql-block">100年来,女小是一部经典,它收藏着一种优秀的教育品质、一种崇高的育人追求、一种倔强的创新精神、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p><p class="ql-block">100年来,女小是一座灯塔,它谆谆教诲点亮学子的心灯,并指引他们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