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稿2022-11-11 </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以前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吃的面粉都是自己在家里磨的。所以家家都有自己的石磨子,几乎每天傍晚开始都要磨面。所以磨面成了日常的生产劳动以外每家每户最常见的劳动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没有钢制磨面机,都是用石磨子磨面。磨面效率低,半天功夫磨不了多少面粉。那种磨面方式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因为多数情况都是人推着石磨子一圈一圈地转圈圈,没有推贯的人,转着转着就晕晕乎乎的了。一遍一遍地磨一遍一遍地过筛子咣当咣当的箩面。过滤面粉的筛子我们叫箩箩,分粗细两种。磨上几道后就开始用筛子箩面了,先细面后粗面,非常费时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里的人口多,少则四五口人,多则七八口人。每次磨点面最多也就够吃个三五天。所以家家户户的妇女劳力,生产劳动以外的时间大部分都放在磨面上了。</p> <p class="ql-block"> 牲口都是队上的,也主要是干生产队上的活,平日里家家户户磨面时只能靠人力推磨的。大多数人白天都要上工,所以推磨子的活多数都是收工后的傍晚或晚上才有时间。家里有大点的小孩也会帮大人推磨。只有家里遇到婚丧嫁娶和农闲的冬季才可以用生产队上的驴来拉磨子。这时,队上会安排各家各户轮流磨面,轮到了就去指定的饲养室拉头驴回去磨面。</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们那里的口粮主要是高粱,包谷(玉米),小麦,糜子以及谷子等。因为小麦主要是交公粮了,所以做口粮分到的都不多,都是留着待客和过节时才舍得吃。平常日子里主要以高粱和包谷为主,搭配糜子,谷子为辅粮。包谷和小麦粒碾场下来就基本都不带壳,比较干净,所以每次磨之前稍加收拾就可以直接上磨子磨面。高粱和糜子,谷子碾下来时壳很难脱净的,所以磨面之前还要去碾子上碾一道,进行脱壳处理,完全脱壳后再收拾干净才能上石磨子磨面。</p> <p class="ql-block"> 全队只有一个碾子在靠近大队仓库的一块小平坝子处,每家每户碾粮食都要去那里,所以碾子那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家在碾粮食。时间久了,大家就把那个地方叫碾子处。只要天气好,碾子处总会排着几袋粮食等着碾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末,大概七八年前后,队上终于买了台钢制的磨面机,成立了磨面组,大多数人家用石磨子磨面的劳动才基本算结束了。只是有个别讲究的人总觉得石磨子磨得面好吃,还会偶尔用石磨子磨面。大多数人家的石磨子就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了。</p> <p class="ql-block"> 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家户户都有了承包地,也分到了牲口,许多人家为了省几块钱的磨面钱,又用起了石磨子磨面了。我们家当时分到的是头驴最适合拉磨子了,几种牲口里面驴子是最适合拉磨的。加上土地承包后,农民劳动时间自由了,所有的活路都由自己安排,所以磨面也就不用每天只有徬晚进行了。加之自家有牲口拉磨子,只要有空闲就可以,再也不用人推磨子了。</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五六年,等我们姊妹都离开家乡去上学了。家里也就只有父母亲两个人,地里的活我们也帮不上了,就建议母亲不用再自己磨面了。一次去磨面房用钢制磨面机磨一两百斤够吃好长时间的了。家里的石磨子也就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p>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那种生活必须的磨面劳动只有在某些旅游景点才能看到。但那已经是一种表演了,艺术化的元素加入得太多了,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时的辛苦。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经历过的人没有谁想再来一遍了。 (说明:文中图片借鉴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