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一系列电报,就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重大战略和战役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毛主席诞辰129周年之际,重温毛主席这些电报,倍感他老人家的英明伟大。在已公开的毛主席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报里,有一封1950年10月25日发出的致彭德怀、邓华并高岗的《第一仗似以打伪军为主为适宜》的电报。电报全文如下:<br>彭邓并高:<br>新得情况如下:(一)伪六师之第二第七两团经桧木洞昨日到达接近江边之古场,今日当可到楚山城,这就威胁我辑安、长甸河口两处交通线,请速作处置。(二)八师两个团估计今日可到熙川。(三)美二十四师和英二十七旅一道已过新安州、清川江。据说美军战斗力比伪军为弱,但第一仗似以打伪军为主为适宜。(四)美二十五师维持平壤至大田交通线,美骑一师守平壤、镇南浦一带,以上两师均不能动,美第二师似在平壤南北,情况不明,伪七师主力尚在江东,其一个团附属于伪一师已到宁边。<br>毛泽东<br>十月二十五日六时<br>(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手稿刊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6-157页。)<br> 长甸河口位置图。<br>在这封电报里,毛主席提到的一些地名如桧木洞、古场、楚山城、熙川、新安州、清川江、平壤、镇南浦等地,均在朝鲜境内。地处我国境内的有两处,一个是辑安(当时为辽东省辑安县,今吉林省集安市),一个是长甸河口(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毛主席为何在抗美援朝电报里提到长甸河口这个鸭绿江畔的小山村?因为长甸河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首批部队的三大渡口之一,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生命线之一。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从长甸河口浮桥渡江。<br>按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首批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起从安东(今丹东)、辑安、长甸河口三个渡口“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6时,毛主席在北京发出《第一仗似以打伪军为主为适宜》的电报。当日上午,志愿军在朝鲜打响抗美援朝第一仗。从毛主席这封电报看,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南朝鲜军已到达鸭绿江边的古场,即将占领楚山城,“这就威胁我辑安、长甸河口两处交通线,请速作处置。”<br> 《毛岸英在河口》油画,曽抒嘉作。<br>安东、辑安、长甸河口这三个渡口(1950年11月上旬又增加了临江渡口),都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近三百万大军从上述渡口渡江作战,抗美援朝各种军需物资主要是通过这三条交通线前送朝鲜战场。长甸河口村庄虽小,却有鸭绿江铁路大桥、公路大桥和浮桥等通往朝鲜,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和三十多万志愿军将士就是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 东北军区鸭绿江长甸河口江防司令部。<br>为了确保鸭绿江渡口和交通线的安全,东北军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建安东、辑安、长甸河口和临江渡江司令部,借助原有鸭绿江公路大桥和铁路大桥,并搭建浮桥和木结构列柱桥等,调度指挥和安排志愿军部队及支前人员与军需物资顺利渡江。二是组建东北军区鸭绿江长甸河口江防司令部,调集陆军部队加强鸭绿江渡口和交通线的安全保卫,部署高射炮兵部队、空军部队、雷达兵部队、探照灯部队等防空保卫,动员铁道兵、工程兵、铁路职工和战勤民工等奋力搭建、抢修公路铁路和桥梁。三是筹集各种车辆、征集大批战勤民工等,抢运前送各种军需物资,抢修高炮阵地,抢建军用机场,为建设“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通过上河口铁路这个咽喉过轨的车皮达21723辆,占全部过轨车的11.8%,成为又一条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生命线。 毛主席和毛岸英。石少华摄<br>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明察秋毫,决胜千里。长甸河口这个鸭绿江畔小山村的重要地位,被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写进抗美援朝电报里,收录到《毛泽东军事文集》。这在长甸河口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也是长甸河口人民乃至辽宁人民的光荣。我们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世代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br>(作者是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一书作者、河口抗美援朝展览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