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在吃东西的问题上:</p><p class="ql-block">要根据自己的消化能力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p><p class="ql-block">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p><p class="ql-block">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p><p class="ql-block">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p><p class="ql-block">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p> <p class="ql-block"> 调柔身心 </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p><p class="ql-block">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p><p class="ql-block">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p><p class="ql-block">“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p><p class="ql-block">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p><p class="ql-block">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什么念头,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否则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