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开心聊聊

<b>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博物馆地下三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含11个展厅,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 。</b> <b> 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b> <b> 明远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b> <b> 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明远楼前的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b><br> <b> 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走完博物馆,也就走过了1300年科举泱泱历史。如鱼鳞一般的瓦片外墙,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设计感十足又不乏历史味道。</b> <b> 一路而下,到达主馆的路上有很多文字,这些字的内容是古时候四书五经,是古人要熟读并背诵的内容。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自下而上参观,拾级而上感受历史的变迁。</b> <b> 科第世家的牌坊,这个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这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b> <b> 殿试阶段由皇帝亲考。</b> <b>参加殿试的试卷,由皇帝亲审,排定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等。</b> <b>听郭德纲的相声,说过去土匪三不抢,其中就有赶考的书生不抢。看实物,果然有黄旗,上书“奉旨赶考”。</b> <b> 为了逆天改命,踏入仕途,改变命运。学子们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一路艰辛,如鱼越龙门。</b> <b>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10000余件文物展品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在科举博物馆里,当年的试题、答卷、考生的用品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不少珍品、孤品,当年殿试第一二三名的答卷。</b> <b>放榜之日,必将轰动全国。</b> <b> 江南贡院为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名人包括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林则徐、曾国藩等清代重臣也曾在江南贡院担任过主考官。</b> <b> 古人有云,人生三大喜事为: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b> <b>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有识之士开始并请愿,改革科举,开始洋务运动。</b> <b> 1900年,慈禧实行新政,废除八股。西学为主,选拔实用人才。</b> <b>阐述科举从诞生到鼎盛直至衰落、废止的历史进程。</b> <b>文化教育的兴衰关乎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全民教育将一直困扰着人们。</b> <b>文革后期的千万人大补习,也是为了个人前途求发展。</b> <b>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融入南京历史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