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苏联红军合唱团演唱《喀秋莎》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喀秋莎包含三层意思,最初是俄罗斯人对小女孩的一种称呼,和中国人对女孩称为丽丽,芳芳等差不多。喀秋莎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喀秋莎》这首诞生于二战时期的经典名歌;这第三层意思是指二战时期前苏联以“喀秋莎”命名的火箭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战时期前苏联可爱的红军女战士似乎都是可爱的“喀秋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少女喀秋莎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喀秋莎》的原唱者:鲁斯兰诺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丽基雅·鲁斯兰诺娃 (1900年~1973年),出生于萨拉托夫省 ,逝世于莫斯科,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民谣歌手,在30、40年代的苏联有着极高的人气,而她于1938年首唱了《喀秋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年轻时的鲁斯兰诺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年的鲁斯兰诺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热衷于《喀秋莎》的那一代人是我的兄辈,我见识了那狂热的尾声!一位网友说:“大学时我们用俄语演唱这首歌,沧桑浪漫,大气恢弘,让人震撼!”网友“湘西龙门人家”说:“这是非常流行的歌曲,现在我还能演唱。歌中表达的情感,我们这一代人还能真切的感悟神往。那是美好而单纯的爱,那是遥远而热烈的爱,只是越来越模糊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虽然挥之不去,但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啊!”</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网友就是我的哥哥辈,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我是能够理解的。他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也有中学生),现在基本上都退休了。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里,苏联歌曲风靡全中国,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更是一种时尚。而在现在的歌厅里,《喀秋莎》这首歌的点唱率、甚至是在舞台上的演出率都还是很高的!《喀秋莎》滋养了我们的哥哥姐姐,《喀秋莎》熏陶了我和我们的弟弟妹妹甚至下一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喀秋莎》的词作者依萨柯夫斯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喀秋莎》先要说说这首歌词。这歌的词作者是前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1900-1973),他出生于俄罗斯叶林斯克县的格劳托夫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患眼疾几乎失明,求学的道路十分艰辛。</p><p class="ql-block">他1914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出版有《沿着时代的阶梯》、《飞跃》、《稻草中的电线》、《外省》等。伊萨科夫斯基曾在自传中写道:“有一次,大概是一九三四年或一九三五年,我从银幕上听到根据我的作品(诗歌)谱出来的曲子,我很惊讶,这就是《沿着村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比雅特尼茨基合唱团的领导者卡吉民和扎哈罗夫在一册什么文学读本里碰见了《沿着村庄》这首诗。扎哈罗夫谱出曲来,合唱团就唱起来了,从此这个曲子也就流行起来了······ ,别的作曲家如波克拉斯、勃兰切尔等人也开始根据我的作品谱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我出版了几本诗集,写了大量的歌词。为了我的文艺工作,政府给了我两枚劳动红旗奖章。”1943年伊萨科夫斯基因他的《谁知道他》、《喀秋莎》、《退伍回家》、《送》及其他优秀歌词,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蓝曼翻译的《伊萨柯夫斯基诗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伊萨柯夫斯基的美丽的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伊萨柯夫斯基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的伊萨柯夫斯基墓及其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喀秋莎》的曲作者:勃兰切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特维·勃兰切尔(1903-1990),又译布朗介尔,前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功勋艺术家,1903年2月10日出生于车尔尼戈夫省波切普城。他先是在莫斯科爱乐学校学习音乐,后来跟科纽斯教授学习音乐理论。1938年他谱写了号称为“俄罗斯第二国歌”的《喀秋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喀秋莎》这首歌产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1938年,一问世就在红军指战员中广泛流传。曲作者勃兰切尔是40年代苏联有影响的作曲家。这首歌充满激情,歌唱保卫祖国的红军战士,表达姑娘们对战士纯真的爱情。歌曲的旋律结构简洁而工整,充满内在的动力和青春的激情。该歌曲的音乐动机曾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反法西斯战士发展成为《风在呼啸》的战歌。意大利作曲家玛里渥·查弗莱德在他的《第四交响乐》“终曲”中也引用了《喀秋莎》中的旋律片断。在苏俄,流行音乐家们将它改为摇滚乐与爵士乐,使它在和平年代发挥更多的愉悦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寒柏译配的《喀秋莎》中文歌词(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唱的)其中第一段读友们肯定记得:</p><p class="ql-block">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p><p class="ql-block">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p><p class="ql-block">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p><p class="ql-block">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p><p class="ql-block"> 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11月出版的《伊萨科夫斯基诗选》里,黄药眠大师是这样翻译的:</p><p class="ql-block"> 苹果花和梨花在开,</p><p class="ql-block"> 雾游泳在小河的上头,</p><p class="ql-block"> 喀秋莎向河边走来,</p><p class="ql-block"> ——那河岸很高又很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喀秋莎》这首歌曲深入人心,战士们就把当时新发明又最具威力的火箭炮取名喀秋莎。有趣的是,1944年诗人根据这首歌的影响和这种火箭炮的贡献,就又创作了《‘喀秋莎’颂》并题献给阿·依·纳斯铁连柯将军的近卫军战士们。作曲家扎哈罗夫为《‘喀秋莎’颂》谱了曲。歌颂大炮和战士们的《‘喀秋莎’颂》中有两段这样的歌词:</p><p class="ql-block">在海上,在陆上——</p><p class="ql-block">在前线的路上,</p><p class="ql-block">俄罗斯的‘喀秋莎’在走,</p><p class="ql-block">踏着战斗的步伐在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美人‘喀秋莎’,</p><p class="ql-block">所有的炮弹都十分精确,</p><p class="ql-block">她打德国人象敲打冰下的鱼——</p><p class="ql-block">谈起‘喀秋莎’,人们都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诞生于二战时期的BM—13型火箭炮,亦即“喀秋莎”火箭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喀秋莎颂》又名《喀秋莎火箭炮之歌》,此为现代演唱《喀秋莎火箭炮之歌》的视频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背景音乐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的大合唱《喀秋莎》,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