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政书之祖。刘知几《史通·断限》曰:“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也是孔子教授弟子的教材,是孔子思想来源之一,对研究孔子思想的形成以及解读《论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br>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述什么呢?当然是述先王之政,再就是述“六经”。《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盛赞尧、舜、禹。“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中“荡荡”一词就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孔子用顶级语言赞美尧、舜、禹,原因是什么呢?读了《尚书》,或许能找到答案。 第一个原因是尧、舜采取了最理想的政权交接方式——禅让,未流一滴血。孔子反对政权交接中的暴力行为,极力推崇禅让制度。他盛赞泰伯“至德”“三以天下让”,盛赞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当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历史上那些充满血雨腥风的权力更替令人不寒而栗,孔子提倡一种最为文明的权力交接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政治,什么是坏的政治。当然,这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禅让”制是孔子一心向往的理想制度,是孔子基于现实的残酷性而幻发出的美好愿望。孔子甚至这样表达对这个愿望的期盼:“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就是后来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愿望。<br> 第二个原因是尧、舜实行举贤授能的用人制度。《尚书》记载:“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谁贤能,谁即位。有人提议尧的儿子丹朱接班,被尧否定了。因为丹朱言不忠信,又好争讼。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确定舜为接班人。这是四岳集体讨论的结果,折射出早期氏族民主制度的影子。尧帝死时,普天同悲,“百姓如丧考妣”,这说明尧深得民心。举贤授能取得了好的结果,“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尚书》记录了这一文明制度,成为孔子念念不忘的梦想。尽管后来有《竹书纪年》《韩非子》等另类记载,却始终无法撼动《尚书》作为学术正脉的地位。今天来看,尧、舜、禹禅让传说是原始氏族民主选举制向王权世袭过渡阶段的产物,不能美化它,但也不能否定它。<br> 第三个原因是尧、舜、禹“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治国思想深深影响了孔子。《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治国理念源自《尚书》。《尚书》记载:“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并“念兹在兹”,提出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惟德动天”“满招损,谦受益”等系列德政主张。《尚书》记载,苗氏不服,舜帝便“诞敷文德”,使苗氏最终归顺。这便是《论语·季氏》中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渊薮。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又云:“畏天命”。那么,“天命”指什么?古今注释众说纷纭,然少有结合《尚书》中“天命”加以解说的。《尚书》中“天命有德”,还有“恪谨天命”。二者虽有区别,但又有关联。《尚书》是“天命”一词的原始出处,后人要想讲清孔子所说的“天命”,需首先搞清《尚书》中“天命”的含义。<br> 商人用“帝命”,周人用“天命”,二者含义相同。《尚书》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商革了夏的命,周又革了商的命。改朝换代的规律是什么?“革命”的合法性又是什么?《尚书》明确提出“天命有德”,统治者要“恪谨天命”,否则就会丢掉政权。《尚书》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就明确了政权的更迭是基于统治者是否有德,而《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把“德”与“养民”联系在一起,更加明确了改朝换代的规律在于养民还是害民,——这就是“天命”。《尚书》提出“钦崇大道,永保天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读《尚书》可知古人早已掌握了天机,“天命”一词不再具有神秘色彩。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五十岁的他懂得了治国的根本道理是以德配天,为政以德。同时他也由衷产生了“畏天命”之心,执政者当慎之又慎。这一思想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孔子是在研究和传授“六经”过程中逐步明白这一道理的。杨朝明先生在《论语诠解》中指出:“孔子的言论应该与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武王、周公言论属于相同的‘话语体系’,那么将人们理解有争议的孔子‘语录’与周初思想家结合对比研究,应该是一条十分合理的途径。” 孔子“述而不作”并非简单机械地重复经典中的话语,而是有新的表述。但新的表述引起了后人误解,最大的误解当属《论语·阳货》中的一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千百年来,这几乎成了孔子一大罪状,说孔子蔑视女子和百姓,就连朱熹也不得不把“女子”解释为“妾”,把“小人”解释为“家仆”,似乎这样就可以替圣人圆融了。鲁迅先生误解得更深,他在《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说:“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当下出版的《论语》注解读物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仍然有人把这看成孔子一大污点。这实在冤枉了孔子。要想弄清孔子的原意,需要读一读《尚书》。<br>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而其源头在《尚书》。《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对于“荼毒”“涂炭”百姓的夏桀,《尚书》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强烈呐喊。这是形成养民思想的基础。《尚书》提出:“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就是平民百姓;保,就是养。统治者认识到养民不容易,《尚书》说“在知人,在安民。”《尚书》明确提出:“政在养民”。《尚书》提出养民须“先知稼穑之艰难”,若不知稼穑艰难,就会出现“小人怨汝詈汝”的情况。《尚书》又提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此警示统治者,要慎重对待民众,切勿享乐逸豫。对于妇女,《尚书》提出“至于属妇,合由以容”,重在教化。《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关于养民、敬民的思想显然源于《尚书》。由此推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站在养民不易的角度提出的,是向统治者发出的忠告:要善于养民,要敬民,善待女子。这哪里有蔑视女子和民众的意思呢?<br> 关于孔子的女性观,《论语》中还有一章也成为一部分人诟病孔子的口实。《论语·泰伯》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予有乱臣十人”出自《尚书》。“乱”,即“治”,“乱臣”就是“治臣”,治世能臣。“十人”一般认为指文母、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孔子临时加入的一句话,强调十位臣子中包含了武王的母亲太姒,而子称母为臣不合宜,应是九位臣子。孔子重礼,认为子称母为臣不合礼,所以要纠正过来。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妇人”指武王妻邑姜。那么,君主如何称呼自己的妻子呢?《论语·季氏》专有一章讲到这个内容:“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这应是当时通行的称谓,属于“礼”的范畴。大概孔子不赞成武王称妻为“臣”,故有此语。由此推知,孔子的“述而不作”并非机械地复述经典,而是有所匡正。至于儒家的女性观,《周易·家人卦》说得很清楚:“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正矣。”《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话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昏义》又记载:“(夫妇)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昏礼者,礼之本也。”把敬妻、夫妇平等提到如此高度来论述,怎能说孔子轻视女性呢? 《论语》中九处写到“母”,三处写到“妻”,都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批评宰予:“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固然出于对礼的维护,同时也有对妇女的尊重。<br> 孔子匡正《尚书》中不合礼的内容,是孔子传授《尚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武成》是《尚书》中的篇名,里面写到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孟子对此表示怀疑。孟子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难能可贵!这种精神,在孔子那里早已具备。<br> 当然,孔子对《尚书》主要是继承和弘扬。《论语》中很多内容来自《尚书》,除了前边提到的“德政”“养民”思想外,再比如孔子厌恶“巧言令色”之人。《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再比如《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微子》也有“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两章都说明孔子反对求全责备。《尚书》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中还有:“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这就是孔子反对求全责备思想的来源。令人感动的是,《尚书》提出“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尚书》提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不仅不求全责备,反求诸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宽广博大的胸襟。<br>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显然是从《尚书·洪范》中“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发展而来的。我有一个学生,暑假过后对我说,她改名字了,改成“九思”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暑假里读了《论语》,受到启发,感觉孔子说的“九思”启迪智慧,就以此来勉励自己。我很高兴,肯定了她的做法,还告诉她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名字就取自《论语》。<br> 类似以上内容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要之,读《论语》须追根溯源,遍览群经,不仅参考《尚书》,还要参考《诗经》《周易》《礼记》《左传》等中华元典,将《论语》置于宏大语境之下,精细梳理孔子思想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这就是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思想。经学家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叙》中说:“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强调的是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今天,我们读《论语》,应提倡科学的治学方法,既提高他人,也提高自己。<div><br></div><div> 2022年12月25日于六心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