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淮生像</p> <p class="ql-block">读红偶札(卅五)一高淮生与《红楼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淮生《周汝昌红学论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部知人论学的书稿,是学人研究之通论红学专著</p><p class="ql-block">周汝昌气质人格精神窥其为学之迹及形成“周氏红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淮生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现代学案》栏目主持人。已经出版红学著作多部,《红楼梦新论稿》《红学学案》《红楼梦丛论新稿》《红学丛稿新编》,以《红学学案》一书为代表作,其红学界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 《周汝昌红学论稿》(下简称《论稿》)是一部知人论学的书稿,是一部学人研究之通论稿。这部《论稿》写得很辛苦,非构思之困苦,乃登峰之竭力者也。其书目有序、第一章 知人论学:情性气质与为学格调;一、落落寡合的个性与孤独无助的心境;二、“光荣的孤立”与“占有真理”;三、孤独感的另一种衍射:对“红研所”“红界”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与嘲讽。第二章 《红楼梦新证》:说不完的话题。一、《红楼梦新证》的几个版本;二、《红楼梦新证》的写作缘起;三、《红楼梦新证》的揄扬贬抑。第三章 “红学四学”:红学何为?一、什么是红学?何谓红“四学”?第四章 中华文化之学与新国学,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红学是新国学。第五章一、周汝昌与周氏红学的影响…周汝昌与周氏红学是红学史绕不过的话题,二、周汝昌与周氏红学颇具有国际影响力、附录一: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一专题座谈会”综述引言、会议情况简介,二、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三、座谈会侧记,四、几点启示,附录二:非求独异时还异,难与群同何必同、悼念周汝昌先生,后记。共26万字。</p><p class="ql-block"> 《论稿》共五章乃基于知人论学之整体考量,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撮要举凡,存其大体,试图兼顾周汝昌其人之个性气质和人格精神以窥其为学之迹以及“周氏红学”之真貌。周汝昌其人与“周氏红学”已然成为现代红学不可绕过之话题。周汝昌之为人与为学形象已然被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其正面描绘的形象与反面描绘的形象相差何止道里计?是故,欲窥其“真貌”则非仔细端详不可。“正”耶?"邪”耶?"褒”耶?"贬”耶?对于业已归于大化者而言,无乃世间之虚话耶?然此世间之虚话,毕竟留下了演义之迹,姑可循迹而索貌。作者以“学案”范式:既应考察所立案者的'兼美’:1.考据、义理、辞章之兼美;2.人与书之兼美或合一。这是学案所确立的一种学术史理想,又是评价学案人物的一种标杆或学术境界。斯人与斯学之真切面貌若能经受“兼美”考量,则“虚话”不“虚”,“美谈”无疑。</p><p class="ql-block"> “周氏红学”的价值和影响呢?作者以四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一则新观点,二则新材料,三则新方法,四则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新证》:这是一部滋养了几代学人而一直受到商榷、批评或批判之现代红学巨著,围绕这部红学巨著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红楼梦新证》自1953年9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第1版以来,数次修订,规模剧增,堪称鸿著。中华书局2016年1月第1版“出版说明”如是说:《红楼梦新证》于一九五三年由棠樸出版社出版,共计三十九万字。一九七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增加了第八章“文物杂考”,同时删去出版第七章“新索隐”,字数达八十万字。此版于一九八五年修订重印。一九九八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作者对《红楼梦新证》作了进一步修订,并重新写作了第一章“引论”。此次再版以一九七六年人民文学增订版、一九九八年华艺版为基础重予校订,遵照作者生前意见,恢复了“写在卷头”及一九五三年版第七章“新索隐”(这部分内容后来作了修订,收入二〇〇四年海燕出版社出版的《石头记会真》第十卷,本书使用了修订后的版本)。自一九七六年再版后,《红楼梦新证》已经是增订本,此次再版仍称“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周汝昌坚持认为:“《红楼梦新证》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承接胡氏《考证》的著作。它是正式建立'曹学即红学”的这门学术的专著。包括了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四大分支,相互依伏钩互称一种新整体研究方法,而非支离破碎的'多立名色’。《新证》的可存,是因为它以考证为手段,却以思想研究批评为目的,这方是一部书的'灵魂’这就是我对高鹗伪续篡改、冒充'全本’的思想本质的批揭,指出它是与雪芹的精神意旨处于针锋相对的地位,是一个有政治背景的文化阴谋。"可见,周汝昌是以乾嘉学派入,而以义理之学出,《红楼梦新证》初版标举的“新索隐”,此后大谈“中华文化之学”"新国学”另辟蹊径。《新证》是激烈批判程高伪本的忠实斗士,它能于五十年后之今日又以新版形式问世,表明了它的学术大方向是经受了考验而可以站立于百家争鸣之中仍有其凛凛之生气,并将继续接受考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学问和世态。周汝昌是“书呆子气”,愈到晚年则愈加凸显他对于“世态”的明察,他“世故”的一面也愈加鲜明了。“红学四学”: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四大分支”之“学”不再仅经历了草创到成型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不断被批判的过程,自然也经历了不断被阐扬的过程。可以认为,周汝昌是对红学学科建设贡献最大的的一位红学学人,他是从学科建构的层面或意义上构思红学之“四大分支”说,这一层意义逐渐被更多的学人所理解。"什么是红学?”的论争若不自觉地顾及红学学科建设这一层树义,这种争议并无多大的价值。如果认同却以"红学现在仍是摸索、开拓、成型阶段”这一看法,那么,从学科建构的层次面或意义上开展“何为红学?红学何为?”的论争是值得提倡的,这种论争的价值怎么评估都是值得的。当然,阐发的科学思想的高远之见,学术界似乎尚缺乏这种气量与风度。学术不同,卒成至友,博学知服,后人的无此懿德也。的确,学术界似乎尚缺乏这种气量与风度。我谨记这几句话,为的是鞭策自己不忘涤除逞强好胜之风。"“虚己服善”这四个字成为去书张由,批周者指责周汝昌的口实,他们往往从周氏“四学”窥到的是“妄自尊大往往溢出学科之争,“博学知服”的气量与风度则如风而逝者”的“自足之念”“标榜之私"。于是,"何为红学?红学何为?”的论争。中华文化之学与新国学:周汝昌提出“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的“初心”是在救活红学,这一用心乃隐含于命题之中,一些红学中人并没有看出来罢了;当然,周汝昌提出“红学四学”之说亦有救活红学之用心,这一用心同样没有被看出来罢了。批周者往往从周汝昌的“自我树立”方面认知和评价周汝昌的“红学观”,而不能从“救活红学”这一层认知和评价周汝昌的“红学观”。于是,这样的批评或批判不仅不能说服周汝昌,同时也没有把“何为红学?”“红学何为?”很有说服力地讲明白,即《红楼梦》研究为什么称为“学”?“红学”的持久生命力何在?是故,周氏“中华文化之学”甚或“新国学”的标榜在常人眼中不过是“标新立异”而已。甚或认为周汝昌意欲以此类“标榜”而“虎踞”红界、“龙盘”红史,这一层接受视野之立意并不难理解。当然,尚有另一层接受视野则认为这种“标新立异”实乃为红学之持久生存开掘出“活水源头”罢了,即“使红学活下去”而已。</p><p class="ql-block"> 周汝昌与周氏红学的影响:胡文辉撰《现代学林点将录》一书是一部现代学术史著述,所选百年学术史自章太炎以来 109 位学人,另配上域外汉享大学家 19 位,共计 128 位学人。其中有红学经历者包括红学名家者不过10余位而已,诸如胡适、王国维、顾颉刚、余英时、方豪、启功、徐复观、周策纵、萨孟武、唐德刚、周汝昌、王利器等,这10余位中不仅以红学为主兼及其它学科。而要志业且将一生的主要精力投入红学者为数寥寥。周汝昌列入 109 位学人行列之中,被作者以“地损星一枝花蔡庆”称焉。至于社会影响颇大的俞平伯、冯其庸、李希凡等,却并未入列《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说:“自面胡适而后,考证派即独领风骚,虽经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而风气评价,同时始终不衰。受胡氏影响,前有俞平伯,后有周汝昌,为学界两大'红人’;周的文史涵养不及俞,然于红学则专深过之,且更能代表此学问的主流。以红学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声势,水涨船高,周亦宜有一席地也。……周氏博览勤搜,不数年间即完成《红楼梦新证》(原题《证石头记》),至1953年刊行,后来增订为两大册,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也是红学史上最重要的专著。" 周汝昌与周氏红学是百年红学史绕不过的话题,并且,周汝昌与红学,“周氏红学”已然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p><p class="ql-block"> 周汝昌与“周氏红学”,如果认同“红学五代人”之说(按:《学科重建与学术转型时代的“建档归宗”之作--高淮生教授〈红学学案〉读后感》一文中提出一百年来“红学五代人”之说,周汝昌乃第二代学人之典范),作为前辈学人的周汝昌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从周汝昌与“周氏红学”至今尚存的国内外影响上也可以得出“周汝昌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如果“周氏红学”研究的“个人崇拜”也做起了“火上加油”的事情,周汝昌以及他的学术一定会走样的,这其实对周汝昌很不公平。钱锺书早有感言:"大师无意开派,而自成派,弟子本意尊师,而反害师……是故弟子之青出者背其师,而弟子之墨守者累其师。常言弟子于师'崇拜倾倒’,窃意可作'拜倒于’与'拜之倒’两解。弟子倒伏礼拜,一解也;礼拜而致宗师倒仆,二解也。古籍每载庙中鬼神功行浅薄,不足当大福德人顶礼膜拜,则土木偶像避位傍立,或倾覆破碎。。 但凡“个人崇拜”者,又如钱锺书所揭示:"盖夸者必诳,所以自伐也;谄者亦必诳,所以阿人也;夸者亦必谄,己所欲而以施诸人也。争名于朝、充隐于市者,铸鼎难穷其类,画图莫尽其变,然伎俩不外乎是。周汝昌以及他的学术之所以一定会走样,是因为“夸者必诳”而“自伐”,忒卖力气地“捧周”者是也;“谄者亦必诳”而“阿人”,忒卖力气地“批周”者是也。</p><p class="ql-block"> 高淮生的《论稿》写作缘起于 2016年7月29 日下午作者登门拜访刘梦溪先生时的交谈,这次拜访是事先与乔福锦兄约定的,在交谈中谈及 2018 年纪念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之事。刘梦溪先生说:既然是纪念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你们就要拿出成果来!福锦牵头主编《周汝昌全集》,淮生通论写得好,可以写一本小册子《周汝昌论》,十几万字即可。有了这些成果,效果才会更好。当时刘梦溪先生希望作者撰写的《周汝昌论》并不仅限于周先生的红学业绩,包括周汝昌的诗词、书法等方面,笔者听罢,虽然觉得这建议很好,却并不敢即刻承应下来。因为,笔者所撰著的《港台及海外红学学案》书稿尚待完稿,且尚有一些学术活动需要策划组织,担心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畏难情绪油然而生。不过,写一本《周汝昌论》的想法倒是此前已经想过的,当然不是现在就写,打算把多卷本《红学学案》书稿最终完成之后再来构思,笔者深知完成一部《周汝昌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此后,在师友的鼓励下,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先写《论稿》。</p><p class="ql-block"> 作者研讨了红学学术史的回顾和建红楼文献整理及文献学建构、红学学科反思与建构三个方面的议题。探讨了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作者的红学侧重于红学学术史方面,即学案红学史的初创与完善,为百年红学做“建档归宗”的工程。意想不到的,在这一学术工作的进展过程中竟分流出红学通论专题,即《论稿》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学丛稿新编》高淮生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新论稿》高淮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红学学案》高淮生著新华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丛论新稿》高淮生中矿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港台海外红学学案》高淮生著2019年12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周汝昌红学论稿》高淮生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