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处南村城址。城池始筑于战国,春秋战国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从公元140年西河郡内迁离石起,晋代建为左国城,南匈奴的首脑机关——南单于庭入驻于此。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做大单于,自称汉王,公元308年称汉帝,建立汉国(史称“前赵”)。公元309年迁都平阳(今临汾西南附近)。这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塞,距今彰显了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座匈奴故都。城池座落于四周陡峭的黄上原上,古城形制特殊,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城墙外西南有北川河及其支流,城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北开阔而低平。战国为皋狼城,呈梯形状,周有城墙,城门不明。汉皋狼县城和晋左国城,分为内、外、东三城。内城沿用皋狼城,呈长方形,设有内外城池。外城则随地形变化而环抱内城,城坚地险,堪称离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笔丰厚遗产。左国城是匈奴人修筑的最早的简陋城堡和都城,也是刘渊建立的五湖十六国的第一国,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诞生地,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之历史长河中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左国城的历史地位异彩夺目、文化底蕴悠久灿烂、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建国史以及考古和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左国城</b></p><p class="ql-block"> 左国城遗址,坐落于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北部,可以说南村北半部分都在左国城内,城西与城南濒临北川河,是吕梁境内较大的一条河流,也是方山和离石两县区的母亲河,该河发源于方山开府乡赤坚岭,贯穿于吕梁北部地区,河长104.5km,流经方山、离石和柳林三县区,最后在石西乡“两河口”注入黄河。北川河在此处向东绕了个弯后向南流去。城之北峪口河从东向西流入北川河,造就了东部城外为大山,紧邻北川河西部也为高山,而左国城恰好夹在两边大山中间,扼守着北部通向离石的要道,成为战略要地。北方少数民族进犯中原这里是一个重要会合点。古城坦南、北、西环岗而筑,东城坦沿山脊线而建,周围城池均为内外两层,外城则随地形变化环抱内城。左国城居高临下,可谓城坚地险,从军事地理和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称离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 据《永宁州志》记载:左国城,今不可考,《晋书·刘元海载纪》云,今离石左国城,即单于所徙庭也,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有聚五万,都于离石,寻透左国城,时晋永典元年也。《方与纪要),在州治东北二十里;据《吕梁地区志》记载:左国城,魏晋匈奴左都所居,故名。今方山县南村堡仍有遗址可辨,经考证即为该城;据《方山县志》记载:南村古城遗址,位于县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筑于战国,此后扩建,汉代为县治,晋代为左国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古城座落在四周陡峭的黄上原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为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御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在城墙外的西南边有北川河及其支流,远跳城周的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之北,地势开阔而低平。古城最外围周长为9932米古城遗址保存尚好,战国的皋狼城遗址位于中部,汉代的皋狼县和晋代的左国城是在战国邑的基础上扩建的内外套城与东城;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该城为春秋皋狼邑、汉代皋狼县匈奴南单于庭,以及刘渊所建前汉国都左国城遗址。据有关资料表明,该遗址至今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戊戌之年,仲夏时节。相伴好友,驱车走近方山县南村,站在制高点,远眺左国城,当年的古城、古墙、古道依稀可辨,这里已成为少数民族领袖刘渊当年入主中原后兴建的第一个都城的历史见证。走进左国城,但见内城西北残存部分已成残垣断壁,但东南夯土墙基保存基本完好。据说,在城内和夯土层中,考古出土了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铜器皿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左国城是春秋战国时所筑。其珍贵的历史遗产能保留至今,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96<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1月12日,左国城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2006年5月25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国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span>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品读左国城</b></p><p class="ql-block"> 漫步左国城遗址,你会发现,城池座落于四周陡峭的黄上原上,古城形制特殊,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城墙外西南有北川河及其支流,城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北开阔而低平。战国为皋狼城,呈梯形状,周有城墙,城门不明。汉皋狼县城和晋左国城,分为内、外、东三城。内城沿用皋狼城,呈长方形,设有内外城池。外城则随地形变化而环抱内城,城坚地险,堪称离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 综观左国城,整体建筑为分内城、西城、东城三个部分,呈现了城套城、城包城,内外结合,互为照应的军事城防。最外围周长9932米,总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战国的皋狼城遗址:据《方山县志》记载,城池平面呈梯形,墙体高出地面6米,用平夯法夯土筑城夯层分明、结实,厚9-11厘米,夯土墙下迭压着仰韶、龙山文化层。西城墙长127米,宽13.7米,顶部宽6米,残高7.2米;北城墙长约504米:东城墙长约127米;南城墙长约600米。城门情况不明。近年因新修公路,在城西部穿过南北城墙,城东部被南北向土路截断,城址内采集到仰韶文化的红陶双耳平地瓶、杯、石铲;龙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战国时期的铜镞、陶鬲、瓮、罐等陶片和简瓦、板瓦。汉代的皋狼县城和晋代的左国城:城池为内外套城,内城继续沿用战国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形。墙体亦为平夯法夯土筑成,夯层薄厚不等,尤其是外城北墙下部夯层薄而坚实,夯层4-7厘米不等,一般为10-12厘米。墙体上部有增修加高痕迹,最厚的夯层达16厘米。外城西部受地势局限,扩展规模不大,城北部是主要开拓区。西城墙长206米,北城墙长约594米,东城墙长570米,城外紧邻深约40余米的断崖。在南段保留修城加高痕迹,南城墙长约720米,加筑一个马面。墙角呈园弧转角。在东城墙距东南墙角170米外现存一豁口,为城的东门,外窄内宽。门南墙残长6:5米,残高0.84米;门北墙残长1.2米,残高0.20米。东城:当年,为加强防守,在套城基础上,扩充城的东部。从城墙北,村中土路之东,距外城北墙29米处又增修T条北城墙圈,长约622米。在墙体上加筑2个马面,在东城墙外420米处,沿断崖自然地势的起伏亦加修两道平形的夯墙,里边的长为180米,与北边高起的丘陵相连,墙外为峡谷,峡谷对面是外边城墙,长800米,宽3.5米,残高5米。并在此墙偏北处的外侧修筑3条弧形遮档,其中北边2条遮档之东,紧邻峭壁,最南边的遮梢之东为缓坡,里边筑东墙,目的在于加强对来自缓坡之敌的防御,现村中南北向的土路有可能为城的主要街道,其豁口有可能是当时的城门,以北城门为中心,将城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城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战国、西汉、东汉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采集的遗物除上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战国的陶片口沿瓦砾外,还有汉代陶壶、罐、盆等。汉代的筒瓦、板瓦外表饰绳纹、布纹里,瓦砾种类较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此组图片,由牛亚平摄)</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聆听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在离石、方山、柳林、中阳一带,自古以来,民间就一直流传着很多刘渊的传奇故事。如今,在吕梁还遗存有当时胡兵征战的许多遗迹。左国城城墙犹存,基本完好。据光绪《永宁州志》述刘王晖山,上有“饮马池”,曾是刘渊牧马场,“今渊祠尚存”。在离石小东川、刘王郓(郓字应为“山”、“军”两字合起来,古字)山、四十里跑马坪练兵、驯马、战斗等遗址。吴城镇上四皓村有刘渊行宫。卢城(今离石上楼桥村)为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攻刘曜的城垒。马头山有刘琨庙,玉林山有石勒墓。直到1000多年后,这一带30多村还组织庙会,祭祀“石勒爷”。吕梁山东部的汾阳、孝义一带,则是对“离石胡”严加防堵。汾阳一带有六壁城,《水经注》云“南魏朝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汾州府志》述,府北十五里有八门城,“刘渊遣将乔嵩攻西河,因筑此城,城有八门”俗名罗城。有板桥城,《郡国志》记“刘渊击刘琨于此。”孝义有偏城村,据《孝义县志》载,十六国时后赵离石侯以防西北诸胡筑城于此。由此可见“离石胡”威风当时,史籍不虚。就左国城而言,留传有刘渊起兵反晋、伯益看准皋狼地、左国城来了一位女诗人、皋狼县来了新驻军、羌渠兵败左国城、王家洼传说等诸多传说故事,听之传神入迷,品之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刘渊起兵反晋。刘渊(252年/253年-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左贤王刘豹之子,呼延氏所生。汉高祖刘邦将一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其相约为兄弟,以是,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304年,刘渊建立了汉赵国,史书上也称前赵,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内地建立的第一个政权,虽仅存在26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刘渊起兵反晋,正是发生在方山县南村的一段历史久远的故事。话说,公元二世纪,南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反叛者与乌恒、鲜卑勾结,大肆侵扰边郡,官府纷纷内迁,于是南匈奴王庭就迁到了皋狼县(今方山县南村),时称西河郡皋狼县,匈奴人称之左国城。当时,匈奴各部从边塞向内地推进了许多,由是与汉人融合杂居。</p><p class="ql-block"> 传说,刘渊的母亲呼延氏,曾到龙门祈子。突现一条大鱼,头长两角,跳到祭祀桌前,摇头摆尾,很久才离去。在场巫师道:好吉兆。当晚,呼延氏夜梦那条鱼变成人,左手托着半个鸡蛋大小、流光溢彩的东西,交到她手里,冰说一定会生贵子的。后来,呼延氏生下了刘渊,出生时,发现儿子左手上隐约有“渊”字纹路,故以“渊”为名。也许这是人们杜撰,但也足见刘渊超人之处。</p><p class="ql-block"> 刘渊自幼精通汉学,文武双全,身材魁梧,英俊潇洒,是个既懂事又孝顺,且受人爱戴的孩子。刘渊曾对同学说:“我每次看人物传记时,禁不住要鄙弃萧何、陆贾之缺乏武功,周勃、灌婴之缺少文才。道是要人发扬光大的,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萧何、陆贾遇上了汉高祖,却不能建立封侯功业,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却不能开创教化大业,令人遗憾啊!”可见刘渊从小就怀揣远大抱负。</p><p class="ql-block"> 刘渊长大后,身材魁梧,须发茂盛。特别之处是,心口有三根三尺六寸长的红毛。相人惊异道:“此人体形、相貌非常,非凡人也。”</p><p class="ql-block"> 公元264年,晋武帝召见了刘渊,十分赏识道:“刘渊的容颜、仪表,即使是春秋的由余、汉代的金日磾也不能高过。”王济回道:“刘渊外在的容颜、仪表,确如陛下所言。其文武才干远超由余、金日磾。”尽管有王济等人向晋武帝举荐,但因有孔恂等人向武帝进谗言,只能怀才不遇。公元279年,父亲刘豹病故,西晋朝廷任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公元300年,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后,举荐刘渊担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p><p class="ql-block"> 时逢西晋“八王之乱”,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匈奴族对局势蠢蠢欲动。堂祖父原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与族人秘议道:“以往,先人与汉朝约为兄弟,忧和喜共享。自汉灭以来,魏、晋继而兴起,我们单于仅有空虚名号,不再拥有一尺土地之基业,从王侯几乎降到平民。如今,司马氏亲骨肉间相互残杀,天下一片动荡,这正是我们建立国家、复兴祖业的好时机。再说,左贤王刘渊的姿貌、风仪和才能超人绝世,上天倘若不是要光大单于,不就虚生这伟人了吗?”后来,刘渊以为司马颖征发兵士之名义,回到了左国城。刘宣等人为刘渊上大单于之称号,并定都左国城。随之,前来投奔、归附的人达数万。在刘宣等人极力劝诫、鼓励下,激发了刘渊建国立业之雄心。刘渊道:“应该做高山峻岭,怎能甘心做低矮的小山丘呢!”“天下的帝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大禹出自冬戎,周文王出生在西夷,谁该做帝王,只是按德行的高低授予。”永兴元年(304年),刘渊以“兄亡弟绍”为名建立汉国,设置文武百官,追尊后主刘禅。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年号永凤,迁都平阳。从此,十六国时期诞生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刘渊称帝后,发兵攻占了上党、太原、河东和平原等数郡县,并得到了一些士族大家的帮助,势力也越来越大。这时,刘渊的谋臣提出一统天下之策略。期间,刘渊派遣刘曜、乔晞、刘钦、刘景、刘聪、王弥、石勒等攻城略地。按计行事,攻占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平阳(今山西临汾),唯独没有攻下洛阳,这也使得刘渊声名远播,赢得了更多人的归附。河瑞二年(310年),刘渊去世,在位6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p><p class="ql-block"> 刘渊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方山南村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随着政权建立,进一步把中原推向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为各民族之间深层次的融合,准备了必要条件。历代评价刘渊,虽出身于匈奴世家,却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汉人,从而在与西晋王朝对抗中,不仅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也赢得了一些汉人的拥护。借西晋政权日益腐朽,各处流民相继举兵反晋的机会,一举在中原创立了少数民族政权,表现了杰出的战略眼光。因此,刘渊深受后人尊重,被尊称为匈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拷问,刘渊既为匈奴人,为何灭西晋后不恢复匈奴帝国,却以汉朝继承者自居?刘渊既为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人,那又为何在左国城起事定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宝泉寺左国城瞭望台远眺左国城)</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感悟左国城</b></p><p class="ql-block"> 站在方山的北川河畔制高点,亦或登山宝泉寺的左国城瞭望台,或远眺或俯视匈奴故都左国城遗址,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悠悠2500余年,当年的古城、古墙、古道依稀可辨,尽管这里残垣断壁,芳草萋萋,但历史的印迹依然,这里留存了少数民族领袖刘渊当年入主中原后兴建的第一个都城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一座匈奴故都,演绎了大汉与匈奴民族融合的千年史话;一位匈奴皇帝,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内迁少数民族政权诞生的久远历史;一群匈奴民族,书写了游牧文化与汉文化包容共享的灿烂文化。故都、皇帝、匈奴和汉人在此美丽邂逅,为古皋狼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戴上了一个诱人的光环。从此,左国城名扬吕梁,蜚声三晋乃至全国。</p><p class="ql-block"> 此时,萦绕于脑海的是这样几个词语:何谓匈奴,何谓左国,何谓单于。只有了解了这些词语词义,也才能更好地解读与感悟左国城。</p><p class="ql-block"> <b>匈奴者,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也。</b>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在汉武帝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在汉武帝晚年,匈奴击败汉军,重新掌控漠北。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发生蝗灾,北匈奴开始“大乱” 。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内附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p><p class="ql-block"> <b>左国者,《左传》《国语》《国策》之并称也。</b>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春秋》之前,《左》《国》(《国语》、《国策》)三家而已。”按胡氏以《国策》归于《春秋》之前,误。清王晫《今世说·文学》“徐武令喜著书”原注:“徐名汾......九岁通《鲁论》《易》象,十三熟六经、《左》《国》。”据《姓考》《吕览》记载:古有左国,其后以国为氏。左彻,为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铸造三鼎的大臣,是左国的嫡裔,左姓之人皆奉左彻为得姓始祖。也就是说,关于左氏(左国)最早的历史(传说),至少可以追溯到4733年之前(或更早)的左国——黄帝时期左彻之前的远古时代。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所编的《左姓渊源》记载:古左国在今吕梁方山一带。据网络查询可知,左国,在今方山县的南村。历史上的左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加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曾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汉朝(西汉、东汉,前202—220年)为皋狼县。从公元140年西河郡内迁离石起,建左国城(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大臣“左彻生活时代”及更早的“左国”时代,左国城至少有2800多年),南匈奴的首脑机关——南单于庭就入驻这里。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之核心基地,先后辉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强大的“离石胡”人......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匈奴人刘渊建匈奴汉国都城,今仅存遗址。(十六国时期所建的左国城,与传说中黄帝时期大臣“左彻生活时代”及更早的“左国”时代,左国城至少是3000多年)。据光绪七年版《永宁州志》记载:左国城今不可考。《晋书》刘元海载,记云今离石(注:至元三年到民国七年间,方山归属离石县)左国城即单于所徙庭也。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閒有众五万都,于离石寻迁左国城时,晋永兴元年(304年)也。方與记要,在州治北二十里。传说中的左彻是左国的嫡裔,作为地名的“左国”,当然成为左氏发源地之一。光绪七年版《永宁州志》中,只有四处出现与左氏有关内容:卷十三礼典篇载“左人郢,字子行,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左邱明,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卷十五职官第十二页载“(明学正)左儒,陕西咸宁(民国时撤咸宁入长安县)人”;卷二十九杂志篇载有王运新的《吕梁山辨》一文中,有数处引“左氏(春秋)”为据。而公元140年南匈奴建立的左国城和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刘渊建立的左国都城,与相距3000年时光的黄帝时期(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的左国,是否为同一个左国?是否在同一地点(方山县),不得而知,尚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b>单于者,乃匈奴人对自己部落联盟首领之专称也。</b>意为广大之貌。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前。单于也是百家姓中的一种复姓;起源于后周,历史名人不多,今主分布在山东历城、益都一带。单于姓在大陆和台湾并未列入百家姓前100位。</p><p class="ql-block"> 左国城,古代北通岚代、南出平阳,向西可至陕北,往东可达太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向东进入云顶山深处及庞泉沟一带,至今仍是山西有名的大牧场,因而为游牧民族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从公元140年西河郡内迁离石起,南匈奴首脑机关——南单于庭就入驻于此,孕育了一支强大的“离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南单于庭入驻后,对南村进行了创造性经营。沿用并扩展了春秋战国和秦汉城池,背靠东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势,构筑城垣,东、南、北三面环岗而筑,东城墙沿山脊线而建,内外双城,建造了城套城、城包城,内外结合,互为照应的严密捍御的军事城防。作为南单于庭匈奴左部帅驻地,当年统领并督察匈奴五部军事。当时曹操把匈奴五部分布到石楼、汾阳、文水、忻州和祁县一带,其领导核心也在左国城。南匈奴统治集团在此生活、开会、娱乐、研究内部事务,处理各种问题,协调五胡之间及胡汉之间关系。西晋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南匈奴首领刘渊根据当时天人环境在此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认为汉朝时:我们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同甘苦共患难。当前的处境是:魏晋代兴,单于空有虚号而无尺土之业,各王侯都降同普通老百姓。当前形势和任务: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为我们兴邦复业提供了天赐良机!于是,就在晋朝皇族骨肉相残、胡人受压、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之大背景下,一个以刘渊为皇帝的匈奴汉国迅速孵化出巢。刘渊在此发动匈奴起义,很快推翻了西晋王朝,统治了山西大部分及长安、洛阳等中原之核心部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内迁少数民族在内地建立的国家政权。正因胡人有了左国城这块根据地,使得当时陕北、晋西北、晋东南的数十万胡人有了精神依托,为少数民族混战和十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位于吕梁山区深山大川左国城指挥中心,当年指挥“五胡”千军万马东打西杀,争城掠地。左国城就像一个神秘的剧场后台一样,“五胡”部族分别在此打扮一番,领了台词,便登上中华大舞台“乱纷纷,你方唱罢我来唱”,演绎了一场“十六国”混战的活话剧。当时的左国城在内迁胡人心目中是中央圣地,甚至鼓舞了后世的元蒙和满清统治者。左国城神秘的山河面貌、传说遗迹就像彩云一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无尽的光辉则照耀着中国历史史册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当年,五胡的内迁是在中原政府控制下进行的,而五胡的混战则是民族矛盾失控的悲剧。伫立于左国城历史的田埂上,或许你就会联想到:五胡的汉化就像冰雪融化成春水一样,其鲜活的生命之水漫过田垅地沿,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原民族生存发展的原野,这股活化之水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统等诸方面文明之大融合,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中华民族之生存活力。诚然,今天之中国虽然没有“匈奴”这个民族,那时因为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之大血统。当全世界各地的匈奴后裔及专家学者在专注地探讨南匈奴的去向时,不妨转身远眺,将深情的目光注视一下吕梁山的匈奴故都——左国城遗址,其实这就是他们的首都,他们先人的热血就流淌在这里,流淌在你我的身体里。这里的左国城就是陕北那个大夏国统万城的祖庭,这里才真正是海内外匈奴后裔以及北方各民族朝拜和瞻仰的圣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汾州府志》《永宁州志》《吕梁地区志》《吕梁市乡镇志》(方山卷)、《方山县志》、《离石县志》《匈奴故都左国城》《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左国城的一些图文资料,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康城镇解家坪村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32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