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著名常州武进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先生不幸英年早逝!(秦大峰)

吴地

<p class="ql-block">沉痛悼念著名常州武进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先生不幸逝世!</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官方网站发布,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乡人士,笔者对先生的逝世倍感惋惜,同时表示沉痛的哀悼。</p><p class="ql-block"> 提到蒋华良,医药界人士大多早有耳闻,蒋华良,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湟里镇,1983年毕业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95年蒋华良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p><p class="ql-block">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2013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七任所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蒋华良长期致力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他通过生物学、化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p><p class="ql-block">他发展了一系列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新方法,被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和应用,推动我国该领域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前沿。</p><p class="ql-block">他发展了能预测化合物药效的理论计算方法,解决了药物设计领域的重大难题。他针对多种重要靶标发现了数十个新结构类型的先导化合物,其中1个抗勃起功能障碍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5个抗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候选新药正处于临床前研究。</p><p class="ql-block">蒋华良长期担任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此外,蒋华良还是一位优秀的战略科学家,曾承担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多项战略研究任务,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计划等。</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3日,《团结报》发表了蒋华良院士的自述文章「国之所需 吾志所向」。</p><p class="ql-block">蒋华良系统讲述了其个人从艰苦的岁月里一步步走来,到后来取得一系列科研成就的不平凡人生,最终将个人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关联起来,体现了蒋院士厚重的家国情怀,这一点值得我们晚辈学习。</p> <p class="ql-block">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先生逝世</p><p class="ql-block"> 讣告</p><p class="ql-block"> 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p><p class="ql-block"> 蒋华良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肩负重任、攻艰克难,把全部精力奉献于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积极推动中国药物科学发展。他一生潜心科学、求实创新、奖掖后学,为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蒋华良先生英年早逝,全所职工和研究生万分悲痛,将举行悼念活动,时间地点另行通知。</p><p class="ql-block">特此沉痛讣告。</p><p class="ql-block"> 蒋华良先生治丧工作小组</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祖冲之路555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p> <p class="ql-block">送别 | 蒋华良院士告别仪式今举行</p><p class="ql-block">云蒙低垂,草木含悲。</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7日上午10时,我国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p><p class="ql-block">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花圈和挽联布满大厅内外,蒋华良院士的遗体静卧于花丛中,墙面正中央悬挂着蒋华良院士的照片,两侧是由陈国强院士、钱旭红院士等撰写的挽联“华夏脊梁振兴科学慈药济世慧极而伤 哭我界痛失昆仑,良才肝胆诲育后辈至诚待人情深不寿 盼他世永传风范”。</p><p class="ql-block">得知蒋华良先生逝世的消息,近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600余个政府机关、研究院所、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医院、学会协会及企业单位,100余位两院院士,诸多国际友人、同事及社会各界纷纷发来唁电唁函,为蒋华良先生献上花篮,对蒋华良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蒋华良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同事、学生、生前好友、海外友人纷纷撰写饱含深情的纪念文章,深切缅怀敬爱的蒋华良先生。</p><p class="ql-block">告别仪式由上海药物所副所长高召兵主持。药物所所长李佳介绍蒋华良院士生平,蒋华良院士女儿代表家属致答谢词。哀乐声中,大家来到蒋华良院士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献花,作最后的告别。</p><p class="ql-block">药物所副所长高召兵主持告别仪式</p><p class="ql-block">药物所所长李佳介绍蒋华良院士生平</p><p class="ql-block">蒋华良院士家属致答谢词</p><p class="ql-block">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代表,两院院士代表,全国部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有关单位的同仁,药物所职能部门、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领导、同事、同学,蒋华良先生家属代表、生前好友、各界朋友、学生等数百人参加了告别仪式。</p><p class="ql-block">蒋华良先生潜心科学、求实创新、奖掖后学,一生不忘科技为民初心,牢记人民科学家崇高使命,将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对药物所的热爱,融入到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药学科学事业中,为创新药物研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为药物所人和药学科技工作者为树立了光辉榜样。</p><p class="ql-block">先生的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挚友,一位良师,哀痛至深。</p><p class="ql-block">蒋华良先生风骨永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蒋华良院士: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span></p><p class="ql-block">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走了!</p><p class="ql-block">噩耗,让科技圈一片惊恸。</p><p class="ql-block">身为战略科学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p><p class="ql-block">“AI制药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有跟不上的感觉,要尽力去做。”12月13日,在首届生命科学院士高峰论坛上,蒋华良院士在题为《AI赋能药物研发》的演讲中,介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计算机模型TransformerCPI,能基于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药物的靶标作用,这是当前全球借助人工智能研发创新药的前沿技术。</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是57岁的蒋华良,留给世人最后的定格。</p><p class="ql-block">本来,24日是蒋华良院士作为专家组组长推动的化学生物学重大专项汇报会。噩耗传来,大家决意取消,以寄哀思。北京大学张礼和院士发朋友圈寄托哀思: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药物化学家蒋华良院士英年早逝,蒋华良院士为我国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药学界和化学界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自2010年始,蒋院士力推化学生物学学科建设,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生物学重大研究计划,将一批从事化学、生物学、医学与药学的学者凝聚在一起,为了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克难。该专项在第一阶段以优秀结题,毫无异议地进入新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化学部、现交叉学科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教授说:“蒋老师对此付出大量心血,惠及整个科研群体。逝者已矣,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悲伤与思念。”</p><p class="ql-block">据陈拥军回忆,蒋华良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一五”启动的首批(2006年)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传导过程”专家指导组专家,也是该计划最初设想的始作俑者之一。该计划的实施倾注了他巨大的心血,历经八年以优异成绩在2015年结题后,蒋华良又马不停蹄作为新启动的“十三五”重大研究计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专家指导组组长,开始了推动化学生物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征程。正由于两个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在2016年建制成立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p><p class="ql-block">“蒋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总是站在国家整个医药战略的高度,为医药产业谋篇布局,对于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和新发现,他总是敏锐地捕捉并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开展研究。”对于在创新药研究领域深耕几十年的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柳红而言,和蒋华良院士一起做研究的场景历历在目。“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嵇汝运先生、陈凯先院士、蒋华良院士,几位导师经常教导我的,也是我反复对我的学生们说的。</p><p class="ql-block">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在探索世界前沿、倾力推动我国原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2013年至今,全球获批上市的原创药有175个,中国只有6个。”为了改变和突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拼尽最后的力气。</p><p class="ql-block">他的离去,让很多同行扼腕痛惜,说得最多的是,“难以置信,无法接受。”</p><p class="ql-block">2006年,41岁的蒋华良研究员入选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供图。</p><p class="ql-block">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灯照催人老”</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有个雅号,“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有个雅号“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这位从江苏武进乡间走过来的赤足少年,“勤奋”是镌刻在他生命里的烙印。12岁时,他从《人民文学》上读到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文章,陈景润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十年磨一剑”,摘取“数学皇冠”的情景,“数学之美”、“追求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深深地震撼和影响了蒋华良,他立志要当数学家,并自学数学,希望高考能考上数学或理论物理学专业。</p><p class="ql-block">1983年,蒋华良在中学老师的劝说下改报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走入了另一片奇妙世界。从小对探索自然的痴爱,让蒋华良的科研大受裨益。</p><p class="ql-block">1993年,上海药物所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后,珍贵的机时让蒋华良废寝忘食。为了“获取”更多的机时投入科研,蒋华良索性晚上就睡在实验室,且一睡就是五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爱人从常州调到上海。他没有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博士毕业时,蒋华良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p><p class="ql-block">以实验室、计算机房为家的蒋华良在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了药物所。每天,他七点半就到所里开始工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p><p class="ql-block">“他是我的知音和事业导师,有血性、有情怀、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至今难以接受噩耗,“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这是蒋院士的人生座右铭!”</p><p class="ql-block">2003年初,SARS病毒肆虐。蒋华良带领药物所实验室研究人员全情投入到寻找抗SARS药物研究中。从4月20日到6月10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获得研究样品,蒋华良与同事沈旭在12小时内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为了较快获得SARS重要蛋白质,他俩和学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三昼夜。</p><p class="ql-block">2020年初,新冠病毒再次汹涌来袭,蒋华良立刻组织团队于1月19日成立抗疫攻关小组,300多位科研人员放弃假期,与实验室为伴。他第一时间给科技部和科学院写了建议。在科技部、科学院和工程院支持下,蒋华良与饶子和院士合作,领导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组成的联合攻关组,进行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攻关。</p><p class="ql-block">“17年来,饶子和院士团队和上海药物所团队针对SARS、MERS等相关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一直未停,在较短时间取得一系列成果。”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状病毒感染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宣布:联合课题组已测定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体结构。</p><p class="ql-block">蒋华良与饶子和院士领导的攻关团队,将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向世界公开,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集中更多力量,共同应对这次人类公共卫生危机。药物所在新药研发、老药筛选、病毒蛋白质结构解析、治疗方案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9月,蒋华良院士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精力充沛、激情满满的蒋华良,长期超负荷工作,面对“老相”的调侃,他笑说:“天天泡在实验室,陪我的唯有一盏盏白炽灯,‘灯照催人老’。但我不后悔,为人类健康而奋斗,再苦再累都值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放包容,多才多艺,会用英语唱沪剧、越剧</p><p class="ql-block">蒋院士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谦和厚道的人品,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国强回忆,早在2002年,蒋华良就甘于做“老二”,协助他牵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开展药物靶标研究,后又将他引入化学生物学领域。他力荐几位优秀学生加盟交大医学院。如今都成了国家杰青或优青人才。2017年12月,蒋华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的陈国强,邀请三位新科院士与医学生面对面。学生问,蒋老师,您之前多次申报院士没成功,是什么令您坚持的?他淡然一笑:不气馁,并不是为了“院士”这个帽子,而是为了祖国的创新药事业,“年轻人,要学会接受挫折。当不当院士后,我依然如故,躹躬尽瘁!”</p><p class="ql-block">科研之路上,蒋华良很“新潮”。他的研究团队由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化学合成、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人员组成,建立了适应“基因组时代”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新药研究模式。他与所内10余个课题组在合作中组成创新团队开展有关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当人工智能辅助创新药研发的技术革命到来时,业界判断这将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添加腾飞之翼,他敏锐地捕捉到机遇,在国内率先组建团队公馆这项世界前沿技术。</p><p class="ql-block">多年来,蒋华良的科研硕果累累、诸多荣誉加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十大科技精英、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面对这些荣誉,他保持着科学家应有的谦逊、理性、严谨:“成绩是过去的,科学家努力工作,才有未来,才有更加美好的祖国。”</p><p class="ql-block">蒋华良拥有医者仁心、侠骨柔肠。</p><p class="ql-block">“清晰记得,我的病人服用您的药后出现好转,您是那么欣喜;10年前,常州老家的病人来上海治疗,我们会一起商量方案,病人健康地生活至今,您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在朋友圈追忆:太突然!太震惊了!我希望这一切只是我做了一个梦,梦醒来一切还是原样……</p><p class="ql-block">“蒋院士爱讲笑话,我们笑得不行了,他却是最后一个笑的,很冷幽默。”</p><p class="ql-block">“蒋院士会用英语唱沪剧、越剧,毫无拘谨、沉闷或学究气。”</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在师友学生的追思中,“另一个”蒋华良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惜人才,奖掖后学,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代代相继</p><p class="ql-block">2002年,旅美14年的结构生物学家徐华强,在一个国际会议上结识了蒋华良。两人一见如故。“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幽默感十足。”蒋华良给徐华强留下深刻印象,应他的热情邀约,徐华强到上海讲学交流。 2009年,在徐华强的穿针引线下,上海药物所与美国文安德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2019年,徐华强索性关闭了在美国的实验室,回国全职工作。</p><p class="ql-block">“蒋老师是我的知音和事业导师,他有血性、有情怀、才华横溢。他给我无私的支持,所里为我提供充足的场地、经费和人员配置,生活上的关怀也无微不至,让我心无旁骛、专心科研,我在药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之前在美国实验室的两倍多,既能做基础又能做创新药研发。宽松的学术氛围、勤勉的学生、充足的科研经费,这里是我科研事业最好的归宿。”徐华强说。</p><p class="ql-block">在上海药物所年轻人眼里,蒋华良传承了嵇先生的风骨,对年轻后辈的提携不遗余力。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青年才俊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的专项科研支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捷报频传。在2020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中,吴蓓丽、赵强等凭借“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药物发现”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柳红等凭借“药物设计新策略的建立及其在创新药物发现中的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刚回国挺茫然,好在有蒋老师。”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对蒋华良充满感激。“在国外读书做研究,只要管好自己,回国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就完全不一样了,蒋老师给我和我先生赵强的帮助巨大,药物所就像一个大家庭。”23日晚,记者联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赵强,他悲痛万分地回复:“心乱如麻,可否稍后。”</p><p class="ql-block">蒋华良留下一段“不惜一切为人才砸钱”佳话。</p><p class="ql-block">2005年初,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BBS上发帖:“蒋华良院长开始砸钱了!”原来在2004年下半年,华东理工大学成立药学院,蒋华良应邀担任院长。按规定,学校每年给他6万元的特殊岗位津贴。他却坚持不拿津贴,而是请学院准用这笔岗位津贴成立“蒋华良奖学金”,奖励学业突出或家庭贫困但积极向上的学生。如此“砸钱”的理由,蒋华良归因于“对科学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代代相继”。</p><p class="ql-block">2008年,蒋华良有了—个新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这—年,他把参政议政的目光落到了“合理规划科普基础设施”上,一直在为中国科普工作鼓与呼。这位脚不沾地的“大忙人”,愿意为了科普挤出时间和精力,尤其重视向青少年讲述生动有趣的科学。他撰写的很多科普文章,阅读量都在10万+。</p><p class="ql-block">“为祖国未来散播科技人才的火种,和做好科研同样重要。”蒋华良说,“科研路是一条清寂的路,听上去美好,坚持做下去是一件不易之事。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坐冷板凳。我们在前面为年轻人铺路,摇旗呐喊,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中国科研发展献计献力、奉献一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朋友圈悲恸地写下一段话,道出同道心声:至暗的冬至,将来的圣诞,我总隐隐地感觉会失去什么,没想到是华良!您,怎么舍得了这五彩的世界?华良,想你……</p> <p class="ql-block">●武进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三十年前的往事并不如烟~一九七九届武进东安中学初中毕业三十周年发言</p><p class="ql-block">蒋华良</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3日晚</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地方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就是武进东安中学;有一批人我经常想念和牵挂,那就是教我的一批老师和我的同学们。今天,在我们1979届初中毕业30年之际,终于又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母校武进东安中学,见到了我思念的老师和同学,激动之情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那是一个真正的春天。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十年浩劫,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也吹暖了我们这批十三四岁少年的心。全国恢复了高考,许多人想读大学的愿望梦想成真!当年,我与臧国荣等一批同学从西市中小学集体转学武进东安中学读初二,有幸得到了东安中学老师的教诲,与在座的同学一场。</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我取得一些成就的话,东安中学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当时的东安中学有一批好老师,他们的业务水平可能比不上今天的老师,但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仁爱之心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当时的东安中学有一批好学生,我们家境贫寒,每年大部分时间赤脚走过田间小道来上学,但心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东安乡、东安中学是我们希望的田野,我们从这里一路走出去,弹指一挥,30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值得回忆的事情太多了,最难忘怀的是师生情深。我就读于初二5班,班主任是张来法老师,可惜他已经过辈,如果今天他还活着,不知道会有多高兴,今天我们特地请张师母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张老师对待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他的儿子张秋扬是我们同学,我总觉得张老师对我更好。他为了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把他在学校宿舍的床位让给了我住,并与食堂讲好,我可以去食堂买菜,这在当时是非常特殊了。当然,张老师对学生也非常严厉,我比较调皮,玩性太重,夏天经常与蒋国昌等同学偷偷地去游泳,为此没有少吃过张老师的脑鞑子,我还被张老师在办公室里劈头盖脑地打过一顿。我与蒋国昌、薛如孟等同学经常到张老师家吃饭,礼拜天还住在张老师家,没有少麻烦张师母,山芋白粥香,都是健康食品。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就象对儿子般的父爱,没有这样的爱,也就没有我的今天的成就。</p><p class="ql-block">教数学的是潘凤娣老师,数学课上得好,对同学真诚,关爱有加。胡兰萍同学可能体会更深,如果说我是张老师的儿子,那么胡兰萍就是潘老师的女儿。潘老师(还有我初一的数学老师蒋东生)引导我对数学产生兴趣,徐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也影响了我,我的从小志向是当一名优秀的数学家。因此,我初中就自学完了高中的数学课程。当时我晚上住在学校里,高二的学生在复习准备高考,我也在他们的教室里看书学习(他们的教室里有汽灯);发现英语老师戴正方的小舅子(忘记他的名字了)有几道三角和解析几何题目不会做,我帮他做出来了,这下我就在东安中学出名了。戴老师的小舅子向他们的数学老师徐佳森汇报,孙光明父亲孙权生老师是教导主任,知道情况后,决定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我。有一天课间操前,孙老师叫我站到前面去。面对全校师生,我心里忐忑不安,努力回忆这几天是否做过什么“坏事体”。突然,孙老师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他吗?他是初二5班的学生蒋华良,已经会做高二的数学题目了,了不起啊!”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从此数学陪伴我一生,中学自学了大学的高等数学;大学和研究生不是学的数学,我自学了数学系本科和部分研究生课程,使得我目前从事药物和生命科学研究能自如地应用数学。</p><p class="ql-block">化学老师万明玉给同学们的印象一定深刻,我个人认为,他教化学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他的另一个特点是,性格非常好,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与同学们打闹一片,我们甚至可以爬到他的肩膀上去。他还能歌善舞,我们教室后面有一条河,河边绿树成荫,在那里我听他唱过一段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回》。我后来上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在研究工作与化学密切相关,与万老师给我打下的化学基础是非常有关系的。</p><p class="ql-block">教物理的是张元明老师,他是从西市中小学跟我们到东安中学的,他也教过我的英语。从小学开始,他就关注我,关怀我。我玩性重,有一段时间迷恋乒乓球,与张红兵等天天打乒乓,打得昏天黑地,成绩有所下降。张老师发觉苗头不对,把我从乒乓台上拉了下来,严厉地批评了我,推心置腹地与我长谈。这次谈话对我的教育很深,不能不说是一次影响我人生的谈话。石桂林老师在东安中学实习的时候也教过我们的物理,我清楚地记得“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就是跟他学的,教“浮力定律”时还给我们讲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我与石老师住一个宿舍,那时他在南夏墅师范上学还没有毕业,我当时已经开始自学高等数学,还与他探讨过“极限和无穷小量”等问题。</p><p class="ql-block">教英语的是薛丽娟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像一位严厉的嫂子(他的小叔子高正方是我小学和初中同学)。上课经常带一把长尺,是专门用来教训学生的。张国初的英语比较好,薛老师比较喜欢他。我的英语还可以,但只重视数理化,不太重视英语。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对英语的看法。1979年清明前,我们去管林扫墓(纪念抗日英雄林心平烈士),一路上张国初拿一本英语书在读,薛老师在边上不时指导。我非常羡慕这样情景,我想,如果我也和张国初一样认真学习英语,不也可以向薛老师请教问题了吗?后到武进高级中学读书后,我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今天,我可以告诉薛老师,我可能是我们这一届英语最好的学生。我用英语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还是国际著名《药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的资深编辑,50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多次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曾经做过国际学术会议的同声翻译。</p><p class="ql-block">蒋霞老师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她当时是初二6班的班主任。我们初二5班和6班是快班,两个班级同学的关系较好,但两个班的竞争也很激烈,一直在暗暗地较劲。有一件事情,使我了解蒋老师的语文上得很好。有一次张老师生病,蒋老师来代课,她没有上课本上的文章,说会打乱张老师的教学计划,给我们讲解了当时非常热议的话剧《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语文课。当时蒋老师的先生在湟里工作,周末去湟里的路上我们几个同学可以与她同路到人民大桥,一路与她谈笑风生,有时真希望跟她一直走到湟里。我与万华彪(我们私下称万华彪是蒋老师的儿子)等进武高读书时,她也调到武高工作,有幸又一起呆了三年。我与万华彪均得急性肝炎休学,她甚至托人带钱给我们治病。后我与华彪复学,她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经常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有时还带一些菜给我们。</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有限,其他老师对我的好处就不一一回忆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们昨天已经畅谈过,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此仅说一句,我们这一届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特别、非常好,仿佛一直定格在30年前,到今天还是如30年前一样。我与蒋国昌、薛如孟、汤德良、万君伟、马莉琳、臧国荣、还有远在美国的蒋鹏宇等十几位同学一直来往,相互见面,没有地位的高地,没有贫富的差别,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的情谊怎一个“纯”字了得?</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来,我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国内外稍有知名度的科学家,已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并担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专家组成员。还担任北大、浙大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以及7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兼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现在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获得多种国家级激励。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在东安中学的学习,与老师们的教育关怀,与同学的鼓励是分不开的,这些是我终身的财富和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老师们,假如有来生,我还做您们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假如有来生,我还做您们的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