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村“竹苞松茂”院新解说

陈文旭

<p class="ql-block">  碛口北行两华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庄入眼底,</p><p class="ql-block"> 远望楼阁像阶梯,</p><p class="ql-block"> 不由平添三分喜。</p><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27日,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在12个历史文化名村中,西湾村名列榜首,而碛口古镇也同时入选。</p><p class="ql-block"> 引 子</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的辉煌,离不开一个叫“陈三锡”的人,而陈即西湾村陈氏第五代传人。由于他的出现,在清乾隆年间,碛口招商设肆,盘活经营,广开门路,使得古镇逐渐发展、壮大,并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而经过十一代人的精心营造,西湾村现已修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堡式村庄。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独具匠心的设计,更令游人叫绝,赞叹不已。在有关专家眼里,更是视为珍宝。现在西湾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一 竹苞松茂</p><p class="ql-block"> 西湾村整体设计为五巷(含金、木、水、火、土巷),最东边为木巷。走进木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在墙上书写的“西湾村”三个大字。这座院子大门的门匾上刻有“竹苞松茂”四个字。经细看是“民国己巳年孟夏立 西坡吴敬命书”。据查证,吴敬命于1895年中进士,享有“西河第一笔”之美称。看过简介,才知这是陈汝银故居,系西湾村陈氏第十二代传人。</p><p class="ql-block"> 本院始建于康熙元年(1661).经过二百多年后,在民国己巳年(1929)重新维修。竹苞松茂,既肯定了主人家家门兴盛,也是对此次修缮的衷心祝贺。</p><p class="ql-block"> 二 诚信经营 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陈汝银(1885一1965),有两个弟弟陈汝谟、陈汝谭,在清末及至民国二、三十年代,在碛口古镇均为有名的富商巨贾。特别是陈汝银,自己经营有“义生成货栈”</p><p class="ql-block">(碛口画市巷)、轧花厂(“荣光店”内),还有一个卷烟厂。</p><p class="ql-block"> 他为人正直,诚信经营。一个“义”字,道出了一个当年儒商的心声。诚信赢天下,义结四方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字当先,以诚待人;童叟无欺,薄利多销,这些朴素的名言正是他的座右铬,也是他的行为准则。他要求属下人员,不管是谁,包括自己,熟悉经商之道,掌握待客理念,来者都是客,都要热情接待,尽量满足客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陕西客人选准一件物品,在价格上犹豫不决之时,他出现了,告诉客人可以暂时不买,到外面别家看看,或许有更合适的。过了约一个时辰,客人又返回来了。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亏,路走三遍不陌生”。这次,在价格上予以优惠,少收几文钱,意思是:“一为客,二为友,你能多绕路再返回来买我的东西,那我也必须是以友相待”。拿我们现在的“时髦”话讲,这就是“回头客”。的确,在以后的日子里,碛口古镇五天一集基本沿袭,而陕西客人来往甚多,可想而知,里面肯定不乏有更多的“回头客”。</p><p class="ql-block"> 依据店里规矩,雇佣的伙计满三年后,在外省的可准许回家一次,并予以出资路费。每当这时,他会特意安排总管多带一份礼品赠其家中老人,或遇其父母若去世的情况时也一律照此办理。所以,他的伙计很少中途变换,深得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生意上,他挺佩服陈懋勇、陈晋之,也广结各地商界好友,如出现什么纠纷,只要他出面即可平息。</p><p class="ql-block"> 一次,有一人急匆匆跑进店,说是找“陈掌柜”,并说明“西湾村有人被抓在黑龙庙了”。原来是本村的阎记宗,自幼拉骆驼、赶平车,这次给陕西客人拉私盐被稽私队查获,捆绑起来带到了黑龙庙。他立即 让“二掌柜”上了黑龙庙,说明事由后,稽私队一听“陈掌柜”出面,马上松绑放人,而“二掌柜”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下来义生成用饭”,这当然是客套话而已。后来提起这事,阎记宗感动不已:“哎,没办法,挣得赶脚钱,受得冤枉罪,被老陈救了几次,无以报答,送几个月饼他又不收,好人哪!”</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个陈汝士,自幼家境贫寒,破窑烂舍,一家子捉襟见肘,生活艰难,他时常予以接济,并扶持他做起卖碗秃小生意,能够自立起来,一步一步,鼓起对战胜困难的风帆,对生活充满信念,勇敢地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他与陈全福称兄道弟,关系甚密。陈全福(1884一1972),本村人,碛口古镇“十义镖局”镖师,地下党员,一生行侠仗义,一腔正义热血。“义生成”与“十义镖局”相邻不远,他们因志趣相投,故二人情谊甚厚。</p><p class="ql-block"> 他常说: “我的钱就是你的钱”,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先人后己”思想,于是有人称他为“大善人”。诚然,解析其名字:汝银,即你的银子。单从这点讲,其意深远,放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因此,在社会、在商界、在古镇,他可与陈懋勇、陈晋之齐名,享有很高的威望,也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营有方,取财有道,自然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他有专职的釆购员,有时带十两黄金坐飞机到上海进货。因此留下了“陈汝银坐飞机做生意”的美谈。有一次,一位采购员带七两黄金进货,由于兵荒马乱,路途不畅,无功而返,初时谎称“金子丢了”,后又承认埋在某地某坝的土里,结果呢?最后追回金子一两多,其余统统打了水漂。</p><p class="ql-block"> 三 营救刘绍南</p><p class="ql-block"> 碛口商会首任会长刘光隆,柳林西坡人(原属碛口区),为当时碛口一带著名的士绅。经他介绍,为陈汝银推荐了未来的女婿,即刘绍南。刘系柳林县南洼村人(原属碛口区),在本地家业庞大,祖上是大财主,并于1925年完婚。</p><p class="ql-block"> 刘绍南(1908一2001),1926年5月参加工作,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续范亭、薄一波等人共过事。1931年1月,受山西省特委指示,派王森、刘绍南返回碛口,在西头村成立中共临县工作委员会,开展地下活动,曾被阎锡山部通令缉拿。同年8月,刘绍南在赴太原汇报完工作返回途中(汾阳),因所带党内文件被匪警旅店中查获而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党员张子英。他当即把责任全部承揽下来,声明与张无关,张即被释放,而他则被投入汾阳监狱。</p><p class="ql-block"> 得知情况后,陈汝银利用道上的朋友,结识汾阳当地商贾,及早解救,事不宜迟。谁料天有不测风云,阎锡山下令,将“共党嫌疑”刘绍南又关进了太原监狱。在狱中,他与难友们团结一心,与敌抗争,坚持绝食斗争三次,但未曾暴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显示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卓越才能,最后被判刑六年。</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营救非常棘手,尽管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后在山西省特委作了很大的努力下,经过漫长的六年时间才终获自由。回顾这段往事,多年前曾听本村陈全中老人讲过,为救女婿出狱,看着成天忧愁、以泪洗面、满脸憔悴的女儿和两个年幼的外孙,陈汝银毫不吝惜金钱,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出刘绍南。于是,生意托付二掌柜,全力以赴,寻关系,找门路,最后联系上晋商渠本翘后人。当年山西八大家,除乔家外,钱最多的即渠家。这些是实是虚,已无从考究,毕竟人救出来了才是正道,自然是喜事一桩。</p><p class="ql-block"> 但遗憾的是, 刘绍南出狱后并没有回到家来,音讯杳无。十几年来,大女儿带着两个儿子,多数时间住在西湾村,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时,由本村陈文彬赶上毛驴护送到南洼村。</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p><p class="ql-block"> 直到1949年解放后,才有了他的确切消息,这时他已是河南省陕州专员,另与当地一位才女成家。之后,他回来一趟,住柳林县宾馆一周,但未回到南洼村,看看他的结发妻子和多年未见的两个儿子,也许是内心有愧,无颜面对乡亲父老,还是小儿子到宾馆见了一面。</p><p class="ql-block">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这孤儿寡母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倔强地生活,最后大儿子由部队转业后任过安徽省蚌埠市化工局书记,二儿子则在南洼村陪侍母亲度过一生,现都已过世。</p><p class="ql-block"> 再说刘绍南,经查阅其有关资料时得知,在出狱后,即在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后在甘肃庆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民运干事、中共山西省平遥县工委书记、河南省陕州专署专员等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河南省合作事业管理局生产处副处长、省商业厅生产基建局副局长、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后,直至2000年起,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2001年5月22日在郑州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 四 最“风光”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1938年,二女儿该出嫁了,女婿是柳林县小原子村人(原属碛口区),叫白宝善,也是本地大财主出身,其叔伯兄弟白宝贤,曾在临县任过副县长(后为吕梁地区粮食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碛口商会首任会长刘光隆,已于1932年去世,由陈懋勇接任;1934年陈懋勇去世,由陈晋之接任,而陈汝银则是名义上的副会长,更是抗战时期碛口抗日“牺盟会”的会长(初期是保密的)。当时,在商界好友的撮合下,陈懋勇的遗霜一“小老婆”已与陈汝银生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如何办好女儿的婚礼来说,显得非常迫切。那末,究竟有多排场、多风光,不说彩礼、嫁妆,仅从送亲的阵势来看,打头的到了寨子山村,守尾的还在西湾村槐树街(现为广场)。这当然有远方来的客人与古镇上的乡绅富商,加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有看热闹的,真可谓人头趱动、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比古镇集市还要红活几分。</p><p class="ql-block"> 后来三弟陈汝谭的女儿,也嫁到古镇,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担任过三十多年的街道主任或书记。</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三姐妹的家庭生活,有幸福亦有悲痛,有酸甜亦有苦涩。生前她们常常相聚,畅谈甚欢,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谈家事,有时不免伤感落泪,有时也会喜形于色,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二姐的婚礼,每当提起,经常让大姐、三妹羡慕不已,并调侃“数你结婚时最风光”。</p><p class="ql-block"> 五 日寇兽行 罄竹难书</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2月起,日寇数次进犯碛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碛口商会曾组织武装团丁与抗日游击队、“牺盟会”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随着斗争的深入,经过“晋西事变”,1940年1月临县解放后,成立了新的人民政府。随着陈晋之带着全家出走西行,而此时很多巨商也离开碛口,五里长街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辉煌景象。由于日本鬼子的搔扰、扫荡,生意断断续续,时做时停。到了1942年3月17日,日伪军900多人第八次扫荡碛口,驻扎在西湾村28天,残无人性,坏事做绝,临走时放火烧毁了72孔窑洞门窗、明柱厦檐38院、房屋109间,所有的瓷器都打碎,所有的家具都烧尽。至今本院还保留有当年日寇砍坏的门窗残印。碛口的大商号恒瑞泰、恒茂昌、义生成、义元水、大德茶等把大批货物寄存在西湾村的大暗窑里,被一把火烧成灰烬。瑞生祥陈宝宏被伪军讹去白洋4000元。</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个暗窑,陈光裕(陈汝谭之孙)曾进去过,就是“西湾大院”正面五孔窑洞的后面,与窑洞呈直角,其深度即五孔窑的长度,宽三米有余。当时义生成陈汝银的货物藏了多少?装满银元的两个木箱及贵重物品拉满八峰骆驼。</p><p class="ql-block"> 至此,年近花甲的陈汝银万念俱灰,一蹶不振,平时的倔强与和善不见了,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击破了,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有时甚至控制不住自己。他寻思着寻找世外桃源,找一个平静、安详的地方,远离战争的硝烟。于是约了两位好友(薛信慈、成xx),带上全家人,渡过黄河,来到榆林,又赴西安,最后到达甘肃省兰州市,定下居来,安度晚年,于1965年病故于兰州市平凉县,终年81岁。</p><p class="ql-block"> 叶落归根。陈汝银去世后,在子孙们的努力下,1971年他又回归了,回到了家乡这片孕育他的故土。</p><p class="ql-block"> 现在,陈汝银的后人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定居。</p><p class="ql-block"> 六 历史评说</p><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几十年过去了,陈汝银早已寿终正寝,对于他的评说,人们褒贬不一,这里不作深究。</p><p class="ql-block"> 搏击商海,他无疑是成功的商人,至少是对某个阶段而言。他秉承了前辈诚信经营、义结金兰的本能,体现了乐善好施、帮贫济困的家风,同时刚直不阿、嫉恶如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