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体书法家李斌先生(砚子李三)十七幅《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

张士鑫

<h3>毛泽东书法</h3><div>毛泽东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div><div>毛泽东一生所做诗词甚多,他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间,也是不辍吟哦或默诵,于日理万机之余,常沉浸在诗词艺术的氛围中。我们从其诗词作品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div><h3><br></h3><h3>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首诗词,尚不得而知。1961年英国伦敦阿贝拉德·舒曼公司出版R·佩恩《一个革命家的肖像___毛泽东》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将其诗词的70首汇集付印,题名《风沙诗词》。但印数很少只送给亲密的朋友。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收入诗词50首。分正、副编排列。1991年,香港昆仑制作公司出版刘济昆编辑的《毛泽东诗词全集》收入56首诗词。</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贺子珍经常和毛泽东一起切磋书法艺术,毛泽东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毛泽东主张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能适用,雅俗共赏,才能引人入胜。</h3> <h3><font color="#010101">李斌先生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仰共书写了十七幅“毛主席诗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出于对伟大领袖毛泽东深厚的领袖情结,和对那个纯真时代的怀念,近年来李三先生醉心于毛体书法的创作,他说,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字里行间充满雄才大略,恢宏气度,似闲庭信步,如山雨欲来,千里决胜,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情怀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的一种折射。他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诗词和书法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神韵的个性鲜明的诗词和书法艺术风格。 李三在“毛体”书法的学习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人评价他的作品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草书翩翩恣肆的写法,又表现出现代‘毛体’的创新精神,使其作品在精、气、神上浑然一体,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可,被认为是毛体书法的佼佼者。<br><br> </font></h3> <h3>《蝶恋花·答李淑一》</h3><div><br></div><div>我失骄杨君失柳,  </div><div><br></div><div>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div><div><br></div><div>问讯吴刚何所有,   </div><div><br></div><div>吴刚捧出桂花酒。   </div><div><br></div><div>寂寞嫦娥舒广袖,   </div><div><br></div><div>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div><div><br></div><div>忽报人间曾伏虎,   </div><div><br></div><div>泪飞顿作倾盆雨。</div><div><br></div><div>赏析:</div><div><br></div><div>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下面为这首蝶恋花)”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   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此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的去处的问题。   这首词既是怀念杨开慧,又是兼怀贺子珍,一个是他的初恋,一个是陪伴他走过10年最艰苦岁月的人生伴侣,是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所以写成了一首绝唱。</div> <h3>七律·到韶山</h3><div>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div><div>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div><div>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div><div>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div><div>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div><div>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div><div>  注释</div><div>  〔到韶山〕韶山在湖南省湘潭县,是作者的故乡.一九二七年一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屠杀革命群众,这就是马日事变(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二十一日).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标,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离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经三十二年多.这首诗便是对于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div> <h3>《菩萨蛮·黄鹤楼 》</h3><div>茫茫九派流中国,</div><div>沉沉一线穿南北.</div><div>烟雨莽苍苍,</div><div>龟蛇锁大江.</div><div>黄鹤知何去?</div><div>剩有游人处.</div><div>把酒酹滔滔,</div><div>心潮逐浪高!</div><div><br></div><div>1927年春,伟大领袖毛主席登临黄鹤楼,写下了不朽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div><div>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革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一连串的大规模血腥镇压。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李济王等,也采取了同样的反革命行动。4月25日,蒋介石调动皖北等军队威胁武汉,使武汉处在反革命的四面包围之中。</div><div>此时,毛主席在武汉领导讲习所的学员对蒋介石为代表的一切反动派进行反击,强烈要求惩办蒋介石。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操纵把持下,剥夺了毛主席在大会上的表决权。毛主席提出的加紧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和工农革命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以挽救革命等正确提案,都被无理拒绝提交大会讨论。党的五大对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危害性缺少深刻的认识,陈独秀在党的五大仍然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情感。</div> <h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斗志昂扬的《采桑子·重阳》。&nbsp;</h3><div>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nbsp;</div><div>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nbsp;</div><div>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nbsp;</div><div>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如今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国事当前,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nbsp;</div><div>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div> <h3>七律·《长征》</h3><div>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div><div>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div><div>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div><div>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div><div>  【注释】</div><div>  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div><div>  ②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div><div>  ③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div><div>  ④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div><div>  【翻译】</div><div>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div><div>  【赏析】</div><div>  《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div><div>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div><div>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div><div>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div><div>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div><div>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div> <h3>&nbsp; &nbsp; &nbsp; 《清平乐·六盘山》</h3><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注释】</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⑴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⑵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⑶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翻译】</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赏析】</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935年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div><div><br></div><div><br></div> <h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写的诗.该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中最早发表。全诗的内容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整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h3> <h3>虞美人《·枕上》</h3><div>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div><div>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div><div>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div><div>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 “江海翻波浪”是整首词里唯一的一个强音,不但身体反侧难眠,而且心情愁绪也如浪潮翻腾.巧用比喻, 一语双关.</div><div>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div><div>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难眠,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披、起、数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之情.</div><div>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div><div>此句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div><div>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div><div>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词中作者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凄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div><div>上阕:惜别之愁,成“堆”如江海波浪,思念、愁苦、寂寞以致于失眠而倍觉夜长,无奈独数寒星.(静—动,孤寂)</div><div>下阕:点出愁闷失眠的原因(思念),再西望残月而情更重,情景交融中率直地表达“抛泪”之情.</div><div>总体:婉约风格,委婉细腻、流畅自然,情感纯真炽烈、朴素坦诚</div> <h3>西江月《井冈山》</h3><div>一九二八年秋</div><div>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div><div>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div><div>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段,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交界处。方圆550里,苍松翠柏常年青,山洪流水永不断,村庄就在大山里,梯田环绕悬崖边,山势险峻,守易攻难。1927年,毛泽东主席率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这里,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革命历史时期。</div><div>《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写于1928年9月底,通过歌颂8月30日惊天动地的黄洋界保卫战,概括了井冈山整个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反映了毛主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div><div>1928年8月,由于红军28团、29团的某些人受“左”倾主义的影响,脱离了毛主席的指挥,盲目挺进湘南,准备进攻湘敌吴尚第八军时,兵力遭受重创,29团伤亡严重,溃不成军,28团虽然损失不大,但无意返回井冈山。</div><div>毛主席在得知28团、29团失败消息后,以革命大局为重,为了加强我军内部团结,亲自率领红军第三十一团的第三营前往湘南接应28团,留下三十一团第一营守卫井冈山,当时敌强我弱,形势万分严峻。</div><div>我军面对强敌,在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终于击败强敌,不但保卫了红军的最后根据地,而且让敌人为之胆寒。</div><div>“山下旌旗在望”,旌旗是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饰以五色羽毛,引申为战旗,本句意为:立于高处,我军山下前沿阵地飘扬的战旗入目可望。</div><div>“山头鼓角相闻”,鼓是战鼓,角是号角,是古代军中传递号令的工具,引申为军号。本句意为:我军各个山头阵地军号声声相闻,此起彼伏,遥相呼应。</div><div>“敌军围困万千重”,围困是团团包围,本句意为:我军陷入敌人军队层层包围之中,敌强我弱,形势万分严峻。</div><div>“我自岿然不动”,岿然,高大坚固之貌,本句意为:尽管敌人团团围困,我军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毫不畏惧来势汹汹的敌人,依然坚守在阵地上,如磐石般巍然屹立。</div><div>“早已森严壁垒”,壁垒是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指防御工事,本句意为:面对强敌,我军早就做好准备,防御工事严密坚固。</div><div>“更加众志成城”,众志成城是形容万众一心,本句意为:我军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坚守井冈山,力量强大得如同城墙一样坚不可摧。</div><div>“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部,是红军五大哨口之一,“界”在此处应读为“盖gai去声”,本句意为:在激烈的黄洋界保卫战中,我军架起的迫击炮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密集队伍猛烈轰击,炮声隆隆。</div><div>“报道敌军宵遁”,遁是逃避之意,本句意为:敌军被我隆隆炮声吓破胆,有消息报道敌人趁着夜色狼狈逃走。</div><div>《西江月·井冈山》歌颂了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与敌人激战一昼夜,终于击溃强敌,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div> <h3>清平乐《蒋桂战争》</h3><div>一九二九年秋</div><div>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div><div>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div><div>毛主席这首词,反映的是红军二度入闽的情景。1929年三、四月间,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派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派,因争夺华中地区统治权引发战争,广西别称“桂”,这场战争亦被称为蒋桂战争。三月初,毛主席率领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入闽,在福建长汀击毙闽西军阀郭凤鸣,消灭敌军三千多人。接着在长汀休整20天左右,广泛发动群众斗争并改编红军,而后转回赣南。四月,毛主席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二度入闽。</div> <h3>卜算子《咏梅》</h3><div>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div><div>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div><div>注释 ①冰:形容极度寒冷。 ②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③犹:还。 ④俏:俊俏: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⑤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时候) ⑥待:等待</div><div>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虽艳俏却不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等山上的鲜花开遍山野,那梅花在花丛中含笑。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div> <h3>清平乐·会昌</h3><div>东方欲晓,</div><div>莫道君行早。</div><div>踏遍青山人未老,</div><div>风景这边独好。</div><div>会昌城外高峰,</div><div>颠连直接东溟。</div><div>战士指看南粤,</div><div>更加郁郁葱葱。</div><div>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div><div>注释</div><div>东方欲晓,指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望去,天刚刚要亮,</div><div>〔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div><div>〔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div><div>东方欲晓,指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望去,天刚刚要亮,</div><div>〔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div><div>〔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div><div>〔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div><div>〔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div> <h3>忆秦娥·《娄山关》</h3><div>西风烈,</div><div>长空雁叫霜晨月。</div><div>霜晨月,</div><div>马蹄声碎,喇叭声咽;</div><div>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div><div>从头越,</div><div>苍山如海,残阳如血。</div><div>【释义】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说娄山关坚实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div><div>赏析</div><div>雄关漫道真如铁,在这里,雄关之雄,多么峭拔,一个铁字,多么凝重。雄关真如铁,虽实非浪语,而在红军面前,只是“漫道”而已。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气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又是多么豪放劲健。读到这里,直觉得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的山头在晃动。在字里行间,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而且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也溢于言表。</div><div>背景:</div><div>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的入川战略失败,陷入国民党的重重包围,而后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他自认为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div><div>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div><div>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1月15日到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后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3000 人,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div> <h3>菩萨蛮·《大柏地》</h3><div><br></div><div>赤橙黄绿青蓝紫,   </div><div><br></div><div>谁持彩练当空舞。   </div><div><br></div><div>雨后复斜阳,   </div><div><br></div><div>关山阵阵苍。   </div><div><br></div><div>当年鏖战急,   </div><div><br></div><div>弹洞前村壁,   </div><div><br></div><div>装点此关山,   </div><div><br></div><div>今朝更好看。</div><div><br></div><div>作品赏析:</div><div><br></div><div>  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div><div><br></div><div>&nbsp;  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div><div><br></div><div>&nbsp;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div> <h3>满江红 和郭沫若 1963.01.09</h3><div>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div><div>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div><div>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div><div>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div><div>多少事,从来急;</div><div>天地转,光阴迫。</div><div>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div><div>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div><div>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div><div>【附】 郭沫若原词</div><div>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div><div>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div><div>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div><div>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div><div>太阳出,冰山滴;</div><div>真金在,岂销铄?</div><div>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div><div>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div><div>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div> <h3>《沁园春·长沙》</h3><div><br></div><div>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div><div>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iv><div>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div><div>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div><div>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iv><div>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div><div>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nbsp;</div><div>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div><div><br></div><div>《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div><div><br></div><div>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div> <h3>《沁园春·雪》</h3><div>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iv><div>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div><div>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div><div>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iv><div>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div><div>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iv><div>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div><div>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iv><div>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div><div>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div>赏析</div><div>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iv><div>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div><div>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div><div>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div><div>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iv><div>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div><div>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div><div>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div><div>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iv><div>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div><div>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div><div>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div><div>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div><div>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div>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div><div>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