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冬至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并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称为“冬至”,定为新年第一天。</p><p class="ql-block">从此,冬至成为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节气,也成为影响后世几千年的重要节日。</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种习俗,</p><p class="ql-block">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p><p class="ql-block">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p><p class="ql-block">也叫“饺子”或“扁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史家桥小学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各班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冬至文化”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