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清祖明根系深,南迁北移枝叶繁 一一米脂常氏由来简述

老愚翁

<p class="ql-block">  过去有"银州常氏不知宗,亦以柯公(常柯)为立祖"的 说法。那么柯公的祖上是谁呢?米脂常氏又是从何方而来的呢? 再往前考,始祖又是谁呢?近来避疫家中,翻阅有关史料及《米脂常氏家志》,史实清晰,便产生了把这些史料归在一篇文章之中的想法。便于族人一目而了然,亦可供来者研究参考。 </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银州(米脂古称)久旱不雨,山峁沟梁的禾苗叶已卷曲,眼见将要枯萎,庄稼人心急如焚,无耐地选择求助神灵施法,早布云头,普下海雨,以救万苗。家乡人叫祈雨,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很普便。当时居住在印斗镇陈家岔、常石畔一代的常氏族人,在吴仲沟村吴仲山后山八塔湾(亦称火神庙山)常氏祖坟(俗称七户老坟)处祈雨时,不经意间发现一块常氏旺公(常旺)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朱棣登基是1402年)所立的一块请先(先祖魂灵)碑(现存米脂常遇春纪念馆)。这块碑,虽在地下隐身数百年,但碑文尚且清晰可辩,请的是常遇春公及冯、蓝二氏。这在族人中引起轰动,因为这一发现解开了"米脂常氏不知宗"的迷团。随之又发掘出了遇春公季子森公墓,至此米脂常氏脉络便清晣了,系明朝开国功勋常遇春季子常森一系,与安徽怀远遇春公另一支系的家谱传递来的信息相吻合。常柯父常旺,常旺父常刚,常刚父常森,常森父常遇春。要知道,围绕常氏祖坟方圆有常石畔、常渠、常高山等二十多个以常姓为主的村落啊。</p><p class="ql-block"> 下面便以史实为据,从源头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的黄帝,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居姬水,便又以姬为姓。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因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以统一中华的伟绩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载,周文王姬昌是黄帝19世孙。世系如下:1黄帝一2少昊一3蟜极一4帝喾一5后稷一6不窋一7鞠一8公刘一9庆节一10皇仆一11差弗一12毁隃一13公非一14高圉一15亚圉一16公叔祖类一17周太王古公亶父一18季历一19周文王姬昌。</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姬昌,周朝(诸侯国)奠基者,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勤政爱民,敬老慈少,不避嫌隙,广罗人才,礼贤下士,拜姜子牙为师,教授军国大计,在位五十年,周朝一片昌盛。被囚羑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64卦,后世广为流传。周文王与正妻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十子冉季载。</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政权后,实行分封制,康叔获封于畿内康国,故称康叔。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即位之初,因年幼,周公旦当国攝政,康叔协助周公旦平定了三监("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之乱。三监是周公旦兄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之乱,因功又被改封为卫国国君,故称卫康叔。统治区域横跨豫、翼、兖三州,相当于今天的豫北、翼南和鲁西地区,彊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诸候国中的大国。康叔又分封采邑,其中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后称南阳,今山东邹城、滕州、微山县一带)。公元前209年,秦灭卫国。卫康叔的后裔便或以封地、或以官职、或以国名、或以祖上字为姓,先后产生有13个姓氏,即卫、甯、凌、冰、鹿、石、孙、戚、及、常、冦、商、康。其中封于常的一支便以常为姓,世居于此,史称常氏正宗。由此佐证,山东南阳的常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后裔。</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宋室南渡。南阳常氏有一支为避兵灾之祸,迁移至安徽怀远县贾村(常家坟),至六六公己历六世,生遇春公。遇春公武功娴熟,生逢乱世,便随朱元璋横扫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建大明王朝后,感念遇春公功勋卓著,官拜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惜天不假年,在洪武二年(1369年)的北伐中,卒于柳河川(即今河北宣化县东北盘常河)班师归途军中,时年39岁。葬毕,朱元璋又追赠遇春公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并追封上三代:常遇春曾祖常四三公、祖父常重五公、父常六六公都被追封为开平王。三王墓至今完好,安徽怀远贾村便更名为常家坟,从此声名远播。如此殊荣,朱元璋认为尚不足以常遇春之功于万一,便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特授常遇春长子常茂为郑国功,洪武二十年(1387年)继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三子常森为昭勇将军。遇春公长女常美荣与朱元璋长子,即太子朱标(13岁被立为太子,受儒家思想熏陶,最受朱元璋疼爱,慈善和蔼,不嗜杀戮,自带光环,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8岁,史上有说是被朱元璋这位虎爸长期精神压迫而亡。)虽是父辈指腹为婚,但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婚后琴瑟和鸣,恩爱甚笃。且她端庄贤惠,颇有马皇后风范,也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喜欢。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便亲自下诏册封为太子妃,是为嫡妻。当时朱标16岁,常美荣17岁。洪武七年(1374年)为朱标生长子朱雄英(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病殁),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朱标生下三子朱允熥(被建文帝封为吴王。靖难师入京被降为郡王,同年九月又废为庶人,永乐15年,即1417年暴毙。),并于当月而逝,享年24岁,朱元璋赐谥敬懿皇太子妃,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追尊嫡母常美荣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又复称为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帝即位后,又复称孝康皇后。</p><p class="ql-block"> 太子妃常美荣薨逝后,朱标再未立妃纳妾,侧妃吕氏(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始独居东宫",后或由朱元璋做主将其扶正,为朱标生下二子朱允炆(即建文帝),(电视剧《山河月明》也是这样宣传的),四子朱允熞(被建文帝封为衡王),五子朱允熙(被建文帝封为徐王)。米脂常遇春纪念馆宣,《米脂常氏家志》载,建文帝朱允炆生母为遇春公长女常美荣,有待商榷。</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在明洪武、建文年间,遇春公的上三代和后裔荣极一时。怎耐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少殁,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嫡妻的地位在死后也是要保留的(犯有重大错误的除外),嫡妻所生的儿子在嫡妻死后也是嫡子,新任正妻及子女的地位要略底于前任嫡妻及子女的,也就是说朱雄英死后,朱标的嫡长子应该是常美荣所生的朱允熥,可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放弃朱允熥,立吕氏所生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使他以此断决其他皇子企图皇位的效果打了折扣,也是朱允炆登基后,迫不及待削藩的原因之一。果不其然,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便力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借机造反,当年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硬生生在其侄朱允炆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是为明成祖。在朱棣围攻南京期间,遇春公三子常森眼见朱棣谋逆篡位,而又力不能及,满腔怒火喷涌而出"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也天常。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峨眉亭题)。忠勇英烈之气跃然纸上。以诗铭志后,便携家眷逃往陕西(安徽怀远常遇春另支家谱载)。途经河南、在山西兔番(临县)过黄河,到陕北佳县与米脂交界处的僻壤山村隐居,即今印斗镇陈家岔、常石畔、吴仲沟村一帶。常森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四子、五子分别落户河南、山西、甘肃。长子常刚、次子常强,随森公落户常石畔村。列长子常刚为七甲,次子常强为十甲(缘由的说法不够统一),在此开荒种田,繁衍生息。森公更名为僧,据传在当地永和寺出家。《米脂常氏家志》初版《常森列传》说"森之后裔在火神庙山上发掘森之墓,森身穿八卦衣,手持蝇刷,安卧棺中。",或可佐证。米脂常氏便是常刚、常强的后裔。随时间推移,常氏族人逐渐兴旺起来,讫今己分布米脂各乡镇及榆林、延安,乃至全国部分省区也有居户,己逾九万余众(《米脂常氏家志》续编本27页),成为米脂姓氏旺族,于是便有"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各占半道街"的说法。 正所谓:</p><p class="ql-block"> 涓流汇聚成大海,</p><p class="ql-block"> 枝叶繁茂为深根。</p><p class="ql-block"> (注:以上内容,在《米脂常氏家志》中的若干篇考证文章中分散粗略记载,夲文归在了一起,并据史料作了充实细化和完善,唯所述朱允炆生母,与家志记异同)</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21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