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礼”向来是文质彬彬的内涵,像《镜花缘》所描绘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懂礼、知礼,读《三字经》、《千字文》,要“尊老爱幼”等等。汉代察举制的基础便是“举孝廉”。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然而凡事多有两面性,礼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礼,规范我们的行为,和谐我们的家庭,稳定我们的社会。自古以来,礼是约束自己的手段,古仁人志士强调“克己复礼”,今人强调“传家风、承家训”。孔子曾经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儒家与法家有很大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严刑峻法,以礼服人,而法家思想则推崇酷吏,以法治国。孔子在这句话中就指出,以法治国能使国家稳定,但民众“无耻”,没有羞耻心,只是碍于法律效力,并非主观愿意;而以礼治国,民众“有耻且格”,人们有羞耻心能自我约束。人服礼是主动的,可为人所好,即所谓的“富而有礼”。</p> <p class="ql-block"> 然而,作为一个统治了中国千年之久的思想,它一定也存在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田小娥,难道只是被公公鹿三杀死的么?如果没有白鹿原愚昧落后的所谓族法,她会落得如此下场么?她有什么错?她只是勇敢的追求了自己的爱情,亲生父亲容不下她,白鹿原的族法容不下她,世俗的眼光容不下她!她在别人的唾沫声里卑贱地活着,可这也不行!吃人的礼教还是吃掉了这个鲜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她十二岁就被“卖”到男人家做媳妇,她从原先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团圆媳妇本来是健康活泼的,但在这个被封建礼教封闭的小城,婆婆为了让她守规矩,甚至为了让自己舒心,任意打骂她,让她洗开水澡!!团圆媳妇在极度恐惧中生了“病”,邻居也带着“好心”帮助她,人们这种杀人无意识,以及杀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让人悲惨和痛心。作者通过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得近乎冷漠,对封建愚昧的国民进行了嘲讽和鞭挞。</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也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社会下国人谋人性命,教人自虐的丑恶祸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这样的字眼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是应该的,但愚昧、迷茫就是愚蠢的,可悲的,甚至可恨的。郭巨挖窟窿时,他的儿子还玩着“摇咕咚”,抱在母亲臂膀上,高高兴兴地笑着。读到这,我不禁为这小孩子叹息,焉有如此愚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礼”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古代有杀人祭旗的习惯,帝王死后要活人殉葬。不仅中国如此,其它国家也存在此类现象。在印度,丈夫的葬礼上妻子要被活活地烧死,这也是“礼”;在缅甸,孩子成年礼时要杀死几个人,这也是“礼”。在诸多事例中,“礼”对人性的禁锢,对生命的漠视显露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儒家所推行的礼制并不是完美的,或者说,在后人的传承下变得扭曲,变得野蛮,不合时宜。</p> <p class="ql-block"> 综上,对于礼,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仁、义、礼、智、信”要有,但我们不能愚礼,错误地盲从礼,这样就会导致你做出一些荒唐的事,这种礼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残忍的。因此,礼要达到治,要能适应现代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不是唯命是从,不是三叩九拜的繁文缛节,更不是是非不分的愚忠。而是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诠释,一个人对文明追求与展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