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的思想精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为了传承经典,提高我校教师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2022年11月30日,锦屏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教师《论语》经典诵读”活动,目前,该活动在王校长的领导、教导处冯主任的统筹安排以及学校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每周四晚上7:00钟,我校语文教师们汇聚一堂,在线上开展《论语》经典诵读活动。今天参与活动的有冯欢欢主任、张亚楠、赵旭丽、卢改婷、苗芳芳、程喜乐六位教师,本期活动在张亚楠老师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诵读内容为《论语》为政篇2.1--2.4节。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本篇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其中的思想精髓也被一代代中华儿女继承与发展,并且一步步得到升华,直到今天,其理论内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与活动的六位教师轮流诵读为政篇2.1--2.4节,瞧!她们或激情昂扬,或抑扬顿挫,或跌宕起伏,诠释了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紧接着,六位教师依次分享了她们对《论语》为政篇2.1-2.4节的感悟,这是一场品读的盛宴,文化的交流。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赵旭丽老师分享2.1节:</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p> 其次,张亚楠老师分享2.2节:<br> 我觉得我们学习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要有总结概括的能力,能用一句话,不用两句话,能用一个字,不用两个字。那么诗经包含风雅颂三部分,总共305首,那么孔子就有三个字把这本书给概括了。第二,我们学习的是我们读书要读有能量的书。在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本书是必读的,第一本书《诗经》,第二本书《书经》,诗经它讲的是我们如何去把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的纯洁,每一首诗,他无论是赞美王侯将相、还是君王臣子,还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思想都很纯正,没有任何邪念,所以诗经现在更应该去读,因为孔子给他的孩子说:不读诗无以言;就是说如果不读诗经,你就不会开口说话,所以足见《诗经》的重要性。第三方面是我们交朋友也要交有能量的朋友,交一些思想很纯正,没有邪念的朋友。第四告诉我们,我们要把负责的人生简单化,无论我们是处理与领导关系还是下属关系,还是同事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父母关系,只要我们思想没有邪念,很纯正,是真情实感的表露,就会远离一些痛苦、纠结和烦恼,所以说让我们把复杂的东西,复杂的问题、复杂的人生简单化,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方面。 <p class="ql-block"> 接着,2.3节呢,由冯主任,卢改婷,苗芳芳三位教师共同分享,她们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 class="ql-block"> 冯主任谈到:</p><p class="ql-block">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咀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用班级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从内心油然而生集体荣誉感,自觉为维护集体的的利益而努力。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注重自身师德的提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卢改婷老师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从这句话看来,孔子认为治国的方法分别是从政、刑、德、礼四个方面展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但却有本末之分,德和礼是本,政和刑是末,可见法律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道德的力量却是无穷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引导教育学生做到“有耻且格”?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蕴含在这句话中,那就是既要抓好班级管理,又要重视道德和礼仪教育。</p><p class="ql-block"> 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之言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要制定一套严密详细的班级规范和准则,在此约束之下学生才能遵规守纪,从而达到正班风的目的,通过严格管理,教会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守纪律、讲卫生、懂文明、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p><p class="ql-block"> 但是,纪律约束一旦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把控好尺度,切记不能过多依赖纪律的力量,热衷于制订班规班纪,如果这些纪律约束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那么一方面这些纪律的管理作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另一方面它会造成班主任与学生、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对立,甚至是冲突。只注重纪律约束的班级即使能够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那也是口服心不服,老师在的时候,一片安宁,老师一走出教室,天下大乱;表面上,规规矩矩,背底里,为所欲为。</p><p class="ql-block"> 所以,抓好班级管理只能做到“民免而无耻”,要想做到“有耻且格”,则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来相辅相成。即抓好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必须明白:要以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命令式口吻提出要求,需铭记: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含有期望和信任的眼神、一丝分享的微笑,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古语同样告诉我们,班级管理需要相关“法制”,但如何真正被遵守和执行,我觉得教育者应做到一张一弛、律人先律己,制之以令、导之以德、以身立教。把法的威严和人的美德、礼仪结合起来。管理要有政有法,教育要重德重礼,惩罚只是短暂的威慑,有德重礼的加以引导,才更容易被接受,达到教育共赢。</p><p class="ql-block"> 苗芳芳老师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该句前半句讲的是法制,后半句讲的是德治。法治是是用政令,制度,法律,刑法。后面半句讲的是德治,用道德、用立法来管理,那么德治和法治什么关系呢?孔子他是非常重视法治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治是行不通的,但是德治用道德教化是不是更好呢?当然有道德教化一定是非常好的,那他们两个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一句话的概括,法治是德治的体现,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他们两个是辩证统一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那么道德为什么要用法治来体现呢?因为道德看不见,摸不到,比如孔子有个弟子叫载我,他问孔子,他说师傅,父母去世之后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孔子说那你说需要多长时间?载我说一年时间就行了,孔子说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小时候父母抱我们三年。我们三岁之后才可以独立的走路,独立的跑步。所以说我们为了回报父母,报我们的养育之恩,所以说父母去世之后我们守孝三年,载我就认为只需要一年就可以,孔子怎么教育也改变不了载我的思想。那这些就完全靠你的道德,你的良知。良知和道德如何去量化呢?所以说道德要去管理一个国家,必须转化为法治或礼制。法制到底好不好?法治他肯定是好的,但是法制的基础呢,它的初心一定是道德感化,以道德为初心,这样才是才算好的法制,那么法治的结果目的是什么呢?达到和谐的目的,那如何以道德为初心达到和谐目的呢?中间是一个方法论,方法论就是我们儒家讲的: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德治和法治就是这样的关系,法治是德治的显现,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要以道德感化为初心,以和谐为目的,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这也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仁、中、和这样一个体系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然后,程喜乐老师为我们分享了2.4节,更是让大家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p> 她们的分享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最后,由本期的记录人赵旭丽老师进行总结: <br> 对于孔子的“德治”理念,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并不是很有说服力,毕竟,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应该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要。所以,孔子的“德治”观点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以德治国”的内涵对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br> 由几千年前人治社会土壤所培养出的《论语》为政篇,虽然在当今法治社会的作用远不如从前,但不可否认我们正是继承了先人的意志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正所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论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应将其放入当代社会去进一步验证,积极的我们应当保留,消极的我们也应改造或剔除。但无可否认的是,文明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应从文明中找寻力量,找寻属于人类的宝藏。<br>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趁着国学的春风,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诵读中华经典,让心灵徜徉书海,让校园溢满书香,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让优秀的文化精髓伴随我们成长!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之时,愿锦屏镇中心小学所有师生都能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让我们豪情满怀,再谱传统文化新乐章! 编辑:赵旭丽<div>材料来源:本次活动的所有教师</div><div>审核:冯欢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