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石刻佛像。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p> <p class="ql-block">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旅游景区,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去世了,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九十年时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进入乐山大佛景区沿凌云山脚栈道前行,不远处可见一景点龙湫虎穴。</p> <p class="ql-block">古时凌云山森林茂密,九峰叠翠,常有白虎出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波涛汹涌,时有青龙腾跃。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化为石龙、玉虎,共为佛之护法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一条长约28米的青龙蜿蜒于明镜般的池边,顺着悬崖盘旋而上,穿土破石,从6米高的草丛中伸出头来,往水池中喷洒着清泉。清泉像银色的珍珠,时缓时急,如琴键上弹出的音符,滴落在透明的水池中。唐代诗人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中的“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之句就是写的此地,后人取其意称这里为“龙湫”。清朝嘉定知府史致康草书的巨大“龙”字,镌刻于水池后崖壁之上,字大约3米见方。“龙”字一笔书就,像一条飞舞的巨龙,因此龙湫又被称作“一笔龙”。龙湫左前方崖壁上还刻有一草书:“虎”字,也取意于岑参诗中“虎穴”二字,正与“龙”字相配。</p> <p class="ql-block">在临江栈道路旁可见兜率宫,开凿于明代,内有弥勒佛像一尊,高约2米。凌云山主供弥勒佛,自然少不了兜率宫。兜率宫也称兜率天,梵语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等。</p> <p class="ql-block">按佛教的说法,弥勒居住的地方,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这里的一切妙不可言。人间四百年光阴,兜率天不过区区一昼夜,说明没烦恼的日子过得快。《弥勒上生经》中写到,若皈依弥勒并念其名号者,死后往生此天。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个弥勒净土的虔诚信徒,他晚年有首言志诗《答客说》写到:“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p> <p class="ql-block">前行到乐山大佛核心景区位置有一不大的山峰,名曰“集凤峰”,毗邻大雄宝殿和灵宝塔。这里的红砂岩上可看到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游乐山大佛留下的题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沿江边道路拾阶而上路边可见一“载酒亭”,是专门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当年苏东坡在这里游历时,居此眺望远方的峨眉山,后人就在这里建了一个亭子。一边山崖石刻有东坡载酒泛舟处几个大字,游人可在亭中稍坐休息,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故事,苏轼当年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听说朋友张伯温要去乐山(当时叫嘉州)当刺史了,就写了首诗送他,题目叫《送张嘉州》,前面四句写道:</p><p class="ql-block">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p><p class="ql-block">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p><p class="ql-block">后人就将“颇愿身为汉嘉守,生不愿封万户侯”作为载酒亭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进入乐山大佛山门 山门上悬挂郭沫若书写的“乐山大佛”匾额,山门两侧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p> <p class="ql-block">凌云寺在凌云山顶,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早于大佛开凿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p> <p class="ql-block">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时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兵祸,大部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后又经多次修葺。凌云寺由弥勒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弥勒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后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是景区的核心,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最后一次修复是2019年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p> <p class="ql-block">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前行到凌云九峰的兑悦、祝融两峰之间,有一碑林掩映于丛林古木之中。</p> <p class="ql-block">碑林陈列古今名人书法碑刻195通,多系大佛景区珍藏墨迹拓刻而成,其中不乏珍品,如苏东坡、黄庭坚、郑板桥,以及近现代的康有为、赵熙、郭沫若、赵朴初、张爱萍、李一氓、关山月等人的手迹题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千载凌云源佛国,一峰丹霞戴天堂”</p><p class="ql-block">毗卢院(原“佛国天堂”)位于凌云山九峰中的丹霞峰,依山取势,仿唐代宫殿建造。由弥勒殿、毗卢殿、华严殿三重殿堂组成,与乐山大佛和凌云寺毗邻。</p> <p class="ql-block">进得弥勒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侧立两旁。</p> <p class="ql-block">正中佛龛背后为护法神韦陀菩萨。</p> <p class="ql-block">一条由汉白玉铺就的山道直达毗卢殿,四周香樟林环绕,浓淡相宜的香味弥漫,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毗卢院专门从1800公里外的佛教文化发源地、释迦摩尼佛祖的诞生地尼泊尔蓝毗尼圣园,迎请由尼泊尔著名佛教造像大师雕刻的释迦牟尼佛祖像“升座”殿内,供信众朝拜祈福。</p> <p class="ql-block">沿岷江边回到山顶,一路走到“桂华寺”遗址边的院子里休息。看到一个石窟里有“桂华寺”三字,是清咸丰癸丑(1853)何绍基所题。</p> <p class="ql-block">院子一侧有四个崖墓室,里面立着一些石刻。</p> <p class="ql-block">沿山路前去东坡楼,这里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 ,始建于宋朝,原名“载酒堂”。明朝天启年间,宦官当道,文武百官摄于魏忠贤淫威,天下郡县均为魏忠贤大建生祠。嘉定地方官选择在此地修建生祠。后来宦党覆灭后,又改祀东坡,始名“东坡楼”。东坡楼自魏忠贤生祠改建以来,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维修。现在的规模是民国以后逐步大 修形成的,尤其是1980年改建后,基本保持了清代东坡楼的建筑风貌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东坡楼坐东北向西南,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潇洒,形神俱佳。楼两侧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副及东坡笠屐图画像较为精美。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p> <p class="ql-block">下来山间,一处较宽大的平地,是集凤峰背面,有一条状的山崖石洞,洞高4米,宽6.5米,深约7米。一个黑石碑刻着“注易洞”,是明朝户部主事安佑注释易经的地方。据史籍记载:“注易洞,凌云山阴正方,可坐数十人。”</p> <p class="ql-block">相传明代嘉州人安佑注《易经》于此,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至今犹存;地面还镶嵌有太极阴阳鱼图案。</p> <p class="ql-block">洞外长廊两侧伫立《易经的象数哲理》、《八卦与阴阳》、《八卦方位图》、《先后天八卦图》、《阴阳平远图》、《幽玄远渺图》等各类碑刻十余通,其碑刻图案造型典雅,线条流畅;书法造诣直逼古人,大有魏晋二王遗风。</p> <p class="ql-block">离开注易洞稍往前行,就看到“灵宝塔”了,灵宝塔为乐山古城的一座标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宝塔创建于唐代,因其耸立在灵宝峰颠,故以山峰命名。</p> <p class="ql-block">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13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登临塔顶,眺望四周佳山秀水。</p> <p class="ql-block">在上塔的台阶前往左看,是唐代的药师佛坐像,两边有两个立佛。造像原址在乐山市中区关庙乡东林村,也叫东林佛像。为确保唐代文物安全,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对此三尊唐代石刻佛像异地保护至此。药师佛是佛教中东方琉璃世界之佛主,民间视为主掌平安、幸福、健康之佛。此造像通高4.5米,比例匀称,气度非凡,体态丰润、古朴,与傍二胁侍同为盛唐石刻之珍品。佛像后背石壁上镌刻清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285字,两旁“福”、“寿”二字直径1.2米嵌于左右崖壁,其中浮雕大“寿”字为清代名人康有为之手迹,此景堪称佛、经、字三绝。药师佛石像前,设有香炉,旁立碑刻,供人观瞻拜。</p> <p class="ql-block">走下凌宝塔,不远就来到了沫若堂。</p> <p class="ql-block">堂前约10米的台阶上,屹立着一尊郭沫若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右手持笔,左手拿着一叠纸。立雕像身后是一支黄色的,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粱图案。巨笔直指蓝天,象征郭沫若永世不灭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沫若堂,是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缮而成,青砖灰瓦,朴素雅致,灰色调的中式近代风格。这是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乐山大佛景区,人依然沉浸在山水、塔寺、佛阁之间,不知如何形容此情此景?特寻来古人诗句以了心思。</p><p class="ql-block">《晚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绝顶》</p><p class="ql-block"> 王士祯</p><p class="ql-block">真作凌云载酒游,</p><p class="ql-block">汉嘉奇绝冠西州。</p><p class="ql-block">九峰向日吟江叶,</p><p class="ql-block">三水通潮抱郡楼。</p><p class="ql-block">山自涪翁亭畔好,</p><p class="ql-block">泉从古佛髻中流。</p><p class="ql-block">东坡老去方思蜀,</p><p class="ql-block">不愿人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有今人赋词:</p><p class="ql-block">破阵子 《游乐山赋 》</p><p class="ql-block">百橹轻摇帆影,三江汇注嘉州。</p><p class="ql-block">水势山形朝大佛,南北东西引客游。 </p><p class="ql-block">几多复春秋? </p><p class="ql-block">怪侣飞凌云渡,狂朋登碧津楼。</p><p class="ql-block">孤卓哑然烟际处,九顶峥嵘兢自由。</p><p class="ql-block"> 看一叶扁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