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襄渝铁路<br><br> 襄渝铁路起自襄阳,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广安,到达重庆,全长915.6公里。铁路横贯鄂、陕、川、渝四省市,东与汉丹、焦枝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相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整个襄渝铁路工程于1968年开工,于1979年全部完工。全国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2个独立团参与了襄渝铁路的修建,在当时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少战友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1973年武当山迎来第一列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的火车 铁道兵第四新管处辅轨架桥机,配合铁道兵一师在襄渝线汉江边辅轨架桥 铁道兵第四新管处辅轨架桥机,配合铁道兵一师在襄渝线汉江边辅轨架桥 <h1><b> <font color="#ed2308">鏖战襄渝——铁龙飞跃,穿越蜀道不再难</font></b><br><br><font color="#ed2308"> ────铁道兵第四新线管理处简史系列之五</font><br><br></h1><h1> <b>作者 王发仂</b></h1><br> 1973年1月,第四新管处风尘扑扑开进湖北,与第一新管处共同执行襄渝铁路临管任务。<br><br> 襄渝铁路跨越巴山蜀水。唐代大诗豪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年入川道路之艰险可见一斑。今天在这深山峡谷之中修建铁路,进行新线临时运营,难度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为支援建设中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为发展陕川两地的经济,第四新管处进入襄渝铁路工地后,根据形势与任务的需要,按照上级指示,对机构编制进行了新的调编,主要是将原一、二、三营改为第一、第二、第三运输段,段下设若干中心站。处机关设办公室、运输、机车车辆、工电、人事、财务、装备、供应、管理9科室。政治处设组织、干部、宣传和公安4股。<br><br> 襄渝铁路是连结中南、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在铁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铁路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全长915.6公里。东段莫家营至紫阳,由第四新管处临管,由于第一运输段仍在北京执行通坨铁路任务,铁道兵决定第一新管处四营调给第四新管处,管理莫家营至十堰的11个车站。(第二运输段第六中心站管理湖北十堰至陕西胡家营的十堰、花果、黄龙、小花杲、鲍峽、将军河等站。站部设在十堰站,与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卫生队毗邻。—编者注)紫阳以西至达县由第一新管处临管。两个处并肩战斗,密切合作,统一归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领导。<br><br> 在临管运营中,第四新管处针对沿线依山傍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桥高隧长,特别是武当山隧道长达5000多米,国家要求1970年底通车至十堰,但因武当山隧道工程量大,十分艰巨,无法在短期内打通,为确保十堰二汽建设,武当山隧道地段施工采用便线方案,突击抡通,线路标准低,坡度大,运输条件十分困难。第四新管处处长陈子俊、政委黄立起带领全处军职工采取一系列措施保安全,保运输,加强线路养护维修,特别是在武当山便线区段,采取双机牵引办法,用两个火车头牵引一个列车,一个机车在前面拉,一个机车在后面推,用力闯过大坡,趟趟精心操作,年年超额完成运输任务,没有发生过大的行车事故。襄渝铁路于1975年11月质量良好地交付国家运营。 <br><br> 此期间,在第四新管处任职的领导有,处长陈子俊。政委黄立起。副处长高化安、李春芳、玄德贵。副政委吴文政。政治处主任李万一、唐连福。 <h1><br><b> 六里坪站</b><br> 1973年至1976年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机关所在地</h1> <h1><br><b> 六里坪站</b><br> 1973年至1976年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机关所在地</h1> <h1> <b>今日的武当山站——昔日的六里坪站</b><br> 武当山站,旧站在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区,离襄阳站135公里,离重庆站764公里,离十堰站42公里,为三等站。于2009年8月26日襄渝二线开通撤销。新站址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由六里坪站更名而来。邮政编码442716,建于1968年。离重庆站752公里,离襄阳站152公里,隶属武汉铁路局十堰车务段管辖。</h1> <h1> <b> 十堰火车站</b>始建于1968年,几经扩建,十堰火车站新站房于203年1月投入使用,新站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候车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2008年,为配合武康(襄胡铁路)二线接入,十堰火车站进行站场改造。<br> 早在2008年,市政府审批的《火车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就提及,在十堰火车站、襄渝铁路以北预留十堰火车站站场及广场用地,总用地面积达到<br>44000平方米(约66亩),并在广场北侧规划了长途客运站,方便旅客换乘,还规划了公交车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也意味着,在数年之前,十堰已经在谋篇布局,打造能与人民中路、人民北路相媲美的畅通城市交通线和承载巨量人流、物流的空间,也就是十堰火车站北广场。</h1> <h1><b>将军河</b>站牌</h1> <h1><b>白浪站</b></h1> <h1><b> 胡家营站</b></h1> 1975年夏本文作者同十堰站的军职工一起在十堰站铁道旁学习(当年刊登于铁道兵报) <h1><b>作者</b>1975年于十堰站留影</h1> <h1><b>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羽毛球队</b>,1974年八·一节准备参加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达州赛前,于六里坪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机关铁道旁合影</h1> 1975午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十堰站客货运军职工吴庆早主任于十堰站前留影 作者于1975年同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十堰站客货运军职工于十堰站前留影 1974年本美篇作者与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政治处新闻照相干亊于六里坪铁路大桥合影 1975年本美篇作者与与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十堰站客货运军职工于十堰站前留影 1974年本美篇作者与 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政治处军干职工于六里坪铁路大桥合影 <h1><b>铁道兵第四新管处男女蓝球和乒乓球球队</b>,1974年八·一节准确参加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达州赛前,与处首长于六里坪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机关球场合影</h1> 1974年9月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抽调部分军职人员去京通线组建铁道兵第三新管处合影留念 1974年时的六里坪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政治处办公楼前 1974年时的六里坪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机关驻地铁道旁 当年六里坪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在襄渝线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 <h1> <b> 王发仂 </b><br><br></h1><h1> <b><font color="#ed2308">简史系列作者介绍</font></b>:王发仂</h1>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政治处副主任、处党委委员、处纪委副书记。他长期在该处政治处工作,见证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一师新管科成立至兖石铁路临管前期的全过程,后因工作调转,四处撤消过程他未能参与。调任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社后,曾任记者部主任,所写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理事,曾任长达九年的协会秘书长助理。 <p class="ql-block">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特此声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