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腹有诗书气自华

<p class="ql-block">  冬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知名度最高的节气了,每年的冬至都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来提醒我们冬至节气到了,即使我们忘记了时间,饺子馆也会提醒我们的。但是这对于一个节气来说还是太浅薄了,很多人连冬至的由来简介都不了解,下面我们就通过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来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冬至的那些事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冬至的由来简介 </p><p class="ql-block">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求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冬至的来历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p><p class="ql-block">  关于冬至,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易经·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p><p class="ql-block">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p><p class="ql-block">  《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静不宜动,这就是过节了。</p><p class="ql-block">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冬至的来历故事</p><p class="ql-block">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p><p class="ql-block">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p><p class="ql-block">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冬至吃饺子寓意</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是消寒,以及为了纪念张仲景。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p><p class="ql-block">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p><p class="ql-block">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p> <p class="ql-block">冬至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这里做奴婢。</p><p class="ql-block">  离别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就每人尸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圆时,再吃圆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这夭正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又到冬至,她对家主说:</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吃圆子,门神也该敬敬。”</p><p class="ql-block">  说着,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忘记离别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p><p class="ql-block">  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周围的人们说,糯米圆象征着团圆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风俗。</p> <p class="ql-block">  冬至的一些食俗,还与冬至起的“数九”民俗有关。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载,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盛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p><p class="ql-block">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之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学子们,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消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约九人一同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席间要摆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有“消寒节”之称。</p><p class="ql-block">  冬至数九后,因天寒地冻,除一些按月定期开放的庙会外,街市上再没有热闹的“花会”、“社火”等表演,大人孩子们多缩在四合院大杂院里,圈炉取暖,数着“九九”盼着春暖之日早日到来。自明清时起,一些文人墨客根据“数九”之俗,逐渐编制出很多“文墨游戏”,如现今南北各地仍传唱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  旧京时百姓家墙上常贴“九九消寒图”,上面画着白梅花一枝,上有梅花81朵,从冬至起由少儿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明刘侗的《帝京景物录》中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朵)八十又一,日梁一瓣(朵)则春深矣。”相传这种消寒图最初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出来的。此外,还有用笔描写九个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81天写81笔的“九九消寒句”以及在八十一个格中从冬至起每日涂格,格涂满则寒消,谓之“九九消寒表”,有口诀是:“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相传此诀是识天文知气象的神机军师刘伯温所云。</p> <p class="ql-block">  另外,冬至日有“观兆测年”之俗,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农家观天象气候变化,以预知来年的好光景。喜欢学武术的少年,要在冬至这天拜师学艺,古时称为“看冬”之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至</p><p class="ql-block">  作者: 杜甫</p><p class="ql-block">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p><p class="ql-block">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p><p class="ql-block">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p><p class="ql-block">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p>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数九接踵而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从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小羊羊”肆虐的时节,大家在饮食上要多食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