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沐初心 书香致未来——“与谁共坐”读书会共读《教学勇气》第四章交流活动

骑着蜗牛儿去旅行

阅读摘抄 <p class="ql-block">  1、共同体不过是某种内隐魅力的外显标准,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流入外部“关系世界”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2、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3、现实是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能认识现实。</p><p class="ql-block"> 4、求真共同体应该具有这么一种求知形象,既认可有一张万物赖以生存的巨大网络,又认可我们身陷网络之中对认识万物是有益而无害的。这种形象不仅彰显了我们与人类存在形式看得见的联系——也为他们提供了具备亲近性、公民性和问责性的机会,还突出了我们与非人类存在形式看不见的联系。只有这种共同体模式,才能游刃有余地担负起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p> <p class="ql-block">  5、主体可用来发展关系,而客体则不能。</p><p class="ql-block"> 6、求知共同体绝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循环的、互动的、动态的。</p><p class="ql-block"> 7、求真共同体是通过争论而非竞争来增进我们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8、真理是凭借热情和准则就重大事项而进行的永恒对话。</p> <p class="ql-block">  9、这里所说的“伟大事物”, 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不是评述这些主体的文本,也不是解说这些主体的理论,而是被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p><p class="ql-block"> 10、大事便是与生活的恋情,便是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生活,培育我们的好奇心,使之像一匹精神抖擞的骏马,每天驰骋于林木茂盛、阳光明媚的山岭。没有风险的地方,情感的地貌虽平坦但无趣。生活尽管广阔无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迂回曲折,但看上去似乎并无这些壮丽的地理特征,只有长度。它以神秘开始,亦以神秘结束,其间留下的是蛮荒与美丽的乡野风光。</p> 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一、共同体掠影</p><p class="ql-block"> 书友王冠军从领读奥利弗的诗歌《大雁》切入,首先阐述了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不过是某种内隐魅力的外显标准,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流入外部“关系世界”的展现。它强调了个人与世界要充分交融,这种交融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接下来又分析了共同体的三种模式的存在意义和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一)治疗模式</p><p class="ql-block"> 存在意义:这个模式最为看重人际关系中的亲近关系,亲近关系不仅仅可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的相关联系,而且可使人们推心置腹地相关交往,彼此坚信通过这样的交往可完全做到交心知心。</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我们无法要求人与人之间都是亲近关系,而且,当所有人际关系都以“亲近”为评判规范的话,我们就开始失去与陌生人或事建立联系的能力,那么人世间就会逐渐收缩 成一个小点。</p><p class="ql-block"> (二)公民模式</p><p class="ql-block"> 存在意义:</p><p class="ql-block"> 1、公民模式大可对治疗模式补偏救弊。就公民模式而言,其规范不再限于狭窄的亲近关系,而是要使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要像“国家”那样促使他们结成休戚与共的“公民”团体。公民型共同体是一种以公众互惠性反衬个人脆弱性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里,大家虽然彼此无法形成亲近关系但可学会如何分享共同的领域和共同的资源,学会如何解决因分享而产生的冲突和问题。</p><p class="ql-block"> 2、共同体的公民模式具备促进教与学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公民模式对于教育的核心使命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威胁。因为真理不是靠民主手段来决定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三)市场模式</p><p class="ql-block"> 存在意义:市场模式奇妙地将治疗型的个人主义与公民型的实用主义融为一体。关注学生,关注家长,关注民生,进而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1、市场模式的评价系统近期内不可能存在,优质教学的所有形态不可能塞进一份调查问卷的计量等级表中。</p><p class="ql-block"> 2、良好的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重视结果。</p><p class="ql-block"> 3、良好的教育可能至少在一段时期引起学生的极度不满,这种不满或许正是表明学生身上已经开启了真正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二、现实是群体共建共享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部分中,书友杨书华说,帕尔默提到了求真共同体,它是能够承担、引导并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即求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求真共同体的典型标志不是心理学上的亲近性,也不是政治学上的公民性,更不是实用主义的问责性……求真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体现这一主张:现实是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能认识现实。也就是说,优质的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教,也不单单是学生的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成就,教学相长。同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育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游刃有余地担负起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p> <p class="ql-block">三、再探真理</p><p class="ql-block"> 书友杜玉翠分享,这一部分再探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吗?《教学勇气》的第四章——求知与共同体,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向我们揭示:“真理是凭借热情和准则就重大事项进行的永恒对话。”简而言之,真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对话过程,总在验证旧结论,得出新结论的动态性对话。在书中,作者也称之为“伟大事物”(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在周围的主体),而且伟大事物是有自己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并且具有超然性的秘密,即永远能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让我们的了解顾此失彼。</p><p class="ql-block"> 在求真共同体模式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都是求知的主体,都是真理的主宰者。正如奥利弗的热情洋溢的诗句:“全世界供你浮想联翩,/它如同大雁朝你呼唤……,/不断向你晓示,你在万物之家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四、伟大事物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书友曹瑞霞分享,这里所说的“伟大事物”, 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不是评述这些主体的文本,也不是解说这些主体的理论,而是被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而正是伟大事物才将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求知、去教学、去学习。我也看到,当排除伟大事物的魅力而仅靠我们自己相当有限的魅力,教育共同体就逐渐化为乌有。</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要时时刻刻环绕在耳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既不傲慢地高估自己,也不卑微地低估自己,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自认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p> <p class="ql-block">五、求知和神圣</p><p class="ql-block"> 书友李明丽说,求知、教学、学习都植根于神圣的土壤,继续我的教师职业需要培育一种神圣感。教育不是工作,不是职业,而是毕生的事业。因为工作和用来谋生的,职业可以解决谋生和发展的问题,而事业不仅解决谋生和发展的问题,更加具备了各种责任,对家庭的责任,事业伙伴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工作和职业更多地是物质层面,而事业则是精神层面。</p><p class="ql-block">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是伟大的,让教师爱上教育,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悉心培育,精心呵护,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p> <p class="ql-block">  书友惠志峰说,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与名人对话,与书友交流,与智者同行!</p> <p class="ql-block">  书友樊本昌和李文普也针对本章节发表了自己个人看法和阅读心得,求知,教学,学习是永恒的主体,在教学生命中,每一次感动与泪水,每一个关怀的瞬间,每一堂饱含生命力的课堂,都是我们教育者眼里的“伟大事物”,打造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学命运共同体,是教育人一生的追求。</p>

共同体

求知

教学

书友

主体

模式

事物

求真

伟大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