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一起过冬至吧——和平幼儿园

巍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至节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p><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至各地饮食</span></p><p class="ql-block">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p> <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p> <p class="ql-block">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p><p class="ql-block">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p><p class="ql-block">相传,冬至圆原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p> <p class="ql-block">和平幼儿园祝大家冬至安康!</p>

冬至

馄饨

节气

冬至节

圆子

相传

闽台

中气

之意

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