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色达,肯定是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不说以前,就是现在,有几个人能知道色达?说起佛教圣地,人们自然会提到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谁能想起到喇荣寺?提起高僧,当然是台湾星云大师、国学大师南怀瑾、少林主持释永信……,这些佛界圣人,一字千金,字字砸坑,又有谁知道创建色达佛学院的晋美彭措?从地图上看,无论是从甘肃、还是四川去色达都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一是没有直通的路,二是没有直达的车。近年来,由于色达聚集了两万僧众在此修行,那些网上盛传的、酱红色的、鸽子窝似的僧舍密密麻麻地遍布山野。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众多旅行者、好事者,为何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我到达色达县洛若镇,现在这里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并没有丝毫装模作样的藏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 色达五明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四川省佛教协会主办,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洛若镇,平均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p> <p class="ql-block"> 这种凝重的喇嘛红颜色正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信奉的颜色。你来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或是喇荣寺所看到的都是这样一种颜色——喇嘛红。</p> <p class="ql-block"> 学院前身为喇荣寺五明佛学院。1880年,德绛多吉修建一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扩建该修行点,创建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时有32名学员,晋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5月,形成喇荣学经点,至1993年,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千多人,经师54人。</p> <p class="ql-block"> 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显教又设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观和般若,密教又设有续部经典、各类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和窍诀等。共同文化课设有声明、医方明、藏文、汉文、计算机、历史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五明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五门学科,概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体系,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所以,佛学院里的学僧,不仅仅只学习佛学佛经,稍稍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佛学院毕业,绝不比一般大学的本科毕业容易,难度要大于太多的本科生。</p> <p class="ql-block"> 拖拉机带着一些僧人往山上开去,僧人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这是新来的同学吗?九月新生报到啊。</p> <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明确喇荣五明佛学院是学院,不是寺院。佛学院的学员要经过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有自己出家修行的,甚至有普通高校学生退学来修行的。也有其它寺院僧人来进修的。还有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来研修的。</p> <p class="ql-block"> 学员毕业后,有的取得“堪布”学位,成为“大法师”,还有不少人成为佛教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脚下的一个小饭店,旅游大巴车就停在边上。小饭店提供川菜和面条,如果想要吃面条,一定要提前说,最好是大家一同点,因为山脚下海拔3800米,煮面条需要高压锅,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煮好一锅面条。如果是分开点,只能等上一锅煮好,再煮你点的面条。</p> <p class="ql-block"> 宾馆、酒店,一应俱全,住宅小区、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估计是为将来的旅游业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在洛若镇的东北角有个小商品市场,大都是些僧侣用品。这大概是山上僧侣们的“王府井”。</p> <p class="ql-block"> 在市场对面就是佛学院的大门,大门内是公交车站。这个公交站只有三辆车运营。上山大概要二十多分钟,下山要十五分钟左右,是从后山上下。如果步行就从前山上,约一个半小时。4000米海拔,除了苦行僧,一般没人步行上山。游客上山下山都是四元车票,僧侣是上山三元,下山两元。僧侣和游客都在一起候车。那些女僧员和普通的女人本质上没多大的区别,同样耐不住嘴馋,雪糕饮料停不住嘴,不时还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则天性使然,再则修行不够。</p> <p class="ql-block"> 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上了车,到山顶就五点了。二话不说,赶紧参观。山顶海拔4000米以上,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为数众多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起伏,蔚为壮观。这些红色小木屋,是近两万名僧侣的住所(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即女尊者)。</p> <p class="ql-block"> 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坛城的梵文名称为“曼荼罗”,意思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某种祭供活动的道场,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经筒经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在扎什伦布寺看到有前来朝拜的信众,自带一些酥油在转轴处点一些,也是一种修行。转起来就声音小了很多,也自如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学制分长期和短期两种。大概相当于本科和专科的区别。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p> <p class="ql-block"> 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的学位。</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听到拥秋(佛学女教师)在督促小娅玛(女学员)诵经的声音,有时读错了还会被训斥。每天有早课、下午课,有时还有晚课。下雪天僧人也要奔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从不间断。佛学院以藏族学员为主,也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因此也设汉经院,由堪布(音kan pu)用汉语讲课。</p> <p class="ql-block"> 堪布在汉语里是大法师的意思,就是佛学修为很高的、有成就的僧人。这里除了几座大经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简朴,学院里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从一个低矮的小门进去,里边也没有奢华的修饰。</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见不到闲散人员游荡,绝对比985院校学风好。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可互访。</p> <p class="ql-block"> 修行人的生活很艰苦,山上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山脚下去背,娅玛常常背着装满水有五十斤重的塑料桶,从山下背到山上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学院的每个学员每月能领350元的生活费,供日常开销。这些钱由政府按大学经费来拨款,更多是通过民间捐款。</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些山河一片红的僧舍是谁建的呢?你万万没想到,都是求学的僧侣自己花钱,以最简单、最实用的原则一间一间繁殖出来的,进修期满就留给后来者,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我在等车的工夫,在参观的间隙,打听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信仰,渐渐地放下相机,慢慢地被感动,由一个好事者变成一个崇拜者,成为一个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 在进藏的路上,见过的步行者,磕头者,也包括那些不上学磕着长头的孩子们……这些异于常人的举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的选择可能是对的!因为我们原来敬仰过的那么多东西都是些什么东西?!包括我们崇拜的那些领导人,也有那些像五台山那样的圣地。去一次每人没有300元行吗?还有什么五爷庙那地方,虽然和佛没有一丝亲戚关系,却成天香烟缭绕,人满为患。无非不过就是些假僧人,再就是些求官、求财、求建康的势利之徒……。</p> <p class="ql-block"> 来喇荣,只买了两张四块钱的车票,没有进山费,没有门票,更没有抽签算挂的……</p> <p class="ql-block"> 紧赶慢赶就到了晚上七点,赶快下山。七点半到了停车场,也顾不上再多看一眼,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走到霍西乡,已是九点。看到路边有停车吃住的招牌。停车打问,住宿120元,就开车进院。将就一夜吧。在色达没碰到厕所,一路夹着一泡尿,得赶快方便一下,然后再办手续不迟。</p> <p class="ql-block"> 一问,房间里没厕所,公厕在院子南边的墙豁口。一看,是几根木头架起来的那种,四面来风,倒是闻不到臭味,在老家比这糟糕的见多了。陌生地方,所以打开手电筒来看,这茅房就凌空架在江上,江水轰鸣之声依稀可闻。太恐怖了!我战战兢兢地掏出家伙,飘飘洒洒地来了一回,越想越怕,万一踩空,从几十米的高空坠落,掉入江中,真是“吃了洋烟上吊的事情——该死又该死!”。</p> <p class="ql-block"> 然后进房间。地面看不出是什么材料做的,床单分不清是什么颜色的,整个家污浊不堪。空气中还混杂着烟味、奶味、霉味,还有男人、女人各种排泄器官散发出来的复杂气味。房价是一铺120元,包房(四床)300元。不包房,又男女混住,是人就行。这是什么阵势?真接受不了这待遇!二话没说,扭头就走。</p> <p class="ql-block"> 又走了十多公里,有个旭日镇,路边有家假日酒店,进去一看还算排场,但没有客人,一房360元。我会讲价,100元搞定。进了房间,感觉真不错,是360元的样子,心满意足,埋锅造饭,一夜无话。</p> <p class="ql-block">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僧侣们为信仰艰难修行的行为让我感动。在常人眼里,那些虚无的、精神的追求为何使这些人如此执著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