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 走近鲁迅——民族小学六(2)班语文特色作业

民小郭晓宏

<p class="ql-block">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双减”背景下大单元的作业设计,力求达到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效果。民族小学六年级(2)班在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精心设计并尝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和鲁迅之间架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理由走近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较为久远,且他的作品深刻隽永,为了让学生感受鲁迅文字的内涵与深意,本班以“呈现立体的鲁迅形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同时观照单元要素的渗透,完成从读文到读人的阅读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识鲁迅人</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基础过关、精读赏析课的学习中,通过查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对每一篇课文完成了思维导图,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还利用课文初步认识了鲁迅先生,为更好地把握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单元文本的课文学习中,孩子们认识了与闰土玩闹的鲁迅,在黑暗中坚持追寻一个《好的故事》的鲁迅,侄女周晔眼中有情有义的鲁迅,臧克家眼中永垂不朽的鲁迅,这些课文都让孩子们离鲁迅更近一步,让我们与鲁迅先生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赶快去看看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绘鲁迅图</p><p class="ql-block"> 课下同学们搜集各种资料,用手中的笔绘出了自己眼中的鲁迅先生,为课文画插图、连环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多方面立体展现鲁迅形象。有趣的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鲁迅文</p><p class="ql-block"> 阅读鲁迅,就是要以书为媒,同学们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讲述着鲁迅先生的故事,领略这位文化战线上英雄的人格魅力,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敬佩之情。让鲁迅成为成长道路上可亲可敬又可爱的师长、榜样与伙伴。以文近人,因文见人。</p> <p class="ql-block">  在《少年闰土》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小练笔,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生活瞬间。同学们纷纷以“鲁迅视角与笔触”来写自己的故事,在模仿创作中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嗬,来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与鲁迅比文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品鲁迅事</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让我们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一边领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谛,一边也来粗浅地效仿一下对比的写作手法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悟鲁迅情</p><p class="ql-block">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先驱!同学们通过阅读学习,不仅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还通过想象二十年后鲁迅与闰土相见时的情景,将自己带入到鲁迅震惊、悲哀的情感体验中,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慨之情。</p> <p class="ql-block">  利用多种途径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孩子们对鲁迅先生由陌生到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孩子们将自己的所学都融进笔墨中,一张张写满鲁迅故事的手抄报,从不同角度向大家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让我们对中国脊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离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更近了一步,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深刻感悟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吾辈当自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郭晓宏</p><p class="ql-block">初审:杨艳芳</p><p class="ql-block">终审:董忠奎</p>

鲁迅

先生

课文

单元

同学

双减

闰土

学习

走近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