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于1938年。</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苏联二战时期的经典歌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喀秋莎》作为一首典型的民谣,表达的主题是爱情,描绘的是一幅俄罗斯早春时节的画面:春风吹过冰冻的湖面,将少女对身处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也吹入和煦的阳光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在梨花盛开的季节,进攻柏林的红军部队一边齐声高唱这首《喀秋 莎》,一边迎接最后的胜利。时至今日,它仍是最能代表那个炽热时代的歌曲。每当《喀秋莎》响起,就好像再次回到了钢铁洪流构成的红色年代,看到克林姆宫降下的旗帜,和那个在91年圣诞夜轰然倒下的巨人。或许,这首歌早已深入俄罗斯人民的骨髓,俄罗斯的代名词不再只有“伏特加”,还有“喀秋莎”。虽然世界不断更迭,但《喀秋莎》仍在用专属于它的力量对抗着一切,永远充满希望,永远怀抱柔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蒙诺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имонов 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p><p class="ql-block">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等着我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西蒙诺夫</span></p><p class="ql-block">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p><p class="ql-block">等到愁煞人的阴雨,</p><p class="ql-block">勾起你的忧伤满怀,</p><p class="ql-block">等到那大雪纷飞,</p><p class="ql-block">等到那酷暑难挨,</p><p class="ql-block">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p><p class="ql-block">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p><p class="ql-block">等到那遥远的他乡,</p><p class="ql-block">不再有家书传来,</p><p class="ql-block">等到一起等待的人,</p><p class="ql-block">心灰意懒,都已倦怠。</p><p class="ql-block">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p><p class="ql-block">他们口口声声地说--</p><p class="ql-block">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p><p class="ql-block">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p><p class="ql-block">我已不在人间,</p><p class="ql-block">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p><p class="ql-block">在炉火旁围坐,</p><p class="ql-block">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p><p class="ql-block">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p><p class="ql-block">不要同他们一起,</p><p class="ql-block">忙着举起酒盏。</p><p class="ql-block">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p><p class="ql-block">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p><p class="ql-block">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p><p class="ql-block">说我侥幸,感到意外!</p><p class="ql-block">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p><p class="ql-block">亏了你的苦苦等待,</p><p class="ql-block">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p><p class="ql-block">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p><p class="ql-block">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p><p class="ql-block">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p><p class="ql-block">只因为同别人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你善于苦苦地等待。</p> <p class="ql-block">《等着我吧》这首诗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诗歌描写了战士的希望和妻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和信念,一经发表就争相传抄,给了战士极大的鼓舞。有的战士把此诗抄在信中寄给妻子;有位战士在战后,写信给西蒙诺夫说:“您的诗以及您在诗中所表达的对亲人深切的爱,支持我度过战争岁月。”</p><p class="ql-block"> 此诗自始至终有一种呼唤的声音,穿过遥远的距离和内心的阵阵寒冷,不断地向爱人传递。他没有描绘枪林弹雨,也不以战壕中的潮湿、饥饿,甚至身受的伤痛为虑,他的心思在爱人那边,总惦念她可遭受的凄雨霜风,忧愁牵挂。正义的战争必胜,他坚信不疑。战争是死地,胜利总要用鲜血来换取,这一点谁都明白。既然是责任那就别无选择,但用生的可排斥死的可,这是所有参战者共同的心理。其中爱人的忠贞不移是战士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之一,战士如此爱他的爱人,对她可能会承受到的压力——感受、思念,阴雨,忧伤,“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没有了我的音信,甚或会有误传的消息,像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凯蒂在报纸登载的阵亡将士名单上看到克劳宁上尉的名字那样。</p><p class="ql-block"> 战争中后方人感受到的严酷也许并不亚于前线的官兵,谁敢笃信自己的亲人在血与火的洗浴中平安无虞?爱子不敢信,慈母也战战兢兢,他们认为“我已不在人世”实属正常。苏联影片《雁南飞》的女主人公因长期的孤单寂寞及生理上的渴求委身他人;凯蒂因相信克劳宁已死加之衣食无着最终不得不沉沦下去的事例并非鲜见。可以说后方亲人在等待中感受的是精神逐渐枯萎死亡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诗篇回旋往复,一次次呼唤,带着言辞之外的恳求,兵士的求生祈愿与亲人盼归的渴望在诗里紧紧地融合,强烈的情绪因战火的无情、结果的难以预卜而化为复杂的低吟。“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说的是重逢后的情景。“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爱情的真挚感动天地,胜过了上帝之力。这前所未有的祈祷,在下一次冲锋陷阵之前的空隙。</p><p class="ql-block"> 诗篇长久地激动着人们。它是战争时前线与后方人们精神的食粮,那些没能从战场上回来的人,念过、背诵过这首诗,把它作为献给亲人的最后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