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发源于河南信阳市的澴水河,是孝感人的母亲河。它流经鄂北小河溪镇,形成了一两百米宽的河道,在造福于两岸人民的同时,也给人员往来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当地老百姓无奈打趣道,“隔河二里半,打水不相沾;无桥无渡船,往来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时期,小河溪辖区由北往南,有六个大队散落在澴河西岸。七十年代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解决那里孩子们上初中的问题,在澴河西岸中段的红石垅岗修建了一所初级中学,取名河西中学。</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我被任命为河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当我头顶着行李,淌过齐腰深的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爬上红石垅岗,映入眼帘的仅仅是两排孤零零的平房趴在光秃秃的岗顶上。石头垒起来的围墙,断断续续围拦着不到三分之一的校园。几株瘦小的冲天杨树,在尘土飞扬的沙石地上摇晃。</p><p class="ql-block"> 全校仅有四个教室,全部建在北部院墙边的一条平行线上。建校时正逢缩短学制,初中只有两个年级。河西六个大队约七千人口,按那时婴儿年出生率计算,每年进入初中的学生了不起八十来个,一个年级设两个班绰绰有余,据说当时就是根据生源和学制确定的办学规模。我赴任时恢复初中三年制了,再怎么发展,也顶多开设六个教学班。</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一个百人的学校,关键是要选好校长。”河西中学就是一所只有二百多人的小型学校。作为校长,我是好的吗?扪心自问,我不合格,不说全面素质,仅从文化程度这项指标来看就不达标。</p><p class="ql-block"> 人生少年季,正是读书时。我的少年季,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求学之路在1966戛然而止。作为一九六八届的初中毕业生,我的文化程度定格在初中一年级。尽管后来到师范进修,取得了所谓中师文凭,也不过是一纸自欺欺人的赝品。三个半月的英语速成学习,老师仅传授给了我们一支自学英语的拐杖,实际文化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走上讲台以后,为了应付教学的需要,教学相长的重点始终放在英语语言水平及教学法的提高上,而对于中文专业的学习,几乎没有触及。因此,抓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来,总觉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 初中文化程度教初中,甚至当校长,是时代的产物。于自己,深感惭愧;于社会,实在滑稽。要当好先生,必须首先老老实实地做好学生。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的一桶水在哪儿呢?因此,总想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作为中国人,它是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工具,各学科的基础,特别是当老师的,尤其显得重要。别说你要多么的文思泉涌,博学多才,至少能正确表达,少出错误、不出错误,不误人子弟。当校长的,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要做老师的表率。</p> <p class="ql-block"> 河西中学,虽然条件简陋,但是远离城镇的喧嚣,没有什么社会活动必须参加。当地民风淳朴,老百姓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所以没有特别复杂的校际关系需要处理。学校的规模小,校务事相对较少,还有我离家较远,住在学校,一日三餐吃食堂,没有家务事需要打理。因此每天用于工作和生活上的时间,三四个小时便打发了。剩下的时间,刚好用于读书上。这儿是我再学习,再提高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我给自己定了个学习计划,每天自学八小时,三年内读完高中和大学的中文课程。</p><p class="ql-block"> 当我系统读完高中语文三年的课程,正为大学中文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适应社会青年和在职职工需要 北京创办语言文学自修大学》。</p><p class="ql-block"> 该校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演讲专家李燕杰先生,其代表作《塑造美的心灵》风靡全国,“真善美”的主题曾经影响过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以《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刊物形式授课,聘请著名语言文学专家张志公、周振甫、徐仲华担任主编,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等为顾问,受到了全国失误学业的年轻人的普遍欢迎,很短时间就报名了十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李燕杰先生)</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每月出一册,三年出齐,共约六百万字,系统连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知识等适于自学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还有习作讲评、问询解答、阅读提示、参考目录及思考题。</p><p class="ql-block"> 参加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学习,不受年龄、学历、职业、地区、时间的限制,手续简单,费用很低,不收学费,初次只预收一年半的刊物费和邮资费十五元即可。</p><p class="ql-block"> 这则消息对于我来说,真好比雪中送炭、及时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喜出望外,立即报名,圆起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p><p class="ql-block"> 自此,每月准时收到从北京寄来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刊物。我严格按照《讲座》的要求自学,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课程,还相应地阅读了参考目录提示的课程,产生疑问的地方,及时请教语文教师,力图弄通弄懂,绝不含糊过关。每天午歺后休息时间,下午半天和晚上睡觉前,都是手不释卷,研习课业。</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交上了自己的第一篇习作《永难磨灭的记忆》,通过邮局,送到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里。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以后,居然收到了大学辅导老师的批语,眉批尾批一应俱全。我深受启发,深受感动,深受鼓励,更加提高了自学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最终按要求完成了三年学业,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证书,自我感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目中,《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结业证书的含金量,不逊于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文凭。</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结业证书图自拍)</p> <p class="ql-block">文字饶君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