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就哭闹、耍赖,孩子做事“输不起”?不妨这样引导吧——大潭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居家活动指导(2022.12.21)

大潭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爸爸,我不想玩这个了!我玩不好!”</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直线老画不直,不画了!你帮我画!”</p><p class="ql-block"> “不要!我不想下棋了,每次都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孩子原本热情满满,可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就开始哭闹、发脾气;碰到不熟悉的事情,稍微试了试就打起“退堂鼓”;即便是一贯擅长的事,如果一次没有成为最终赢家,也会让TA 意兴阑珊、“下次不来了!”孩子这是“输不起”的表现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的心情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孩子的内心,看看如何正确引导其在“输”与“赢”的天平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孩子为什么会“输不起”?</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长到1岁左右,会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到 2至3岁时,会开始进行“自我评价”。因此,3岁左右的孩子,做事就会开始有“争强好胜”的倾向了——想要向周围的人表现自己,并试图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如果爸爸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与行为,并不需要过虑,这只是孩子成长中会经历的正常阶段。</p> <p class="ql-block">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竞争意识的背后,总会有潜在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语言。</p><p class="ql-block"> 如果因为“输”就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往往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请家长回想一下,平时是否会过度地以孩子为中心,总想要保护甚至溺爱TA?比如在和孩子进行游戏时,故意输给孩子,好让TA占上风;在生活中,给予孩子许多夸张的赞赏,让TA从小形成一种认识:我做的所有事都应该得到别人的认可!长此以往,当孩子参与同伴互动时,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好,就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p> <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孩子要勇于拼搏、不断超越,这本无可厚非,但“度”的把握需要被关注,不能忽视了对孩子“正确看待胜负”的心理引导,否则就容易导致其在遇到不顺时,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明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确看待胜负?</span></p> <p class="ql-block">01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安抚</p> <p class="ql-block">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孩子“争强好胜”意识产生的积极面,要给予肯定与保护,切勿使用打压、消极的态度对待。当孩子因为输了游戏闹脾气时,家长勿要纠结于输赢问题,而要先理解TA的情绪,与之共情,可以用抚摸、拥抱这样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冷静,或者用话语表达理解,比如:“宝宝没能画好这张画,还比小豪画得慢了一点,妈妈发现你有点难过对吗?”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再找机会和TA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客观看待竞争和成败。</p> <p class="ql-block">02给予孩子足够探索空间,发现另一种视角</p> <p class="ql-block">  作为父母,需要让孩子能在设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各种可能,而不把“名次”、“成绩”这些相对功利性的结果作为唯一重要的目标。待孩子从失败的沮丧情绪中平复过来,可带孩子回忆一下过程,其间穿插一些积极正向的询问,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过程”给TA带来的成就感,而非放在结果上,比如:“虽然这次跳绳你不是跳得最多的那个,但是你连续跳了三十下呢!很厉害呀!”“今天的游戏,所有小朋友都玩得特别开心,而且他们好像都很想和你一起玩,他们都很喜欢你哦!”</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是比较容易被转移的,所以当TA看到不一样的视角时,就会重新振作起来,觉得“我还是挺厉害的”、“这件事还是很有趣的”,便会自然而然地接纳结果,也能够为别人的胜利高兴并祝福。</p> <p class="ql-block">03思考自身态度,理性控制情绪</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身边成人给予的评价,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就像经常会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一样,他们也会对父母就某件事表达或隐含的情绪十分敏感。比如孩子摔倒了,积极乐观的父母会在关注孩子状况的同时,微笑着张开怀抱迎接TA,让孩子觉得这不是一件严重的事,收到了“勇气”后,TA便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愿意自己爬起来。</p><p class="ql-block"> 而另一些父母,可能会忽略自己的情绪与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第一时间惊慌失措地跑向孩子,大声责问:“天哪!有没有摔疼哪里?吓死妈妈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种情况下,孩子接收到的情绪就可能是“恐惧”。父母越在意结果,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越容易传递给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内化了这种情绪,也会表现出“怕输”的情感。因此,引导孩子的最重要方式,是先从自己开始,做好示范,做出榜样。</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世界好像没有成人那般大,他们总用自己的直白、纯粹对待这一方天地,小小的一次游戏、一场比赛,或许就能占满了全部;孩子的世界好似也没有成人那般小,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无惧失败、不受限制、自由自在地尝试。爸爸妈妈们也大可不必给孩子贴上“怕输”的标签,只因“输”本来就毫不可怕,不妨让孩子心里的“失败”都变得更轻松一点,帮助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到那些比“输赢”更重要得多的精彩吧!</p>

孩子

情绪

爸爸妈妈

输不起

引导

父母

给予

游戏

失败

自己